10月22日,由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中國食用菌商務網、黑龍江省食用菌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黑龍江省食用菌協會第三屆二次理事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
在會期舉辦的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主旨報告會上,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黑木耳栽培崗位科學家、黑龍江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介馳,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木耳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姚方杰,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產品加工崗位科學家、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所副所長、研究員劉艷芳等專家圍繞黑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木耳種質資源改良技術創新,以及木耳加工技術與產品開發等內容做主旨發言。
張介馳從黑木耳產業發展趨勢、黑木耳栽培技術創新探索等方面進行了報告分享。他提到,我國黑木耳總產量已增至749萬噸,黑木耳產品價格相對穩定,栽培效益空間相對充裕,實現了長時間的量效雙增。然而,我國黑木耳產業還存在著產品同質化、消費空間趨于飽和、生產成本日益提高、原料廢料生態等問題。
張介馳指出,我國黑木耳栽培技術需不斷創新,例如在黑木耳栽培的澆水過程中,用水效率低,影響產業生態效益,因此應加強工藝和設施改進,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再回收利用;黑木耳栽培在菌包運輸裝卸、擺放吊掛、采收晾干等環節仍有大量人工操作,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因此應加強工藝創新、機械化設備研發和配套,實現機器換人,提高勞動效率。他強調,要加強黑木耳栽培生產工藝創新,而不是單獨靠機械設施創新,要努力實現生產工藝和機械設施的雙向靠近,實現最佳的實施應用效果。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木耳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姚方杰為與會者做了《木耳種質資源創新與應用》主題報告。她從“現代育種目標、種質資源庫與智能信息庫建立、現代育種技術創立、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解讀。她指出,黑木耳全產業鏈自主知識產權,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產業。
姚方杰介紹,木耳產業規模迅速增加,食用菌總產量約4000萬噸,木耳占比近1/4。木耳主要栽培種類有黑木耳、毛木耳、皺木耳。傳統育種目標是早熟、高產、優質、抗逆性強、適應性好。現代育種目標則是輕簡化、工廠化、個性化、功能化,即綜合性狀優異+育種效率高。在木耳的優良品種選育及應用方面,姚方杰結合目前主推的黑木耳新品種多褶“吉黑5號”、中褶“黑保一號”、少褶“吉黑6號”,從品種特征特性、適應性及產量表現做了分享。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產品加工崗位科學家、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所副所長、研究員劉艷芳從黑木耳產業背景、黑木耳產品加工現狀、黑木耳多糖研究、黑木耳產品開發及其他食用菌產品加工等5方面做了《黑木耳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產品開發》主旨報告。
劉艷芳介紹,黑木耳是我國第二大食用菌,年產量超過800萬噸。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飲食觀念的提升,黑木耳的消費量在穩步增長,我國黑木耳的人均年消費達到0.48公斤。目前,黑木耳產品以初加工為主,深加工仍處于初級階段,僅占總產量的6%。從整體看,黑木耳深加工產業鏈條短、品類不完善,產品穩定性差、口感有待提升。
劉艷芳表示,多糖作為黑木耳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結構復雜,活性多樣。黑木耳多糖具有免疫調節、降血脂、降血糖、改善肥胖、抗氧化等功能特性,探究黑木耳多糖的結構功能特性,有助于黑木耳產品加工發展。由于木耳本身膠質吸水特性、空間結構復雜等特點,在多糖研究中還存在得率低、新產品開發不足等問題,還需要在“優質原料的選取、加工技術創新、功能特性評價、健康產品開發”方面進行改善,提升木耳品質,助于食品開發。
集聚專家智慧,加快培育和形成木耳產業新質生產力。本次“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主旨報告會”聚焦木耳領域的創新與轉型發展,深入探討木耳產業發展新特征、新趨勢、新挑戰,加快推動木耳產業轉型和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