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昌:食用菌王國的“菇神”
30年的學術研究讓他成為食用菌領域的權威;30年的不懈努力讓他將科研成果成功地轉化成產業經濟;30年的艱辛與汗水也讓他的夢想變為了現實。原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農業部副部長洪紱曾所題“菇神”就是對他這些年努力最好的詮釋。
記者初次見到常明昌時,只見他西裝革履,金絲邊框的眼鏡架在并不挺拔的鼻梁上,黝黑的臉上帶著微笑。在他的辦公室里,一個巨大的靈芝特別引人注意,常明昌笑著說:“這是國內最大的一個靈芝。”
初識常明昌,他的快言快語、風趣幽默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簡單易行、經濟有效的庭院技術模式,到農業產業化技術模式,再到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模式,時間、空間、科技含量、產量都實現了跨躍式發展。這“三級躍升”,讓常明昌感觸最深的是:做人要真誠,做事要堅持,科學的方法成就事業。
思想轉變尋出路
說起今天的成就,常明昌感觸頗深,對于“以思想轉型為先導,以企業轉型為基礎,以產業轉型為重點”這句話,常明昌尤為認同。“我之所以能將科研成果成功轉化,并一直發展到今天,思想上的轉變是非常重要的。”
1985年,常明昌從山西大學生物系畢業后進入山西農業大學工作。在這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濃郁學術氛圍的校園內,常明昌和所有人一樣,在代課的同時研究著自己所挑選的食用菌領域。1992年,一次偶然到北京的出差徹底改變了常明昌的思想,同時也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
“那時候我在大學當老師,一個月掙97塊錢的工資。我有一次在北京出差時去麥當勞吃飯,聊天的時候得知麥當勞的一個門童一個月工資是400塊,是我的4倍還要多。”當天晚上回去后,常明昌徹夜未眠。他想,都說知識就是金錢,可為什么我辛辛苦苦上完大學,卻沒有一個門童掙得多?他開始反思這些年自己所做的一切,并幡然醒悟:論文寫得再好也只是紙上談兵,科研做得再好也只是研究,只有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生產,才能獲得利益、體現出知識的價值。
回到學校后,常明昌著手創建山西農大食用菌研究中心,可在審批時,卻遇到了困難。常明昌說:“當時那個年代,自己創建中心,在人們看來就是資本主義。”因此,常明昌的食用菌研究中心擱淺下來。但是擱淺不等于放棄,1992年10月12日中共十四大召開,確立了市場經濟大政方針,常明昌興奮地拿著報紙來到校長辦公室又一次談起了自己的想法,他的食用菌中心也因此順利通過審批。從此,他走上了食用菌栽培推廣的道路。
產業轉型為重點
剛開始,為了發菌試驗,他羞澀地推著小平車,走街串巷收罐頭瓶。餓了,就啃一包3毛8分錢的方便面。為了早日生產出菇,他找了一塊空地,挖了幾條地溝,蓋上塑料布,這便是他最初的菇棚。為了能首戰告捷,他全天候在又潮又悶又熱的菇棚中,噴水增濕,像照顧剛出生的孩子一樣精心。當看到一簇簇潔白、鮮嫩的蘑菇,他心中無比高興,像在大海中蓄勢待發、百舸爭流的船帆,憧憬著未來!
1999年,常明昌來到臨汾市安澤縣扶貧,結合當地的氣候和特有的條件,常明昌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山區的小路上,在累計工作的9個月時間里,行程達6萬多公里。他幫助安澤縣建成了30個大型食用菌生產基地,從第一年的110萬袋產量到第二年的330萬袋,常明昌功不可沒。隨后,常明昌在安澤縣又建起了山西最大的香菇基地。為了解決產業化生產消毒問題,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比較了國內所有設計方案和方法,請教了許多專家,終于探索出了一套連體式雙保險滅菌新方法。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