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12-0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哪個敢和我比比跑步的環境,看下我背后好強大,一般只有電視里面才看得到的。”12月初,趙海伶在微博上發了一張她晨跑時拍的照片,馬路上覆蓋著薄薄的雪,遠方是籠罩在薄霧中的一座座大山。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這名22歲的女孩有了一個很“唬人”的新頭銜:青川海伶山珍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通過電子商務,趙海伶幫助地震災區青川的農戶把土特產銷往全國各地,一年的時間收入超過百萬。她的下一步是要建立山貨集散基地,帶動更多的山民致富,但是,擺在她面前的困難,也有如家門口的大山,層層疊疊、連綿不斷。
第一座大山:物流效率低、成本高
2009年夏天,從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畢業后,趙海伶回到地震后的家鄉青川,“很想為自己家鄉做點什么。”她開始走進大山,向農戶收購蜂蜜、竹蓀、木耳等土特產,然后通過在淘寶上的網店出售這些山貨。由于貨真價實,物美價廉,趙海伶的網店積累了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2010年9月,她被阿里巴巴[13.26 -0.45%]評為“年度十佳網商”。
然而,曾經為趙海伶帶來靈感的大山,也為她帶來一個大難題:交通不便、物流受阻。為了解決發貨的問題,趙海伶屢屢碰壁。
一開始,趙海伶通過附近的喬莊鎮郵局把貨物往外寄,但隨著銷量的增加,她發現鎮上小小的郵局效率太低,“每天寄東西至少要花三小時,服務態度還很不好,感覺人都要崩潰了。”
后來終于有一家快遞公司在鎮上設立了一個收發點,解決了遞送效率的問題,而且服務態度還很好。但問題是價格太高,“已經高出了我們能承受的范圍。”據趙海伶估算,從青川發快遞,同樣的貨物價格是成都的一倍,“自己把貨運到成都,再往外發,也比直接從青川發要便宜。”
之后,趙海伶嘗試找運輸公司合作,通過每天往返于青川和成都的大巴往外帶貨,然后讓成都的快遞公司去班車站接貨。“結果是快遞經常忘記去拿貨,每天要打很多電話,和買家溝通發貨緩慢的原因。”趙海伶說,有一段時間賺的錢還不夠電話費。
最糟糕的是,在山里,余震、大雨、泥石流時有發生,今年9月的一場泥石流就造成了封路,趙海伶要去領“年度十佳網商”的大獎,就不得不先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翻山越嶺之后再坐摩托車、汽車才來到成都,然后前往杭州領獎。
經過多次嘗試之后,趙海伶終于意識到,“無法改變交通和物流的現狀,只能改變自己。既然別人不愿意進來,只有我們往外跳。”
趙海伶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目前她成立的青川海伶山珍公司已經在成都設立了辦公地點,明年3月份還要在龍泉開一家實體店。她的計劃是,在成都設立據點,通過包車或者自己買車來解決青川到成都之間的物流難題。“但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先讓業務達到一定的規模,這樣才能攤薄成本。”創業才一年多,趙海伶談起“生意經”已經頭頭是道。
第二座大山:零散收貨難成規模
趙海伶原來的經營模式就是從農民手里收貨,然后在網上出售,正是因為“野生”才吸引了許多大城市的顧客,然而,如何才能讓野生山貨的銷售形成規模?再加上蜂蜜、木耳等山貨受季節和氣候影響很大,貨源能否保證充足也成了一個問題。
在一次次進山和農戶交談之后,一個大膽的設想逐漸在趙海伶腦海中形成:一方面,自己挨家挨戶、東一家西一家地收集山貨效率很低,無法擴大規模;另一方面,山貨的資源、農戶的生產力還沒有被充分挖掘。何不設立一個基地,和周圍的農戶形成一種較為固定的合作供銷關系。以蜂蜜為例,可以每個村子發動50個農戶建蜂巢,由海伶山珍公司向這些農戶定點收購,還要把山貨打上統一的包裝再銷售出去。
目前,趙海伶正在考察頭一個基地設立的地點,在她的計劃中,這個基地不怕遠,但一定要在貨源最佳的地方,試點成功后,再逐步向其他地方推廣。
“我創業才一年多,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幾百萬來建基地、做推廣。”趙海伶說,除了擴大貨源規模,她下一步還計劃在成都開設實體店,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打開市場。
“我們沒錢做廣告,很多顧客都是通過口碑傳遞找過來的。我的目標是,到明年年底,成都50%的目標客戶都知道我的東西在哪兒能買到。”這名年輕的“董事長”口氣可不小。
第三座大山:難以獲得農戶的支持
“開發大腦比開發大山可難多了。”趙海伶談到,她目前遇到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讓農戶理解她開設基地的計劃,并加入進來。
“山里的農戶非常淳樸,他們都有愿望改善生活,但并不知道該怎么做。”趙海伶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她曾經和一戶蜂農細聊過,獲知對方一家五口人一年的支出不過3000元,而這樣的水平在村里還屬于中等偏高的。
“通常是織個蜂巢養著,后面就不管了,根本沒有意識到怎么做生意。”趙海伶為了說服這些淳樸的農民,通常先和村里的干部詳談,再由村干部召集村民,反復溝通。在聊了兩三個小時之后,村民們通常會來上一句:“拿過來一定要來收哦。”
趙海伶說,能感覺到村民們對她的信任和期盼,雖然她很清楚,目前能幫助村民做到的,或許只是讓他們在給娃娃交學費時不再那么窘迫。
第四座大山:告別舊我超越自己
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趙海伶沒有特別提到她在過去一年中受到的精神壓力。但記者能感受到,她內心所克服的困難,不亞于翻過一座大山。
她告訴記者,回家創業剛開始時,父母竭力反對,朋友們也都不認可。 她的母親后來態度發生了轉變,“不是因為看到我掙了錢,而是常常半夜起來的時候,看到我還在稱貨、包裝貨物。”
今年4月,趙海伶的一個朋友在給她打電話時說,“現在特別理解你,你從回到家那天開始就不太一樣了,真的挺佩服你的。”
趙海伶說,這是第一次得到朋友們的認可,那一刻,她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現在,身處深山的趙海伶常常通過微博和她的朋友們保持溝通,她們談論星座、友誼、愛情等等小女生們熱愛的話題。但是,偶爾也能看到她發自內心的感慨,只有這時,她的朋友們才感到,她們所熟悉的趙海伶已經脫胎換骨。趙海伶的事業正在發展,她自己也處在不斷地變化超越中。也許相對她翻越的其他“大山”,超越自我是最高最難翻越的“山”,但這個22歲的年輕姑娘正意氣風發,努力攀登。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