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新:就是要讓你賺錢
2014年11月,記者來到江蘇丹陽采訪,此時正是食用菌生產的旺季,農戶加班加點采摘,非常忙碌。當地最大的食用菌種植企業是姜建新的,他一天的產量就能達到50噸。但是當記者來到他的種植基地時,卻沒有看到菇房,也沒有看到繁忙的采收景象。
姜建新:“現在工廠和原來是完全不一樣了,原來以前下半夜1點多鐘要起來,起來裝袋子,還累得不得了,現在只要8個小時,不要多干了。”
姜建新的食用菌是怎么種植的呢?
姜建新帶著記者走進了種植車間,這里的溫度濕度等全部自動化操控,100多間種植室,只需要10多個工人管理就夠了。
種植車間內是食用菌的海洋,一天時間這里就能生產50噸,如果按人均消費半斤來算,一天產量就能供20萬人食用。成熟的食用菌,全都通過傳送帶自動傳送,然后進行包裝運輸。
3個小時后,這些食用菌就會出現在蘇州、上海等地的批發市場,第二天姜建新的食用菌,就能走上人們的餐桌。現在,姜建新一年的銷售額超過1.5億元,不光自己事業做得大,他還帶動了當地1000多戶農民致富,一提到姜建新,大家沒有不佩服的,都尊稱他為“菇王”。
食用菌種植戶蔣和福:“肯定是菇王了,農戶跟在他后面,幾十間甚至上百間菇房都有了。哪一個人不佩服呢?領著我們這些人掙了錢了,對吧。”
食用菌種植戶程家平:“老百姓送他一個外號叫菇王,他做得老大最大,為老百姓考慮,他很有號召力的,一呼百應,都靠他發財了,哪個不感激他呢?”
現在人人佩服姜建新,但姜建新告訴記者,其實以前根本沒人看好他,連他自己也不敢想,他能有今天這樣的成績。
姜建新:“原來我用的自行車,就是像這種自行車,和這個一模一樣的自行車。”
姜建新說,他的創業故事是從一輛自行車開始的,1982年他開始種食用菌,那時候他騎著跟這一樣的老式自行車賣貨,后座上要掛3個竹筐,筐里滿滿地裝上200多斤貨,騎1個多小時才能到市場,一天他要騎4趟6個小時。
姜建新:“夏天天氣熱,屁股就磨出泡來了,褲子穿得少,屁股上都磨破了,很疼的,到了冬天的時候呢,零下十幾度,你這個菇都要賣出去的,沒辦法,你這個手上全部是凍瘡,手兩邊,腫得很大的。”
騎著自行車賣蘑菇,姜建新一騎就是7年。1996年姜建新成立食用菌公司,但是沒有人看好他,因為他做生意的方式太特別了,別人都是想盡辦法賺錢,而他卻經常會干些賠錢的買賣。
姜建新的同學翟玉林:“他跟正常人還是有點不一樣,一般人不會這樣,一般人都要看準了,要做有錢賺的買賣,這是生意人的常識。”
姜建新的鄰居袁一川:“做生意虧本這個生意總是不做,用我們的土話來講,罵也來,打也來,虧本生意做不來。當時議論的人多了,有的人說他傻,有人說他神經有問題。”
姜建新為什么要賠著錢做生意?他又是靠什么方法盈利,換來今天的億萬財富呢?
姜建新是丹陽市皇塘鎮的農民,1982年開始種食用菌,他起早貪黑拼了命地種菇賣菇,當地人都說,他是個從雞叫干到鬼叫的人。
姜建新的鄰居袁一川:“雞叫做到鬼叫,我們用當地話來講,早晨天不亮公雞打鳴,那個時候就開始要做了,晚上都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用這邊的老話說,就是鬼出沒的時候,他才能休息。”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