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11-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曾幾何時,田禮山是巫山縣廟堂鄉的“名人”。作為該鄉唯一一名大學生,靠鄉親們資助而走出大山,成為百萬富翁的田禮山,為感恩,放棄沿海經營紅火的五金廠和優越的生活,毅然返鄉,用一個苦行僧的方式,在莽莽大山的深處帶領鄉親發展香菇致富。
而現在,隨著廟堂鄉的整鄉搬遷,他又開始扎根在新居住的地方--騾坪鎮茶園村,依舊用他的香菌種植技術,帶領著當地村民發展著產業。
在騾坪鎮茶園村三社的一個被平整后的小溝里,3個大棚一溜溜地排在那里。田禮山在棚內,正拿起一個個香菌棒,向鄉親們傳授著種植技術。
回報家鄉 酸秀才回家創業
田禮山出生在中國十大特困鄉鎮之一巫山縣廟堂鄉。1995年考上西南師范大學,成為廟堂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秀才”。由于家庭貧困,是鄉親們賣肥豬、賣母雞、賣雞蛋湊錢幫助他完成了學業。1998年畢業后,他南下打工。幾年打拼下來,他開辦了一個五金廠,成為了百萬富翁。
看到家鄉的鄉親們貧窮的現狀,田禮山毅然放棄了自己廣東的企業,回到了家鄉開始自己的創業。他這一舉動,被當地略有點“知識”的古董老人稱為:真是個酸秀才啊,奔出了大山還要回來,傻著呢!
田禮山沒有動搖,他經過上網查詢和請教西南大學的農業專家,認為廟堂山林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好,適宜大規模種植香菌,鮮菇賣不完還可以制成干香菇,保證種出來的香菌都能變成錢。
幾年來,田禮山組織鄉親們培訓種菇技術10余次,培訓農戶120余人,發展菌棒20萬袋。當他正準備繼續擴大種植戶的時候,巫山縣委、縣政府決定對廟堂鄉進行整鄉搬遷。
重起爐灶 新村再當領路人
廟堂搬遷是實行的自愿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的方式。精明的田禮山沒有跟隨主流,集中安置在交通條件較好的公路沿線,而是把目光盯在了氣候適宜種植香菌的茶園村。
2009年6月,田禮山正式在茶園村落戶,而茶園村的村民們也同時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到了他的身上。
茶園村海拔在700米左右,水源充足,十分適宜香菌生長。田禮山說,除了這些自然的優勢條件以外,茶園村村支兩委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幫助他鼓起創業的信心。
“我們村沒有其他產業,在實施萬元增收中,我們要牢牢抓住田禮山這個‘種植專家’,并通過他的領路,把香菌發展成為全村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該村村主任黃克存介紹道。
“我把政府搬遷補償的10萬元錢,全部投入在新地方的香菌種植上。”田禮山在透著冷風的屋子里給筆者介紹起來,在廟堂我有3層水泥住房,1500平方的廠房。現在這里才起步,自己只能暫時居住在簡易的棚房內,廠房也才發展到200多平方。
目前,該村已經發動了80多戶村民,輪流到田禮山的種植廠學習香菌種植技術,并開始小規模種植香菌。
兩村人增收夢不再遙遠
“今年我已經賣了6000斤香菌,收入8萬多元了。”田禮山告訴筆者,在茶園村不到一年,他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香菌產業能致富的道理。
53歲的村民黃克軍在茶園村曾“折騰”了多次,種過藥材,種過烤煙,但均沒有很好的收益。看到田禮山種植香菌能致富后,他第一個跑來取經。
“我把香菌種植最前端的東西做好,形成菌棒后,村民只要拿回去進行管理就能有收入。”田禮山把菌棒配好后,以成本價賣給村民種植,并在出菇后以市場價格進行回收,統一對外銷售,確保村民增收。
一根菌棒能收入5元左右,每戶只需要種植3000棒,一年就能收入上萬元。田禮山說,現在,除了茶園村每天有20-30人來學習種植技術外,曾經在廟堂種植香菌的村民,雖然搬遷到其他鄉鎮了,也不時前來學習種植技術。
“在廟堂我發動帶領了80多戶村民種植香菌,現在在這里,我也準備帶領50多戶村民種植香菌實現萬元增收。”--田禮山,這個精明中仍帶著“土”味兒的年輕人身上,充滿了一股必勝的信心。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