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收獲季節,許多農民朋友為了搶農時,往往將稻草、麥秸等農作物秸稈拋棄或放把火焚燒掉,不僅污染環境,還造成資源的浪費。殊不知,稻草、麥秸等農作物秸稈可以變廢為寶。
安徽肥西縣有個叫丁倫保的人,“點草成菇”把稻草等變成了寶。
肥西縣珍稀食用菌協會科普示范基地,丁倫保(中)“利用長稻麥草秸稈立體高產栽培食用菌新技術”栽培蘑菇的大棚
1959年出生于肥西縣的丁倫保,1983年7月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園藝系,現任肥西縣珍稀食用菌協會會長、安徽天都靈芝制品公司總經理,從事食用菌技術研究30多年,是當地有名的“蘑菇大王”。他研究出的“利用長稻麥草秸稈立體高產栽培食用菌新技術”,經專家鑒定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為稻草、麥秸等農作物秸稈的利用開辟了新途徑。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肥西縣花崗鎮一個占地60畝的蘑菇生產基地,在一個蘑菇棚里看到,一米左右高、用長稻草砌成的一排一排的蘑菇墻在大棚內延伸,每個蘑菇墻上五面(前后左右和上面)都長出了蘑菇,這就是丁倫保歷經多年苦心研究成功的“利用長稻麥草秸稈立體高產栽培食用菌新技術”的實際應用。
該項技術特點是稻草秸稈不用粉碎,選用無霉變的的稻麥草,經1%~1.5%的生石灰水浸泡,軟化后瀝干水分,采用定型模具制作菌墻,一層稻草放一層菌包(一米高的菌墻一般放3~4層菌包),菌包與菌包之間填上特制的營養土,然后用塑料薄膜包起來,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發菌就可以長出菌絲,然后把模具去掉,加強管理就可以生產蘑菇了。
“目前利用長稻草栽培蘑菇的經濟效益比高達1:3。稻草不僅可以栽培出雙胞菇、平菇等普通菇,還可栽培出秀珍菇、姬菇、雞腿菇、姬松茸等珍稀菇,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丁倫保介紹說,用長稻草栽培蘑菇技術簡便易行,投資小,見效快,不需要設備,栽培蘑菇的下腳料可作為農作物生產的肥料使用,減少化肥的投資,還可改良土壤,非常適合農民朋友就地取材發展。如果采用這項新技術,豆秸、玉米芯、玉米稈等農作物秸稈同樣可以栽培出味美可口的各種蘑菇。
用稻草為主要原料的栽培的秀珍菇,采菇女正在忙于采摘
丁倫保將記者帶入另外一個大棚,用稻草為主要原料的栽培袋碼成一排一排的蘑菇墻,兩邊冒出一叢一叢的秀珍菇,有4個婦女正在十分忙碌地采摘。據介紹,秀珍菇的市場批發價為每斤5元錢,一個大棚8000個栽培袋、6茬下來可采鮮菇7000斤,純收入超2萬元。
目前,丁倫保所領導的肥西縣珍稀食用菌協會以“協會+公司+基地+學校+農戶”的發展模式,創辦了肥西天都園藝職業培訓學校,建立了信息中心和10個“科普示范基地”,在協會中開展這項新技術的推廣,并與合肥市的大型超市開展農超對接,以“天都”品牌幫助會員銷售食用菌產品。
丁倫保(右)正在向肥西縣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胡逢華(中)介紹用稻草作主要原料袋裝栽培秀珍菇的情況
陪同采訪的肥西縣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胡逢華告訴記者,在丁倫保的帶領下,肥西縣珍稀食用菌協會目前發展會員366人,技術輻射到12個省區市的36個縣,受益農戶超過15000戶,已經實現銷售額8622萬元,會員年人均收入13420元,比當地農民年人均收入高出60%。
丁倫保正在給菇農講課,傳授食用菌栽培新技術
丁倫保的奮斗目標是:把食用菌發展作為一生的事業來做,把食用菌栽培新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全國的廣大農民朋友,讓更多農民通過發展食用菌生產而致富。他一年365天就有近300天深入田間地頭給菇農指導技術,解決生產上的難題。就在2010年的一個夏天,丁倫保去一菇農家指導食用菌栽培技術,晚上回來的路上不幸出了車禍?,F在他的左胳膊已成殘疾,但是,他還和往常一樣奔波在食用菌栽培大棚內,給菇農手把手傳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