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6-29
來源:廊坊日報
第一次見到侯教授,是在保定市阜平縣當地的農業局。他全然沒有人們想象中實驗室里的教授形象,更像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民:黝黑的皮膚,粗糙的雙手,簡陋的衣服,腳上穿著粘著泥巴的膠鞋,跟當地人別無兩樣。唯有笑容中的慈祥,言語中的睿智,才透出了一名知識分子的氣質。
就是這位不像教授的教授,在阜平一蹲就是八個多月,用他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幫助大批農民迅速脫貧。在大山深處,他成了當地老百姓最尊敬的人,最親近的人。所到之處,侯教授、侯老師,每一聲稱呼里都透著一種鄉親們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感激。
侯桂森,廊坊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從教近40年間,他致力于食用菌研究,用食用菌幫農民打開了脫貧的大門。他也是河北省優秀教師、廊坊市勞動模范、河北省先進工作者。
說自己,他沒有兩句話,說起食用菌,卻打開了話匣子。在大山深處的龍泉關鎮香菇種植園里,每一個菌棚他都輕車熟路,一路走一路講,香菇種植的流程、注意事項以及如何計劃性控制出菇量等技術難題都不厭其煩地耐心介紹。在接受采訪的間隙,還不忘給當地農戶做技術指導。溫度、濕度控制在多少,什么時候該采,他樣樣囑咐到才放心。他常說,這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保障,一點兒也馬虎不得。只有出了成果,百姓信了,才能幫他們脫貧。
“俺們連香菇都沒吃過,種這東西能行?要是不成咋辦,你得給俺們立個字據!”去年8月份,侯桂森來到阜平縣,花了無數個日夜研究出來的種植方案剛要落地,就出師不利。在50%以上都是貧困人口的阜平縣,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個別村莊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要農戶投錢搞種植,難度可想而知。農民心里沒底,誰也不敢輕易嘗試,誰也不信這小小蘑菇能脫貧致富。侯桂森不知花了多少工夫,苦口婆心,一點點做思想工作,搞動員、搞培訓做技術推廣,慢慢地,大膽點兒的農戶開始跟著他走了,現在第一批香菇下來,市場價最高賣到八九塊錢一斤,一個棚產值2萬多元,按照一戶種植兩個菌棚計算,一戶菇農一季的收入就有五六萬元左右。加上龍頭企業介入前期和后期的管理,除了種植收益,菇農還能拿到每月3000塊錢的工資收入。既不愁銷路,又多了收益,農民錢袋子鼓了,心中的疑慮也消了。
“收成這么好,心里別提多高興了,多虧了侯教授!別說是農戶,作為龍泉關鎮的鄉鎮干部,我對他都是特別感激的!”阜平縣龍泉關鎮副鎮長顧曉慧說,目前該鎮的食用菌大棚發展到125個,75戶貧困家庭都在種植食用菌。站在基地上遠眺,一個個蓋著黑色防曬網的大棚整齊地排列在山谷里,那是侯桂森為之奮斗的熱土,更是百姓脫貧致富的希望。
剛開始種植食用菌菇,菇農們面對復雜的種植方法也遇到過很多難題,侯桂森就手把手教菇農怎么種植食用菌,從怎么擺菌棒,怎么注水,到怎么疏苗,何時采摘養菌,生怕在養菌過程中出現問題,影響到下一茬出菇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成功種植的第一批香菇走向市場,農戶們錢袋子鼓了,心里也樂開了花,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食用菌的種植隊伍,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大道。
目前,在侯教授和其他專家的帶領下,阜平縣成立了天生橋千畝現代食用菌產業核心區,這是一個集現代食用菌技術引進研發展示區、使用先進設施設備高效栽培示范區、產出優質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區、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樣板區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核心區。當下,核心區正在緊張施工,建成之后,可實現日生產菌棒10萬個,年產菌棒2000萬個,能夠保證周邊400戶菇農種植需求,將來核心區還可以提供近1000個就業崗位,為阜平縣農民脫貧致富又開出一條新路。
阜平縣種植食用菌脫貧效果明顯,侯桂森心中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太行山脈這邊有很多貧困縣,將來我們要打造一個產業帶,把那些老的菇區進行上檔升級改造,開拓更多適合發展食用菌的貧困地區,運用培植龍頭企業跟政府合作聯合推進的模式,實現精準扶貧,讓河北省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再升一個臺階。”侯桂森說,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把最新技術和種植模式都引進河北省能夠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的貧困地區,幫助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