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4-16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強農惠農富農舉措,糧食繼續增產,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為“十二五”農業農村工作畫上了圓滿句號。做好2016年及“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必須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破解“三農”難題、增強創新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一、充分肯定農業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清醒認識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農村民生得到了顯著改善,出現了許多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變化。突出表現在:
一是農業生產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高,擺脫了“兩豐一平一歉”的周期。5年中,糧食總產量提高近1500億斤,連續3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在耕地面積減少、農業用水比重下降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關鍵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新跨越。2014年,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達到52%、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1%,農業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為實現連年穩產增產打下堅實物質技術基礎,也標志著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二是農民增收實現新突破,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態勢。“十二五”時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1000多元。特別是自2010年開始,農民收入增速連續6年超過城鎮居民,是改革開放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中西部地區農民收入增長快于東部,貧困地區快于全國。城鄉、區域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民生活持續改善,標志著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三是農村社會面貌呈現新氣象,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我們堅持不懈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制度上基本實現了公共財政農村全覆蓋,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加快發展,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各地在大力改善民生的同時,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努力化解各類社會矛盾,農村干群關系更加和諧,社會更加穩定,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進一步得到加強。
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這樣的成績非同尋常、來之不易。5年中,經濟增長速度逐年放緩,財政收入和出口增速下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加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國外轉移,給農產品需求、農業農村投入增長、農民轉移就業等帶來不利影響;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農業資源環境約束明顯趨緊,生產成本持續攀升,農產品國內外市場價格倒掛不斷加劇;城鎮化快速推進,青壯年勞動力繼續轉移,務農勞動力老齡化愈發明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并沒有像有些國家那樣發生農業萎縮、農村凋敝等嚴重問題,而是呈現出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的良好局面。究其原因,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于黨的“三農”方針政策正確,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不可比擬的政治和制度優勢。
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在保持“三農”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推動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實踐創新。一是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突出強調“四化同步”。二是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調整完善農業補貼方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提高政策針對性和資金使用有效性。三是著力加強現代農業建設,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條件,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四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辦法調動農民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和“三權分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創新農村金融制度。五是加強和改進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推動基層干部作風轉變,黨在農村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進一步增強。“十二五”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積累了新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的新鮮經驗。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沖刺階段,“三農”工作肩負的使命極其重大。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條件和內在動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有利條件看,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成為全黨全社會共識,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的推動力更加強大;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牽引力更加持久;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農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力更加強勁;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展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源動力更加多元。從困難挑戰看,隨著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和市場價格波動,提高農業比較效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難度加大;隨著農業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和全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提高,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的難度加大;隨著國內外市場相互影響加深和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倒掛加劇,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難度加大;隨著農產品價格變化、農民務工環境趨緊,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的難度加大。與此同時,由于連續豐收、農產品供給充裕,一些地方放松農業、忽視農村的傾向開始抬頭,如何持續強化重農氛圍,已經十分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2016年及以后更長時間內,實現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困難十分巨大,任務非常艱巨。對此,我們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工作上充分準備。
二、以發展新理念為引領,推動“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再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描繪了未來5年國家發展藍圖,也勾畫了未來5年“三農”工作總體框架。農業農村工作要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大力推進農民奔小康,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實現農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大力推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為此,必須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努力讓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
(一)以創新發展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要創新農業經營體制,以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行“三權分置”為基礎、以提高農業競爭力為導向、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充分釋放規模化經營和規模化服務的潛力。要創新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著眼城鄉統籌設計提高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制度,圍繞提高政策效能調整財政支農結構、優化支持方式。要創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通過確權、賦能、搞活,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要創新科技等現代農業要素支撐體系,健全激勵政策,推動良種良法加快落地,將農業發展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
(二)以協調發展補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城鄉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四化同步”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一方面,要用政府有形之手,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另一方面,用市場無形之手,引導城市現代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注重從外部注入帶動力量。加快提供經濟適用的農機具和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業投入品,大力推進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用工業化的成果裝備農業、信息化的成果引領農業、城鎮化的成果帶動農業。
(三)以綠色發展引領農業農村發展方向。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推動農業走上綠色發展之路。實施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大力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逐步退出超過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農業生產。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恢復和增強消費者信心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生產。強化農村生態產品供給功能,把山水林田湖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謀劃,劃定農業空間保護紅線,加強土地、水、森林等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四)以開放發展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要順應國家開放發展的大趨勢,在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擴大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適度進口國內緊缺農產品,積極推進農產品貿易健康發展。要增強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密切跟蹤國內外農產品供需結構的動態變化,科學把握國內生產與進口的關系,實現滿足國內需求、保護國內產業和保障農民收益的有機統一。充分把握開放發展的新機遇,利用我國農業技術、裝備、市場等優勢,拓展農業國際合作領域。
(五)以共享發展增進農民福祉。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體現,也是動員農民積極投身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必須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形成有效的共享機制,讓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要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重要抓手,按照全覆蓋的要求,加快農村公路、水利、電力等建設,提升農村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基本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逐步實現城鄉制度上并軌、標準上統一。要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抓住精準扶貧的精髓,進一步把貧困人口底數和建檔立卡工作搞扎實、把致貧原因和扶持措施捋清楚、把幫扶責任落實到人、把脫貧時間表落實到戶,真正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精準脫貧。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