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3-3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臨江強工、依山興農,安徽省東至縣的發展布局十分明晰。近幾年,東至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特色,培育優勢產業,引“鳳”還“巢”掀起創業熱潮,開辟了縣域經濟的新天地。
走“江路”尋求工業突破
八百里皖江流經縣境86公里,豐富的岸線資源、便捷的“黃金水道”,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都促使東至縣把發展工業的主戰場放在西北沿江地區,走“江路”、強工業,最有看頭的是沿江崛起的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工業園。
走進香隅化工園區,但見廠房成片,貯罐車穿梭往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據了解,該園區是經國家發改委審批并獲省政府批準的我省唯一的化工產業專業園,現已集聚各類化工企業30家,總投資額達到20.08億元?;@環保狀況如何?記者采訪得知,這里對進園企業都設置了“綠色門檻”,企業排污不達標決不許投產。園區還正在興建污水處理廠,嚴防污染長江。大渡口鎮與安慶市隔江相望,該縣抓住安慶長江大橋建成機遇,建設大渡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跨江聯動,利用近鄰安慶人才和技術優勢。目前,該開發區發展迅速,2006年以來共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000萬元,建成投產企業20家。今年該縣將在此開工建設1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為投資創業者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
沿江園區的興起,使東至縣挺起了工業的脊梁。3年來,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由23戶增加到45戶,其中72%集聚在沿江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年均以21.1%的幅度遞增。
唱“山歌”主攻生態農業
東至縣東南部均為山區,集中了全縣三分之二的鄉鎮。唱好“山歌”,加快發展生態特色農業,是該縣走活沿江山區“一盤棋”的又一實招。
食用菌是山區近年來新興的一大支柱產業。在官港鎮北城村,記者看到,當地農戶采取廢物利用,選取農作物的秸稈、下腳料,運用袋料配栽培技術,發展香菇、黑木耳,全村240戶人家,幾乎戶戶都是專業戶,年人均收入達到2000元。“北城經驗”很快在14個山區鄉鎮推廣,全縣種植量連續4年成倍增長,食用菌專業戶已增至3290戶,戶均生產量已達2.13萬袋。今年,該縣食用菌總產達到7000萬袋,鮮品產量近7萬噸,生產規模躍居全國前列。
突出特色、規模開發,山區生態經濟的路子越走越寬廣。西灣鄉主攻竹業發展,毛竹面積發展到2.6萬畝,全鄉人均占有量達5畝,現已被評為“安徽竹鄉”,僅竹業一項,該鄉農民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利安、木塔、花園里等鄉鎮走以茶富民之路,開發的“馬坑源口”、“天鵝云尖”等生態名優茶,成為市場搶手貨。在推進“一鄉一品”戰略同時,該縣著力興辦綠色“農”字號加工業,現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10家,帶動全縣8萬多農戶增產增收,開發的農產品有12個通過無公害認證、5個分獲綠色有機食品認證。
“鳳還巢”掀起創業大潮
東至縣是勞務輸出大縣,常年有10萬余人在外打工,全縣的勞務輸出年總收入10億元。務工人員足跡遍布國內外,在西安、北京、上海等地造就了一大批成功人士,形成了“小商品銷售軍團”、“家具軍團”和“建筑軍團”等一支支創業集群。為實現“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東至縣近年來積極實施“鳳還巢”工程,從鄉情親情入手,以真心誠心召喚在外創業者??h領導帶隊走訪在外創業能人,給他們帶去家鄉的慰問和關愛,介紹東至的投資環境和發展遠景,激發他們回鄉投資興業的熱情。有關部門向在外企業家發出一封信,并定期聯絡,增進感情。一條條“招商熱線”的架設,溫暖的是人心、引進的是項目、贏得的是發展,實現了資金、人才和本地資源的優化組合。據統計,僅去年以來,該縣就有近千名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辦企業,項目涉及服裝、建材、養殖、農產品加工、商品經銷等多個領域,其中僅新辦服裝企業就達100余家,總投資1.1億元。“鳳還巢”現象,正發揮出“鯰魚效應”,激起了“人回鄉、企回遷、錢回流”的熱潮,演繹成“百鳥和鳴”的動人景象,更為東至縣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編輯:皮皮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