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2-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臨西是農業大縣,每年玉米種植面積超萬畝。玉米收獲后,各家各戶門前堆滿玉米芯。富有經濟頭腦的臨西農民“廢里淘金”,他們利用資源優質,種起營養豐富的黑平菇,農民們靠“黑色經濟”走向了致富路。
種植黑菇“留一手”
玉米收獲后,許多農民就利用玉米芯種植黑平菇。由于玉米收獲期幾乎在一個時間,各家種出的黑平菇都在同一時間收獲,同一時間上市,導致價格下降。俗話說,物以少、以早為貴。臨西縣萬合食用菌合作社社員楊世忠經過細心觀察、分析,決定先下手為強。等玉米收獲后,他將玉米芯裝起來,放在屋里保存好,以備明年使用。第二年,當別人玉米還沒收獲,他就開始利用陳玉米芯種黑平菇。在他的帶動下,很多農民紛紛錯峰種植,賺了一筆。
大棚種上“技術菇”
剛開始種植黑平菇時,有的農民在屋里種。但由于溫度和濕度不好掌握,種出的黑平菇不是產量低,就是質量差。后來,技術部門大力推廣大棚種菇技術,很多農民在自家院里建起3分地的塑料大棚。去年,許多農民一下子種植了3000多公斤玉米芯的黑平菇。由于精心管理,長出的黑平菇一上市,1公斤就賣到3—4元,高出市價一倍多。楊世忠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冬閑季節出售四茬黑平菇,收入在8000多元,扣除建棚、買料成本5000元,純賺3000元,抵得上5畝地的收入。
銷售玩出“新花樣”
為突破農民技術力量薄弱、效益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等瓶頸問題,許多菇農都加入了農業合作社。合作社還想出了許多“絕招”:有的用車將菜菇連菌袋一起拉到集市上,隨時出售隨時割,這樣菜菇就“常賣常新鮮”;有的和大企業、縣城超市等收購商聯系好,將收獲的菜菇裝在保鮮袋里,迅速送到。有了這些“絕招”,菇農省心多了。
目前,僅萬合食用菌合作社的150余戶社員的賣菇收入就突破了200多萬元。該縣組建的涉及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已達24個,帶動入社農民近2萬人,每年為社員創收3000多萬元。(中國經濟網)
編輯:XS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