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昌:小蘑菇大推廣 孕育出產業鏈
常明昌,男,1964年1月生。現為山西農業大學教授、中國食用菌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共山西省委聯系高級專家、九三學社省委常委、省食用菌協會會長、省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專家。30年致力于食用菌科技推廣,先后被評為“中國科技扶貧十五年杰出貢獻者”、“中國小蘑菇新農村行動突出貢獻者”;2012年被評為“省十大科技傳播標兵”,被授予“省五一勞動獎章”。
一、潛心研究探索 30年夢想成真
1985年山西大學畢業后,憧憬著發展食用菌事業的夢想,他來到了山西農業大學,這一干就是30年。
從簡單易行、經濟有效的庭院技術模式,到農業產業化技術模式,再到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模式,時間、空間、科技含量、產量都實現了跨躍式發展。這“三級躍升”,讓他感觸最深的是:作為農大的教授,要心系農業、農村、農民,要接地氣,研究要上水平,服務“三農”要熱心,推廣成果要恒心。
當初為了發菌試驗,他羞澀地推著小平車,走街串巷收罐頭瓶。餓了,就啃一包3毛8分錢的方便面。為了早日出菇,在一塊空地上挖了幾條地溝,蓋上塑料布,這便是最初的菇棚。為能首戰告捷,他全天候在又潮、又悶、又熱的菇棚中,噴水增濕,像精心照顧剛出生的孩子。當看到一托托潔白、鮮嫩的蘑菇,他心中無比高興。
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2002年他自籌資金近千萬元創立了省內最大的食用菌研究基地;2012年學校依靠以他為學科帶頭人的團隊和條件,在國內首開食用菌本科教育的先河,事業的發展欣欣向榮。
二、科技做在田間 論文寫在大地
常明昌得益于山西大學著名教授劉波先生的真傳。1992年和劉先生在野外考察的照片,一直掛在他的家里和實驗室。這一直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鞭策。
1999年,安澤縣大規模產業發展蘑菇種植。常明昌在安澤服務的兩年間,累計工作9個多月,100多次去安澤,行程6萬多公里,每天穿梭于大棚之間。赤日炎炎的夏天,穿著背心站在河灘、大棚、樹林為農民朋友講課。為了解決產業化生產消毒問題,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比較了國內所有設計方案和方法,請教了許多專家,終于探索出了一套連體式雙保險滅菌新方法。為了學習大規模生產和管理的經驗,他自費到福建、上海等地“取經”。《山西日報》以“昔日柴火變財源”為題作了長篇通訊報道。政府歡迎、農民高興、學校滿意,安澤縣政府獎勵他一部汽車。
他先后在全省30多個縣區開展科技服務,主持實施了“九(三)臨(汾)合作”、“九晉(城)合作”、“九地(方)合作”。在實踐中發明了抹泥墻栽培靈芝、香菇、猴頭新模式,創立了黃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培訓農民3萬多人次,推廣優良品種300多個,社會經濟效益約26億元;榮獲省農村技術承包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先后主編全國食用菌本、專科統編教材4部。
三、小蘑菇大推廣 孕育出產業鏈
“作為科技工作者,我有責任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引領農民轉變生產方式,這個頭我必須帶!”這是2000年常明昌到福建泉州考察食用菌現代化生產車間后作出的又一重大抉擇。
現代技術能精準控制生長要素,擺脫了傳統食用菌栽培受氣溫等自然條件的束縛,全年生產,高產高效。他很心動,但在山西行不行;投資很大,若搞砸了,多年的積累歸零。三年反復思忖,他決定拿出自己所有積蓄,建山西第一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車間。先進技術成功示范,吸引了社會投資。從此山西食用菌產業,從技術到規模,都發生了革命性的巨變。2005年至今,他率服務團隊先后幫助28家企業建立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其中年產值過億的有6家。2013年,我省食用菌總產量達到了22.1萬噸,比2010年增產一倍多;產值達到了15.25億元,是2010年的3倍;處全國中上游水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