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基礎性地位,飽含著對農業農村美好未來的殷切期許。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抓住機遇、鉚足干勁,不斷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業大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向農業強國不斷邁進。
從國家戰略來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其首要任務在于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這為農業進一步提質增效、加速轉型提供了很好的戰略機遇。當前,無論是確保糧食產量的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還是聚焦推進產業發展的各級特色產業集群的打造,都蘊含著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巨大潛力。
從政策導向來看,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構筑起對農業強有力的支撐。農業補貼政策不斷優化、更加精準,農村金融創新讓“最后一公里”老大難問題得以破冰。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全面推開,為種糧農民穩定增收吃下一顆“定心丸”,多層次的特色農險為“土特產”保駕護航。良好的政策環境助力農業從靠天吃飯的傳統產業“變身”富民產業。
從發展基礎來看,在“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指導下,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已經取得長足進步,農業科技創新步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著,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為農業產業大步向前、農業增產增效夯實了基礎。
現代化的鄉村更有魅力,現代化的農業更具活力。廣袤田野孕育著無限生機,吸引著億萬農民在鄉村廣闊天地中干事創業,共同繪就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壯美篇章。然而,從“大有可為”到“大有作為”并非朝夕之功,要深刻把握農業發展規律,破除束縛生產力飛躍的體制機制弊端,發掘農業的多元價值,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讓這份大有可為的事業成為更多農民開啟幸福生活的“金鑰匙”。
擦亮科技利器。科技給農業帶來的革命是顛覆性的,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正在為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綠色農業持續賦能。科研端,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對科技的引擎作用,推進前沿科技研發,重點突破種源、農機核心部件等技術掌握在國外企業手里等瓶頸制約問題;應用端,要構建完善科技應用推廣體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企業一頭連科研、一頭連市場的科技成果轉化主力軍作用,讓科研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用好改革法寶。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在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創新農業經營體系,通過多種形式將分散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上來。要及時總結、充分吸收各地農村探索出的好辦法、新路子,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進一步解放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發展質效。
重塑鄉村價值。隨著農村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山更青了,水更綠了,除了生產功能,鄉村的生態保育功能、文化傳承功能等多元價值逐漸凸顯。田還是那塊田,除了產出糧食和蔬果,還能“賣風景”“賣體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鄉村,尋找鄉愁的心靈慰藉,追覓農耕文化之美。一產“接二連三”打開了農業發展的新天地,要充分認識發掘鄉村的多元價值,讓農文旅融合發展成為鄉村經濟新的增長極。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大有可為,但不能“妄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尤其不能忽視農民的主體地位。發展現代農業,建立農業全產業鏈,不能把農民排除在外,要在支持政策設計上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另外,拓展農業的廣闊空間,還需要因地制宜,規模上宜大則大、宜小則小,適度規模經營也好、零星種植也罷,都要以解放生產力為原則,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大江南北,沃野千疇,億萬農民正滿懷信心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讓我們共同為農業強國的夢想接續奮斗,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動能。(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