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12-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編者的話:11月30日,北京青年報、新京報等媒體先后報道了“小字生調查市面9成鮮蘑菇含有熒光粉致癌物質”的新聞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這一消息披露之后,北京市工商部門迅速開展行動,對多個市場、超市的蘑菇進行增白劑檢測,結果發現絕大多數食用菌未使用增白劑,工商部門由此得出張皓的檢測方法“不科學”的結論。12月1日,北京市工商局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北京市場銷售食用菌熒光增白物質專項檢測情況通報”,公布檢測合格率為97.73%。隨后,中國食用菌協會也于近日發表言論稱“不相信小學生的實驗結果”,并同樣認為北京市場上的絕大部分食用菌沒問題。至此,鬧得沸沸揚揚的“鮮蘑菇被漂白”事件最終以官方的一致表態而暫告平息。
近年來,我國的食用菌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豐富多彩的食用菌產品為消費者提供了重要的營養源,為改善和調節人類的營養結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伴隨著產業的發展,食用菌的生產方式逐步由庭前屋后作坊式生產向“園區化、標準化”方式轉變,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和營養功效進一步得到提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食用菌產品在某些環節上還存在著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毒蘑菇、黑心蘑菇、被漂白的個案事件還屢有發生。特別是在流通環節,顯現出的一些問題有時是監管部門難以掌控的。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百姓的事無小事”。“菜籃子”關系到千家萬戶,關系到無數百姓的身體健康。對此,首先食用菌行業同仁要加強安全意識,倡導行業自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也要加大檢測力度,見民眾所未見,處處想在不法商販的前面;更應該鼓勵群眾參與市場監督,如此才能讓作奸犯科之徒無所遁形。
為此,編者將近期多方對“鮮蘑菇被漂白”事件發表的觀點加以編輯整理,希望能引起食用菌行業從業者、行業協會等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也希望能達到以正消費者視聽的目的。
■ 事件回放
11月30日,多家媒體報道了“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調查發現,市場上93%的鮮蘑菇被熒光增白劑污染。”張皓是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科學探究班”的學員,做這個調查的初衷是因為媽媽不讓他吃烤蘑菇,說大多蘑菇都被熒光劑泡過。“鮮蘑菇是否被熒光增白劑污染”的實驗,是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微生物實驗室做的,并由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實驗室高瑞芳博士指導。在家長的幫助下,張皓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實驗室里完成了實驗。他選取了16種不同的樣品,得出“鮮食用菌不同程度地使用過熒光增白劑浸泡”,以及“部分包裝材料上殘留的熒光增白劑較嚴重,沾染到食用菌上”等六條結論。對于張皓同學調查的可信度,高瑞芳博士表示,該調查可信度100%。
■ 各方聲音
市工商局:調查結果已通過官網公布,市民可放心食用
12月1日,北京市工商局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北京市場銷售食用菌熒光增白物質專項檢測情況通報”。通報稱,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對北京市場銷售的蘑菇熒光增白物質進行了專項監測。在東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通州、昌平等區縣的13家超市、市場共抽取132個樣本,其中,3個樣本檢出熒光增白物質,檢測合格率為97.73%。抽樣包括鮮食用菌46個樣本,干制食用菌74個樣本,食用菌罐頭12個樣本。種類有香菇、金針菇、茶樹菇、雞腿菇、平菇、冬菇、黑木耳、草菇、猴頭菇、黃花菜等。檢測方法為《食用菌中熒光物質的檢測》(NY/T 1257—2006)。判定依據全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公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第四批)。從檢出情況看,3個樣本均為表面有熒光增白物質污染,菌體內部均未檢出,并且在包裹蘑菇的包裝上均檢出熒光物質。據專家分析,熒光增白物質來自包裝污染。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對本次監測檢出不合格樣本的經營者,已責成工商部門對同批次產品依據相關程序責令下架退市并立案查處。
法大教授:政府信息公開及時,檢測數據差距大仍是謎底
11月30日,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表示,鮮蘑是否被漂白屬應當告知社會的重要政府信息,就此事向北京市工商局申請公開政府信息。12月1日北京市工商局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北京市場銷售食用菌熒光增白物質專項檢測情況通報”。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兵表示,北京市工商局對于此事處理的態度不錯,在社會提出問題后及時把信息公開。何兵表示,北京市的食品安全涉及方方面面,光靠工商局一個部門把關是不夠的,需要社會幫忙監督。“小學生的這次行為,其實起到了一個對政府部門工作監督的作用。” 但對于此次北京市工商局公開的調查結果,何兵也表達了自己的遺憾,“小學生調查結果與工商部門的結果差距這么大,到底什么原因?這個謎底沒有解開。”他認為, “社會上很多市民都不明白這件事。”
行業協會:不相信小學生實驗結果
作為行業協會,中國食用菌協會一直在密切關注此事的發展。12月1日,中國食用菌協會陸解人副會長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協會在治理食品安全問題上的強烈決心,并要求工作人員及時對北京新發地農貿批發市揚的食用菌商戶進行調查并倡議開展行業自律活動。通過協會工作人員對新發地市場內食用菌一條街的 57家商戶實地考察,檢查的結果是,北京市場上的食用菌絕大部分是沒問題的,部分問題樣品已經送檢。
生產企業:“生產過程不可能添加增白劑”
北京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房山區食用菌產業的龍頭企業。該公司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食用菌采取工廠化、標準化的生產,在生產過程中絕對不可能添加熒光增白劑。“這種東西要加也是在加工和銷售環節添加的,因為它的作用是保鮮和增白,就是讓賣相變得更好。”
銷售市場:“熒光增白劑一般不檢測”
新發地市場是北京食用菌主要集散地,每天“吞吐量”在500噸以上,占北京總交易量的90%以上。目前,新發地市場有兩臺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車、一個市場中心檢測實驗室,每天可抽檢1200個農產品。新發地市場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市場檢測的主要是農藥殘余等常規項目,這個檢測每天都要做,而且要上報農業主管部門。熒光增白劑這種東西以前沒有出現過,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車應該是檢不了,但市場的中心檢測實驗室應該可以檢。不過,這不是要求的檢測項目,一般不會去檢。
專家觀點:非食用物質絕不能進食品,看熒光增白劑需熒光燈照射
中國農業大學原副校長、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李里特昨晚說,非食用物質是絕對不能用于食品中的。而我們常說的三聚氰胺、蘇丹紅都屬于非食用物質。“三聚氰胺事件”后,衛生部、工信部、質檢總局等9部委發文聯合整治市場上的非食用物質,對使用非食用物質者,一經發現,將依法從嚴查處,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責。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表示,熒光增白劑被廣泛應用在紡織、造紙、塑料和顏料等方面,起到增白的作用。對于熒光增白劑的檢測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在熒光燈照射下就可分辨出是否含有增白劑,“在黑暗環境下,如果物品上發出熒光,表示有熒光增白劑。”但他表示,由于目前一般的熒光燈功率比較低,對于增白劑含量低的物品照射不出來。他建議,市民對于含量低的物品如果進行檢測,最好去專業機構采用熒光檢測儀進行檢測。
生物學者:“熒光蘑菇”實驗夠科學嗎?
近日一則小學生的調查發現市面上大多數蘑菇被熒光增白劑污染的消息引發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再一次關注。熒光蘑菇確有其事?用檢測熒光有無的方法認定蘑菇是否受到熒光增白劑污染是否可行?拿到了張皓同學的這篇名為《熒光增白劑在食用菌中存在情況的調查與研究》的論文后,我試著以“學長”的身份對其進行一下解讀。
其實,早在奸商出現之前,“熒光”蘑菇已經在這個星球的陰暗角落生長了。目前已知的“熒光”蘑菇有近70種。它們像螢火蟲一樣能在夏夜發出幽幽的綠光。別以為這些“熒光”蘑菇都特別稀奇,蜜環菌就能發光——它有個更知名的俗稱“榛蘑”。如果說蜜環菌只是幽暗的小燭火,那么另一種廣泛分布的蘑菇簡直就是燈塔。鱗皮扇菇是北半球森林里常見的菌類,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它發出的光非常之亮。這些“熒光”蘑菇跟螢火蟲一樣,是擁有生物發光能力的物種。好好的蘑菇為什么要發光?科學家推測,可能是為了吸引昆蟲前來幫助它們擴散孢子,也有可能是為了吸引那些夜間活動的蘑菇害蟲天敵,招來敵人的敵人。
張皓論文中提及的熒光是一種物理現象,一些物質在受到光(入射光)的照射后,迅速發出通常比入射光波長更長的光(出射光)。這個過程不涉及分子層面的變化,一旦入射光消失,出射光馬上也就消失了。
“熒光增白劑”就是印染和造紙行業普遍使用的一種熒光物質,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能發射出藍色的光,讓紙或者織物看上去更鮮亮。自然界里,熒光物質比比皆是。葉綠素就能吸收藍光產生紅色的熒光;人的乳汁、鼻涕、尿液甚至精液,在紫外線照射下會產生銀白色的熒光,《CSI》愛好者對此應該不陌生。
那么蘑菇中是否會含有熒光物質呢?答案是肯定的。蘑菇內部普遍存在的木質素就是熒光物質。在紫外線的激發下,它會產生藍綠色熒光。所以,從理論上說,僅用紫外線照射蘑菇,還不足以判斷蘑菇是否被熒光增白劑污染的。從科學實驗的角度來說,這篇論文的最大問題就在于缺乏“陰性對照”,也就是用同樣的實驗方法檢驗確實未受熒光增白劑污染的蘑菇,以作為實驗數據的標桿。
這么說來,那些蘑菇就不存在被進行熒光增白劑處理的可能了嗎?其實,這種可能性仍舊不能排除。蘑菇富含包括木質素在內的多酚類物質,同時蘑菇內部又存在多酚氧化酶,因此這些多酚類物質很容易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被氧化,產生一種褐色的物質,影響賣相。在食品工業中對付蘑菇酶促褐變的常見方法是用亞硫酸鹽或者半胱氨酸溶液浸泡,而這些方法都不能長時間讓鮮蘑保持白嫩。用熒光增白劑的確可以讓蘑菇保持鮮亮的時間更長。數年來,類似的報道確實屢見于媒體。
最后,我想引用食品專欄作家云無心在自己的微博上對此事的一段評論:“從食品管理的角度來說,用不著從技術上追究熒光增白劑是否有害。只需要知道國家標準是否有把熒光增白用于蘑菇的規定就可以了。如果沒有,那就是不可以的。另一方面,即使某種東西被允許用于食品中,也必須是專為食品生產的而且用法用量符合規定。”(作者:瘦駝 山東生物研究者)
■ 參考提醒
熒光增白劑屬何種物質
熒光增白劑(fluorescent brightener)是一種熒光染料,或稱為白色染料,也是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激發入射光線產生熒光,使所染物質獲得類似熒石的閃閃發光的效應,使肉眼看到的物質很白,達到增白的效果。“熒光增白劑”位列全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公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第四批)。按名單描述,“熒光增白物質”可能用于雙孢蘑菇、金針菇、白靈菇、面粉等食品的增白,涉及加工、流通環節,蘑菇樣品可以通過照射進行定性檢測。
常規檢測熒光增白劑采用的方法
依據農業部行業標準《食用菌中熒光物質的檢測》(NY/T 1257- 2006)規定進行檢測。該標準適用于食用菌中熒光物質的定性檢測。檢測方法:在避光條件下,打開具備254nm和365nm波長的紫外分析儀,觀察樣品表面是否有可見的藍紫色熒光,并使用數碼相機拍照,記錄紫外光下的樣品照片。在254nm和365nm波長的紫外光下,樣品表面有可見的藍紫色熒光,則判定該樣品含有熒光物質,檢測結果表述為“陽性”,反之為“陰性”。
蘑菇清水浸泡風干后再食用
購買蘑菇時,要小心選擇。一看顏色。含有熒光增白劑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覺,在陽光下可產生紫色熒光,運輸過程中的損傷部位顏色變化不明顯。二摸表面。含有熒光增白劑的食用菌,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濕潤感。三聞氣味。選擇沒有發酸發臭的蘑菇。鑒于部分食用菌中殘留有熒光增白劑,而熒光增白劑在水中的溶解度又非常低,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注意,買回家之后應做更加精心的處理和洗滌。消費者應對菌傘邊緣和菌柄根部重點處理,在清水中充分浸泡、沖洗、控水風干后再食用。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