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国产精品天干天干,亚洲av永久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專題推薦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圓滿落幕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圓...

    2025食用菌市場征訂季火熱開啟

    2025食用菌市場征訂季火熱開啟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里龍江省食用菌協會第三屆二次理事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里...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食藥用菌與林下經濟發展研討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食...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成立暨2024食用菌產業數智化創新發展大會勝利閉幕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成...

    薊縣出頭嶺農民網上賣蘑菇

    發布時間:2011-12-0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寒冬已至,本是農閑時節,但天津市薊縣出頭嶺鎮的村民卻忙得熱火朝天。
        這個距河北遵化只有20公里的村莊已經成為珍貴食用菌白靈菇的栽種基地,年底正是收獲的季節,不僅南方客戶長期住在村里收貨,連加拿大的商人也慕名而來。
        這些生活在大山深處的村民是從《天津日報》發現的致富項目,而把這些辛辛苦苦栽種的蘑菇賣出國門,則多虧了互聯網。
        蘑菇狀元 大棚為家
        天剛放亮,劉澤華老人就起床了,莊稼人的多年習慣,從不睡懶覺。
        68歲的劉澤華是出頭嶺鎮第一個種白靈菇的農民,他和老伴在村外面的山邊田地里種了三個大棚的蘑菇。
        劉澤華在大棚邊上蓋起了兩間磚房,帶著老伴搬了進來,最早只是為了種蘑菇方便,連他自己也沒想到一住就是8年,這里已經成了他和老伴的家。
        “劉大爺,我們來倒棚啦。”院里傳來幫工的村民的說話聲。
        田間的氣溫低,劉澤華家的窗戶結了一層水汽,他用手抹了抹窗子向外望去,6名村民已經來到門口。
        “這些都是出頭嶺的村民,我請來的工人。”劉澤華說,他和老伴年紀大了,家里沒勞力,就花錢雇村民來幫忙,他負責技術指導。
        但走進大棚卻看不到地上長著蘑菇,而是幾排堆成一米多高的白色塑料袋,每個袋子里都被塞得鼓鼓的。
        “蘑菇就從袋子里長出來,現在還不是時候,12月中旬以后才可以收第一茬。”拿起自己培育的蘑菇種,不善言辭的劉大爺來了精神,他說,這袋子里裝的是棉花皮和棒子面,這些就是菌種生長的“土壤”,他從北京農科院購買菌苗“母種”,經過自己的培育后,播種在這些“土壤”里,就可以長出價格昂貴的白靈菇了。
        百字新聞 改變命運
        上午10點多,工人們已把3個大棚的蘑菇袋子全都翻檢了一遍,把被感染發霉的袋子挑出來。翻動成堆的蘑菇袋子,下面的搬到上面,陰面的轉到陽面。劉澤華說,這樣做也是為了讓每袋蘑菇生長得更加均勻,有利于提高產量。
        白靈菇是菌類精品,原產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戈壁灘上,近十來年才被人工慢慢培育成可以種植的珍稀食用菌。
        說起為啥放棄種田改種蘑菇,劉澤華說,當年還是《天津日報》上一篇不足百字的新聞改變了他和全村人的生活。
        出頭嶺鎮位置偏遠,過去除了種小麥玉米,村民還種些蘋果、桃等,但產量和價格都不穩定。2000年,劉澤華在《天津日報》上看到了報道白靈菇在本市東麗區人工種植獲得成功的新聞,他突然萌生了試一試種蘑菇的想法。
        根據報道上說的地方,劉澤華坐了幾個小時的車,從大山里趕到東麗區,終于找到了那個種植蘑菇的人。“當時在天津種植白靈菇的人很少,人家一聽我想種,非常支持。”劉澤華笑著說,自己命好,對方不但無償提供栽培技術,還回收所有成品,這可讓他高興壞了。
        然而回到村里,劉澤華卻犯了愁,蓋大棚、買菌苗、雇工人……這一切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很多村民對這個新鮮事物并不感興趣。
        “別人不干,我先帶頭干。”看好這個項目的劉澤華準備孤注一擲。他找來自己的兒女,以及幾個“膽大”的村民開會,動員大家集資和他一起種蘑菇。2001年8月,6個大棚在村邊建了起來。
        東麗取經 感動專家
        忙了一上午,工人們都各自回家吃飯了。
        老伴已經把午飯做好:炒白菜、饅頭、山芋、玉米粥。已經靠種蘑菇致富的劉澤華的生活依然非常簡樸。老人一邊吃飯,一邊和記者聊了起來。
        “第一年非常難干,我們幾乎每隔兩三天就去一趟東麗區,有時就住在那里,搞明白了再回來。”劉澤華說,當年通訊不方便,怕自家蘑菇種不好,他們就不停地到東麗去學習,學完了就回來照著做,遇到問題再坐車去學。后來為了溝通方便,幾個人又集資1200元給東麗的栽培技術員買了一部手機,在當時的2001年手機可是奢侈品呢。“不但免費給手機,我們還包了所有話費,不管是不是教授我們技術,只要不是國際長途我們都買單。”劉澤華很有魄力,而他們幾個“窮”山里人的豪爽,也讓技術員很感動,把所有技術都教給了他們。
        當年年底,第一個大棚出菇了,首茬蘑菇出了2000斤。按照回收價每斤15元計算,這一茬收獲的蘑菇賣了3萬元。“一棚蘑菇能收三茬,第一年這個大棚的收益98000元。”劉澤華說,一個大棚的收益是他們全村人種小麥總收入的2/3,而6個大棚的收益在當時就是天文數字。
        幾個合伙人頓時成了村里的“暴發戶”。
        劉澤華發財的消息很快就在村里傳開了,種菇致富更給村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當時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找我想學種蘑菇。”說起當年的情景,劉澤華記憶猶新,最多時一天來了幾百人找他,不只是本村的,還有周邊村子,甚至河北興隆、遵化一帶的農民,也坐著車來找他取經。劉澤華應接不暇,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都被打亂了。
        見此情景,鎮政府馬上決定把出頭嶺鎮發展成白靈菇種植基地,由劉澤華等幾個有經驗的人牽頭,幫助全村人都富起來。
        經過鎮里批準,村民們自籌資金把原來的麥田變成了栽培蘑菇的大棚,劉澤華負責給大家育種,指導種植。此時的劉澤華已成了技術專家,不再依靠別人支持,出頭嶺鎮的蘑菇栽培自成一家。
        農民上網 廣開銷路
        下午1點多鐘,一個操著南方口音的人來到蘑菇大棚,向劉澤華問完今年蘑菇的栽培情況,就急匆匆地開車走了。
        “這是一個做蘑菇生意的‘經紀人’。”劉澤華說,他們鎮的蘑菇名聲在外,現在很多上海、廣州的商販早已下了訂單。為了“搶”到第一批最好的蘑菇,有的廣東人就在村里租房住下來,一直到明年4月以后,蘑菇全部收獲完才回南方。
        “有些人春節都在我們村過,不回家,可見我們這里的蘑菇對他們吸引力有多大。”劉澤華顯得很自豪。
        出頭嶺鎮的蘑菇在天津知道的人都不多,他們又是如何打開全國市場,而且供不應求的?劉澤華說,他們是通過互聯網做生意的。
        “那還是2002年,我們當時還不懂啥叫互聯網。”劉澤華說,過去有東麗的種植戶回購,現在沒有了,村里人都開始種蘑菇,產量劇增,銷路頓時成了問題。
        一群生活于大山深處的農民,沒有銷售渠道,更沒錢去報紙電視臺做廣告。一次,一個年輕人告訴劉澤華,現在有了互聯網,不用花太多錢,全國全世界人都能看到。
        果然這么神奇?對新鮮事物來者不拒的劉澤華決定再做回“吃螃蟹”的人。
        于是,他們花錢在市里請人做了一個蘑菇銷售網頁,掛在網上推廣。沒想到,南方的客戶很快就打來電話,得知他們這里出白靈菇后,直接飛過來考察訂貨。令這些山里人更想不到的是,加拿大的商人也慕名而來,并且需求量很大。
        不過在培育過程中,很多村民也有賠錢的時候,最嚴重的就是蘑菇培育袋被其他霉菌污染。“如果發現和采取措施不及時,損失可就大發了。”劉澤華說,他自己也曾遇到過這類情況,一個大棚顆粒無收,損失10來萬元。
        在劉澤華的帶動下,如今除了出頭嶺鎮,周邊的河北省玉田、興隆等地也都建起白靈菇種植基地,形成了產業化種植生產。
        但掙了錢的劉大爺卻并沒有擴大種植,他有自己的道理。原來,他無償幫助村民們學會栽種蘑菇,而自己則開始拓展種菇的周邊業務,如育菌苗、收購儲存、代售等。
        “我把掙的錢都投到了蘑菇產業鏈的營銷中,通過建冷庫把村民栽種的蘑菇都收來儲存,留到天暖以后再賣個好價錢。”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公眾號

    更多資訊 ! 歡迎掃描左上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微信公眾號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