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02-2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據中國食品產業網報道,2006年10月26~28日,德國食用菌種植者協會第58屆年會在馬格德堡的Ramada酒店召開。
與會代表約100人,其中有25位是荷蘭人。在正式會議開始之前,德國食用菌種植者協會向來賓展示了一張專門為珍稀菇設計的海報。隨后,來自荷蘭CNC公司(www.cnc.nl )負責珍稀菇業務的Bert Rademakers率先發言,他概括了珍稀菇栽培在歐洲的發展過程并對其未來市場進行了展望。根據Bert Rademakers的調研結果,目前已有5~10個具有商業價值的珍稀菇品種可以在歐洲大規模推廣種植。“相比韓國和中國,歐洲在珍稀菇栽培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在亞洲的食用菌市場上,珍稀菇占據主導地位。” Bert Rademakers介紹了幾種不同的珍稀菇栽培模式,并比較了各自的優勢和劣勢。2000年,CNC公司開始大批量生產珍稀菇栽培所用的培養料。“現在我們每周可生產培養料30噸,而且勞動力成本較為低廉,但是大批量生產的風險是,一旦某一個環節出錯,就會前功盡棄。” Bert Rademakers認為,瓶栽模式適合在歐洲發展,而且這種模式在亞洲已很成熟。
Bert Rademakers接著說,“近幾年來,歐洲的珍稀菇消費量呈上升態勢,尤其是對香菇和幾種珍稀菇的混合包裝需求增長很快。雖然從亞洲進口的珍稀菇數量已超過了歐洲本土的產量,但是在德國生產的珍稀菇通常都通過了有機認證,擁有ECO標識,相比來自中國的進口貨,這樣就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歐洲的食用菌栽培者需要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栽培方式,是堅持周年生產?還是只生產一個特定的品種?這一切都應由市場來決定。Bert Rademakers強調,“貿易商更傾向于從亞洲進口珍稀菇,特別是那些香味濃郁、口味偏淡,而且具有藥用療效的品種。宣傳食用菌具有藥用療效,這在歐洲會涉及到法律層面的問題。但是,只要消費者對珍稀菇有需求,我們就可以去大力發展它。”
Bert Rademakers的發言結束后,許多聽眾參與了討論,大家都認為,在珍稀菇領域,歐盟和中國的競爭不是在同一個水平上,而且對歐盟是不公平的。目前,歐盟各國對進口的珍稀菇的名稱叫法十分混亂,因而海關統計也很不準確。這個問題必須要盡快解決。
德國食用菌種植者協會2007年的年會將在瑞士召開。
責任編輯:紫晴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