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縣種菇大王夫妻帶動鄉(xiāng)親共同致富
發(fā)布時間:2011-09-2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他倆的愛情如同蘑菇,播種于青澀少年,懵懵懂懂;卻在婚后30年共同種植食用菌的時間里發(fā)酵、成長……現(xiàn)在,他們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占地3000多平方米、年種植面積達30000平方米,被譽為“種菇大王”。保守地估算,僅食用菌一項,一年純收入至少二三十萬。他們還帶動了周邊農民共同種植,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青蔥歲月
讀初中時,曾漢瓊、羅新才情愫暗生。
她模樣俊俏,活潑可愛;他高大帥氣,憨厚淳樸。可是,他家真的太窮了,兄弟姐妹六個吃飯,實在是一貧如洗。當時,因為孩子多,他家是柳江縣進德鎮(zhèn)三千村貓公山屯最窮的一家。
“以后怎么過生活?”她的父母擔憂。
“我們有手,將來日子會好起來的。”想不到木訥的他能說出這么燦爛的話。她也根本舍不下他。
新婚夫妻住的是“半邊房”,“他家只有一間房,隔一半出來給我們住。煮飯就在屋子邊檐搭個棚子。”
看到妻子嫁到家里如此憋屈,羅新才心里特別不好受,“不能這樣窮一輩子……”讀過高中的他頭腦靈活,家里人口多,地少,靠種地根本不可能改變現(xiàn)狀。曾漢瓊的哥哥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種菌,效益還不錯,比種田強多了。
“我們也種菌試試吧?”
“好啊。”夫婦倆一拍即合。
他們就在自家房子邊上搭建一個50平方米的茅棚,開始試種。最初,只種蘑菇,羅新才每天撿牛糞回來做培養(yǎng)基,曾漢瓊在家里一邊帶孩子,一邊種蘑菇。為了提高種養(yǎng)技能,他們不滿足于從別人那里學來的經驗,還買了許多關于培養(yǎng)食用菌的書來學習,并不斷地進行新的嘗試。經驗+實驗=成功。很快,蘑菇為他們帶來了財富的同時,更帶來了希望——“半邊房”變成了磚瓦結構的二層小樓,而且是當時村里最新最豪華的“蘑菇樓”。
今非昔比
從一窮二白,到今日的“種菇大王”,今非昔比的背后,是他們對幸福的執(zhí)著追求。
嘗到種植蘑菇的甜頭后,他們開始探索種植其他新品種,近十畝的種植場中按季節(jié)種植各種品種,現(xiàn)在種鳳尾菇,接下來要種金針菇和木耳,等明年開春時又種草菇、蘑菇,一年四季輪換著種。在他家的種植大棚中,整齊壘放著鳳尾菇培養(yǎng)基,鳳尾菇從兩端蓬勃地生長出來。
去年,一個朋友看到了種植食用菌廣闊的市場前景,欲在越南投資一個大型食用菌種植基地,邀請他們入伙,提供技術支持。雖然最后因為原材料成本太高未能實現(xiàn),但柳江食用菌已聲名遠揚至國外的消息令村民們信心大增。
現(xiàn)在,村民們新蓋的“蘑菇樓”一家比一家漂亮,羅新才家的二層小樓被比下去了。他們并不在意,與人合資辦的一個門窗加工廠,正在建設中。他們還把所有能利用的地方都用于種植食用菌。
這個最窮的人家一躍成為發(fā)家致富的榜樣。1998年以后,貓公山屯80%以上的村民都種起了食用菌。曾漢瓊為他們免費提供種子,義務解答種養(yǎng)知識。柳江縣農業(yè)局頒發(fā)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家課堂”就設在他們家。進德鎮(zhèn)年種植食用菌14萬平方米的規(guī)模,僅此一項群眾年收入達280多萬元,每戶僅此一項年收入3至5萬元不等。
2006年,羅新才當選為柳州市十二屆人大代表,并被評為自治區(qū)勞動模范。曾漢瓊也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黨員。
愛情隨著種植蘑菇事業(yè)而不斷成熟,相濡以沫走過30年,如今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常常有人問他們:你們兩個哪個是“種菇大王”?曾漢瓊笑著指了一指老公:他是!羅新卻說:實際上是她!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