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12-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深冬時節,彭州處處透著寒氣。23日,記者在該市紅巖鎮梨花坪板房社區看到的卻是一派繁忙景象,由板房改造而成的食用菌工廠開始批量出菇。
“目前已改造好的食用菌庫房有42個,且杏鮑菇長勢喜人。每個庫房可放置6400袋菌袋,每袋可長5-6兩的菇,一個庫房的產量近2000公斤。”三明健樂生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熊水榮喜滋滋地說。
6年前,紅巖鎮就從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引進木耳進行產業化種植,1年最多時能種植4000多萬袋,但附加值低,同一品種的木耳產量只有三明的六分之一。“這次借著援建的機會‘再續前緣’。示范基地建立后,采用‘政府+科研機構+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提升產業檔次和水平。”三明市分前指指揮長蔡金明說。
家住紅巖鎮的小冉對這片板房社區很熟悉,地震后她和家人在這里住了一段時間。現在她每天還來這里,“我是來上班的。”小冉笑著說,“地震前我家就種植食用菌,目前在這里邊做邊學食用菌種植技術和管理。”像小冉這樣的工人,廠里有50多位。
種植食用菌是當地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在“5·12”地震中不少菇棚倒塌,產業受到重創。省前指和三明市分前指經過調研,決定援建食用菌試驗示范基地項目,由三明市知名食用菌企業負責新品種的引種、試驗,進行工廠化生產示范,并對菇農進行技術培訓和推廣。
彭州食用菌產業憑借引進的栽培技術和產業發展模式強勢“起錨”。“食用菌栽培車間全部由板房改造而成,整個基地建好后占地100畝,第一期由一個培訓大樓和50多個庫房組成,每20天為一個生產周期,產菇12噸,銷售收入可達17萬元。”熊水榮說,“過一段時間,將工廠化生產已試種成功的大球蓋菇、竹蓀、茶樹菇、鮑魚菇和金針菇等珍稀菌類。”(駐彭州記者 龍友情 方承/福建日報)
編輯:XS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