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8-2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菌菇基地的“節能生活”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浦口街道蔣林頭村的市益農菌菇專業合作社時,看見鍋爐房內正在對菌包進行消毒。
合作社社長林月慶告訴記者,菌類栽培首先要將麥皮、棉籽殼、木屑等按比例配制成營養基,然后袋裝成長約50厘米、重近1公斤的菌包。這些菌包都要經高溫高壓消毒,放置冷卻后,才可以植入菌種。待菌菇長成并采摘幾次后,菌包便淘汰了。以前,這些廢棄的菌包都是附近農民拿去做莊稼的肥料的,但是現在,林月慶把它當作鍋爐的燃料,他說,鍋爐以前都是用煤燒的,現在一部分用煤燒,一部分就用廢棄菌包當燃料,使用起來很方便。
“現在都提倡節約能源,我這也算是廢料利用吧?!彼φf。
林月慶種菌菇的時間并不長,一路上卻經歷了不少挫折。2006年底,原本做木工的林月慶與其他3個村民一起,為了尋找創收路子,租用了部分農戶的閑地,搞起了菌菇種植,一年辛苦下來,效益竟然非常不錯,讓他們信心倍增。幾個人還特地到新昌、常山等地的菌菇基地參觀學習。2007年,這幾個人分開各自創業,林月慶將自己的菌菇基地擴展到了8畝多,主要種植秀珍菇、金針菇、姬菇、猴頭菇等。
也許是2006年喜獲豐收,讓林月慶信心大增,他在2007年一下子擴大種植規模,光是"秀珍菇"這一品種,就種植了30萬包。沒料到的是,由于購置回來的菌種出現了問題,長出來的菌菇都染病、爛包,僅這一塊損失,就達30萬元左右。去年8月,正是"秀珍菇"的生產旺季,一場"莫拉克"臺風又讓林月慶損失慘重。他記得很清楚,那天凌晨1時左右,他和妻子帶著采下來的秀珍菇送往市場,等凌晨四點多回到菌菇基地時,發現大水已沒進了菌菇場和冷庫,所有的菌菇毀于一旦。他妻子回憶起這段經歷,說,“看著泡在臟水中的菌菇,眼淚不住地簌簌掉下來?!?BR> 一次次的挫折沒有讓林月慶灰心,反而讓他從中吸取了教訓,獲得了經驗,今年開始,他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菌菇品種,以分擔風險。前不久,他又引進了新品種“白靈菇”,這種菌菇具有口感好、市場價格高的特點,在杭州市場的零售價可以賣到20多元一斤。現在,林月慶的菌菇除銷往本地市場外,還銷往新昌、紹興、杭州等地,供不應求。
菌菇用上“水空調”
站在林月慶的菌菇場里,記者聽到頭頂的塑料棚上有“沙沙”的雨聲,還看見地上有水流,“難道下雨了?”想想外面的艷陽天,覺得不太可能。
“這是我新安裝的‘水空調’。”林月慶笑說。這個“水空調”,就是他新近引進安裝的噴灌設施,用來給菌菇降溫保濕。林月慶解釋說,“秀珍菇”雖然是高溫菇,適宜夏天生長,但是一旦溫度超過35℃以上,就會減少產量。像這段時間的高溫季節,秀珍菇幾乎沒有產量,但現在安裝了這個全自動電腦控制噴灌設施,雖然外面還是高溫肆虐,但菌菇場內的溫度并不高,只有29℃左右。因為溫度、濕度適宜,現在每天都有五六百斤的產菇量,且品質很佳,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比去年要高出30%左右。
“半路出家”種菌菇的林月慶原本在菌菇種植方面一竅不通,前幾年他聘請了一名技術員指導技術,他跟在后面學。平常,只要一有空,他就拿起書本來研究、學習,在他的家里,最多的就是菌菇種植方面的書籍。今年開始,技術員不來了,但是他根據自己學到的技術,又不斷鉆研、摸索,種出的菌菇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都比技術員在的時候還要好,這讓他明白,只要肯學,什么都不是問題。
現在,林月慶的益農菌菇專業合作社常年有10多人從事菌菇采摘、管理,旺季時能為附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30多個。接下去,林月慶表示,將積極爭創市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并將在“白靈菇”種成功后,擴大種植規模,以求更大的發展。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