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6-06-2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福建省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盛產特色食用菌。據福州海關統計,1至5月,福建省食用菌出口12.93萬噸,同比增長4.2%,價值17816萬美元,增長28.72%,出口平均價格為1378美元/噸,上漲23.48%。
福建省出口食用菌主要包括小白蘑菇罐頭、干香菇、暫時保藏的蘑菇及塊菌、干木耳,1至5月分別出口9384萬美元、3591萬美元、774萬美元、743萬美元,分別增長34.32%、26.24%、9.82%、38.72%。主要出口日本、俄羅斯、德國、荷蘭,1至5月分別出口4559萬美元、1916萬美元、1532萬美元、1455萬美元,分別增長27.96%、67.33%、31.9%、53.95%。
福建省食用菌產業突出特色、優化結構,向技術、規模和適銷的方向發展,目前擁有“嘉田”、“吉田”、“天珍”等知名商標,其中嘉田公司的秀珍菇等5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吉田”產品獲得美國FDA認證。然而,福建省食用菌在出口增長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
食用菌標準體系與檢測技術有待完善。如在農藥殘留限量的指標上,歐盟、美國、日本、國際食品法典超過2572項標準,而我國藥殘限量相對較少,與國際標準相比尚存在差距。此外,我國食用菌在農藥殘留、放射性殘留、金屬含量、化學添加劑等方面也達不到國外的檢測標準。
菌種選育存在互相引種的情況。選育1個優良品種,一般需要至少3年,多數種類需要5~7年,需要高科技、高智慧、高投入。多年來,我國廣大食用菌育種科學工作者選育出了相當數量的食用菌優良品種,但仍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食用菌產業主要分布在郊區,受生產水平有限的制約及利益的驅動,部分生產企業的“育種”存在互相引種的情況,經濟性狀優良的品種自行冠名,導致大量的同物異名,育種者利益得不到保證,生產使用菌種混亂。
出口容易遭遇環保、知識產權等壁壘。2004年日本開始實施的《種苗法修正案》,使用DNA分子檢測設備,發現利用日本植物種源生產或改良的農產品的,要向日本繳納專利費,這至今仍對我國食用菌出口日本構成一定威脅。此外,出口至歐盟和美國的食用菌也遭遇環保壁壘,如2006年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規定食用蘑菇罐頭中不能含雙酚環氧樹脂和酚醛環氧樹脂,鄰酚環氧樹脂含量必須小于1PPM等。
生產技術含量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生產企業尚未形成工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食用菌生產總體工藝落后、科技含量低,出口的產品主要為干香菇、暫時保藏的蘑菇及塊菌、干木耳原料性的大包裝初級加工產品,產品附加值低,也未能開發生產適銷對路的菌類產品,新功能的環保食品有待進一步研發。
據介紹,《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已于6月1日實施。因此,福州海關有關人士建議生產企業應積極貫徹該管理辦法,規范菌種生產與管理;同時加大技術投入,積極研發具有保健功能的環保食品,提高食用菌產品出口的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確保出口食用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國際新興市場,拓展行業的發展空間,促進食用菌出口的持續增長。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