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昏暗的菌種室里,一棒棒菌種整齊地排列在木架上,一些漲勢茁壯的菌苗已經迫不及待地伸出毛茸茸的小腦袋,好似好奇地打探著什么。年過五旬的曹立爭像往常一樣,拿著設備挨個房間仔細檢查菌棒的生長狀況。“自從有了高科技,不用去現場,就可以用手機遠程掌握菌房內實時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及光照強度等,然后根據需要進行調節。”
曹立爭所說的高科技指的是智能環控系統,由興農菌業有限責任公司于2014年成立的全資子公司安徽皓天智能環境設備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
這個物聯網系統通過在廠房內安裝相應的傳感器采集基本數據,將數據傳輸到智能系統處理器,系統自動將數據傳輸到云服務平臺,用戶通過電腦和手機等接收器就能了解到大棚內的實時狀況,并可以設定制冷、制熱、加濕、化霜、排風、調光、循環等參數控制相應設備的起停,實現數字化管理。
“這套系統是公司投資近600萬元研發的,能實現對菌類生長的遠程精準控制。”興農菌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人員顏林表示,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適時調整溫、光、汽、濕等各項參數,做到估價待長,能有效規避市場風險。除了菌類等種植業,智能環控系統還可廣泛用于水產養殖、家禽養殖等行業。
作為興農菌業的創辦人,曹立爭從事菌菇種植有不少年頭了。“20多年前市場上食用菌產業剛剛起步,看到家鄉有很多山場,于是就開始摸索種植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曹立爭回憶道,當初想法很簡單,在自己創業的同時,也為周圍鄉親提供致富的機會。“我們公司向周邊農戶提供菌棒和技術服務,然后再回收產品,進行加工銷售。”據初步估計,興農菌業輻射帶動了全市約4000戶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眼下他們正打算再建一個200畝的食用菌園區。
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食用菌生產技術的提升,曹立爭發現,食用菌種植屬于循環經濟,可以打造生態產業鏈。
2011年,在省科委的支持下,他實驗出“食用菌培養料生態循環利用技術”,利用農作物的秸稈生產附加值高的杏鮑菇,用杏鮑菇廢料生產秀珍菇,再用秀珍菇的廢棄物加工成有機肥,回歸農田,實現生態種植、養殖的良性循環。
除此之外,公司還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將傳統種植業與物聯網技術有效融合,建起了食用菌種植工廠,推動了傳統食用菌產業向工廠化、標準化、輕型化、無害化、優質化及品牌化的質的轉變,興農菌業有限責任公司迅速躋身為皖南最大智能化生產基地,成為一家集食用菌科研、培訓、制種、生產、示范、加工、營銷于一體的省級食用菌龍頭企業和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該公司年產杏鮑菇1000萬袋,產值3500萬元;年吊栽黑木耳50萬袋、地栽香菇30萬袋、架栽香菇50萬袋。
據介紹,近年來東至縣把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作為繁榮農村經濟和帶動農民致富的重要舉措。食用菌種植由原來的以戶為單位,逐步向規模化、工廠化、機械化轉變,變成以合作社為主體、發展到幾十萬袋的規模,既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山區農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在洋湖鎮龍豐村,村兩委成立了普慶農民食用菌合作社,由村兩委干部出資,發展食用菌22萬袋,收入120萬元,合作社招用了部分貧困戶來基地務工,每戶務工工資就有1萬多元,村集體和貧困戶的收入都有了明顯提高。“目前,我縣食用菌10萬袋以上規模合作社近40家,全縣食用菌總產量達到6500多噸,產值達3.25億元,涉及金針菇、香菇和黑木耳等多個名優品種。”東至縣科技局主要負責人介紹。
采訪中,曹立爭說,興農菌業一定要向大農業、現代化農業的最高點來發展,要打造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展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