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9-2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熊水榮又要招人,再招200名農民到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務工。
熊水榮是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農業局副局長,還是遠近聞名的食用菌栽培專家。2009年2月,福建省抽調他來實施對彭州唯一的產業援建項目。
組織交給他的任務,是培養300名食用菌栽培技術人員、300名產業營銷人員、30名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員。這個任務不輕,他還要在彭州紅巖鎮待上四年,成為后援建時代最后的堅守者。
圍繞這個援建項目,紅巖鎮正籌備建設“川西食用菌產業園”,走出當地食用菌栽培單一、效益低下的困境。
安置板房變“產房”
三明市對口援建彭州紅巖鎮,后者也種食用菌。年栽培量超過4000萬袋,但品種只有黃背木耳。相比三明的設施農業,紅巖栽培、加工模式粗放,產業效益不高。
熊水榮帶了20個珍稀食用菌品種過來。“調研一圈,發現彭州比三明更適合栽培。”熊水榮說,栽培原輔材料所需的木屑、玉米芯、麥麩等,在成都頗為常見,加之空氣濕度大、溫度平穩,試驗證明,在成都每袋養菌包能產菇七八兩,比在福建多出二三兩。
示范基地建在哪兒是個難題。彭州給出5個選址方案,有工業園區、有農田、有丘陵地帶,意見難以統一。
出人意料地,熊水榮說要種在板房里。那時,因農房重建完成,大部分板房已空出,民政部門也在為板房的去向焦慮著。
“板房區地面已硬化,拆了費時費工,不如‘將計就計’。”熊水榮說,位于梨花村的安置區有3500間板房,改造下即可大展身手。
三間標準板房并作一個60平方米的蘑菇房,其內還裝有空調。懸置的一排排熒光棍發著紅光。像這樣的種植法,當地百姓人人都感新奇。改造的板房中,還有他們未曾聽說過的制袋車間、滅菌室、冷卻室、接種室……
2009年底,第一茬杏鮑菇采摘,拉到雙流白家批發市場,每公斤賣到26元,且供不應求。
簽合同保收益
福建出資在彭州注冊了川樂食用菌有限公司,進行珍稀食用菌的示范推廣。目前,川樂每天向批發市場運送蘑菇1.5噸,批發價平均每公斤20元左右。
種植黃背木耳,每菌包只有幾毛到一元的利潤,種植珍稀食用菌高達兩元以上。這么賺錢的生意,在紅巖鎮的推廣并不順利。
一些農民認為,種植珍稀食用菌,不僅技術要求高,投入成本也高,“哪有種木耳放心呢?”鎮上動員了幾次,也未見成效。熊水榮不得不另想辦法。
八角村、靈石村的農民,從高半山轉移下來集中居住,發展相對落后。熊水榮對村兩委講:“村上投資6萬元,派人跟著學,我們提供場地和技術,年底至少返你們純利潤14萬元,我們簽合同!”村民起初還是不信。后來,村民們從種植、管理到市場銷售,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算,一年下來居然有18萬元的純利。八角村、靈石村,最后各要了3個菇房。
熊水榮還在為培養技術人員奔波。他從福建請來10個技術工人,作為傳授老師。震后,三明市還在紅巖鎮投入幾百萬元援建了一個食用菌試驗示范培訓基地,對村民進行免費培訓。
小鎮內生動力澎湃
一個新的農業項目,帶給紅巖鎮新的發展希望。
“圍繞珍稀食用菌栽培,紅巖將著力建設川西食用菌產業園。”鎮黨委書記劉濤說,該鎮將加大傳統食用菌品種的更新換代,形成種植規模,進而謀劃專業的交易市場。
熊水榮說,紅巖地理位置優越,處于彭州與什邡的中間節點,如果形成市場,將具有較強的輻射力。他認為,交易市場不限于農產品采購,還應包括生產性原輔材料、加工機械設備等交易,乃至要有金融服務機構的參與。
這個夢顯得有些遠。最為現實的是,川樂公司正在建設一條深加工生產線。新鮮食用菌的儲藏周期只有7天,而經過加工制成干貨、罐頭、調味品后,不僅能延長儲藏時間,還能獲得增值效益。
紅巖鎮的另一個規劃,是打造西部蓮藕觀光農業園。無獨有偶,這也是閩商參與建設的項目。
劉濤說,以珍稀食用菌、西部蓮藕觀光為依托,紅巖正尋找快速發展的內生動力,向“田園、休閑、幸福”的發展目標邁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