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4-1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灌南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先行者(上)
——記江蘇省連云港可為食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可偉
本刊記者 張志林
陽光透過高大的淡藍色玻璃墻,映著在窗外落雪,尤顯得燦爛。這個高大的淡藍色建筑是江蘇省灌南縣的“蘇北菇菌展覽館”,以文化的形式展現尚在起步的灌南菌業,當地政府的工作力度可見一斑。凡事總有一些原因和起點。灌南的食用菌起點在于一個食用菌人對這個產業的帶動。是他,帶動了食用菌在灌南的發展。從而促使政府大力發展食用菌,他就是李可偉。
灌南縣,灌字從字形上解釋,從水。《詩·周南·葛覃》解釋,集于灌木,為叢生的樹木。可見,這里的水與林木之多。地理和氣候的原因使得這塊土地的農業資源極其豐富,食用菌據記載已有千年的歷史。李可偉就出生在這片土地上。
艱辛創業
因為是一個農民,土地和農業與其息息相關。食用菌的種植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在上世紀70年代,李可偉學習了食用菌的種植技術。在安徽當兵時期,他又在部隊從事食用菌的種植和銷售,對金針菇的種植技術有了深入的了解。從部隊轉業后,李可偉分在灌南縣供銷系統,從事商品的購銷,金針菇也是供銷環節的一個類別,長時間的從事市場工作,了解到市場上金針菇的行情,直到20世紀初的企業改制。
離開崗位的李可偉,在與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談以后的發展之路時,他認定了發展食用菌。雖然從事食用菌多年,從種植到經銷,都有深入的了解,但對獨立經營的選擇還是慎之又慎。他知道離江蘇不遠的上海,食用菌的發展比較快。隨之決定和同事一起去上海考察市場。
上海去了十幾趟,他們發現上海的市場以金針菇為主,其他菇類相對少得多。這個可能和上海市民的口味有關。金針菇作為食用菌的一個主要品種,也是李可偉較為熟悉的。通過調研市場。李可偉決定在上海郊區一家工廠化生產的企業打工,更詳盡地學習工廠化種植金針菇技術。
在幾個月的打工學習期間,李可偉了解到榮善食用菌在上海的一家生產工廠轉租,考慮到上海銷售的有利條件,李可偉毫不猶豫地下決心租用。算算投資不少于幾十萬。幾十萬是個不小的數字,但對于一個企業的啟動,卻是正常的。錢從那里來,李可偉將自己辛苦多年積攢下的老家房子賣掉。錢還是不夠,又東拼西湊借了一些,這是孤注一擲的做法,也是對從事食用菌自信心的一種表現。前期制種、打包等都很順利,然而在金針菇出菇的那段時間里,李可偉備受煎熬,眼看到了出菇時間,但遲遲不見出菇。“所有資金都投進去了,就等著出菇發工人工資,資金周轉、水電費等,萬一金針菇真得出不來,那前期投入等于全部打水漂了。”回憶起那段歲月,李可偉的心情十分沉重,“最困難的時候,身上只剩500元,生病了都沒錢看。”萬念俱灰時,他沒有選擇逃避,堅持在公司琢磨工廠化栽培技術與自然栽培技術的不同。前后半個月時間,他白天黑夜都在廠里呆著,雖然找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但由于出菇率只有50%,那年他還是虧損了20多萬元。
他需要總結失敗的原因,資金,抑或技術,抑或管理,過去輕松的的生活猶如天上的白云,遙不可及。跋涉的行程沒有看到綠洲,已然斷糧。找到了路,卻被風雨阻擋,他想起榮善總經理冮總說過的話,我就是想把食用菌做大,不求名利。也許李可偉此時才能深深理解這句話——這是一種使命的催促。
李可偉當時處在人生的最低谷,依然前行。(未完待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