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明旭影) 近日,在河南洛陽汝陽縣劉店鎮紅里村占地303畝的食用菌種植基地里,幾十名務工村民正冒雨卸下一車菌袋。
“在家門口就業,一個月收入2000多元,還不耽誤做飯帶孩子。”43歲的王忙菊拭去額頭的雨水,高興地說,“全靠俺村的‘第一書記’!”順著王忙菊手指的方向,不遠處,身材高大、文質彬彬的駐村第一書記王智,正和食用菌種植基地負責人韓兵商討基地建設細節。
王智積極爭取河南科技大學的支持,先后聯系農學院、林學院、經濟學院等專家為紅里村精準脫貧“把脈問診”。“環境資源好,應該發展高效能的種植業”“利用交通優勢,發展現代化產業”……不少專家專門為紅里村發展進行課題立項,拿出解決方案。為了打消疑慮,王智還多次帶著村干部和部分黨員,先后到新安縣、嵩縣等地的先進村和龍頭企業參觀學習。
在不斷摸索中,王智有了紅里村脫貧的“解題思路”。脫貧需要充分動員“三股力量”:村黨員干部、幫扶單位和困難群眾。王智詳細闡述了精準脫貧的“五大工程”:“領航工程”就是大抓黨建,“奮進工程”就是激活黨員群眾脫貧信心,“暖心工程”就是基礎設施建設,“豐翼工程”是開展產業幫扶和精準幫扶,完善村民自治就是“強基工程”……
事實證明,這“五大工程”奏效了。
拿“豐翼工程”來說,王智協調河科大師生挨家挨戶制訂脫貧方案,村里貧困戶分別有了機械化磨坊、蛋雞養殖場、紅薯保鮮窖、家庭超市和早餐售賣點等“小產業”,日子終于有了奔頭。為做好“大產業”,去年以來,紅里村先后流轉土地500多畝,爭取3家企業累計投資1.1億元,先后開始建設現代化的食用菌基地、蔬菜基地和養雞場,以土地流轉金、委托代種、吸納務工等方式,保證村民長期穩定增收。
通過學校、企業回購等渠道,紅里村村民送出了一筐筐農產品,拿到了一沓沓“紅票子”。貧困戶賈金星笑著說:“比過年都高興!”
日新月異“紅里速度”
今年過年,外出務工回家的趙鵬躍一進家門就驚喜地發現了許多新變化:“才一年時間,家里通了自來水,門前有了水泥路,村里還建了文化廣場,真不敢相信!”他專門拍照發到了微信朋友圈,不少在外打工的同村年輕人紛紛點贊、留言:“老家變美了!”“好想回家!”“村里還需要建筑工嗎?明年我在家干!”
“太快了!發展太快了!”紅里村黨支部書記杜丙立回憶,以前村里安裝幾盞路燈,村民都能高興幾個月。現在?“俺村一天一個樣!”杜丙立掰著指頭數起來:去年以來,紅里村新建水泥路4.5公里,村民告別了泥土路;治理河道3000多米,新建了提灌站,解決了農業用水問題;鋪設自來水管道2萬多米,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新建村小學教學樓和600平方米的村文化廣場,擴建村衛生室,并在河科大第一附屬醫院的幫扶下實現了遠程網絡門診,村里人上學、休閑、看病都不再出村。
在食用菌種植基地“監工”的村委會主任趙明杰也說了他的“沒想到”:“去年還是一片玉米地,現在150個大棚和附屬設施全都建起來了,這就是俺們‘紅里速度’!”
翻看王智在微信朋友圈發的微信,脫貧村民的笑臉、脫貧項目的進展和幫扶團隊的工作情況……每條信息后邊總附有這么一句話:“加油,我的紅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