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峪村地處北京市密云區東北部霧靈山脈,海拔500米,距北京近200公里,屬貧困村。至今,公交、道路、水源都還沒有完全配套。不過,自去年北京市委選送的第一書記沈潔來到村子后,村里悄悄發生了變化,以前村里78個低收入戶,已經減少到29戶。
“摸脈”調查 拿出“低收入診斷報告”
蘇家峪村耕地1096畝、果園400畝、山場6363畝,居民146戶,共307口人。耕地、果園、山場加起來,人均土地25畝,可老百姓的年均收入還不到1.1萬元,這是為什么?
為摸清情況,沈潔一進村,便挨家挨戶走訪。每一項調查結果她都在村級公示欄上張榜公布。通過公示,村民了解到全村的低收入戶數量、低保戶的數量、因病致窮的戶數以及殘疾家庭情況。村民同時了解到,全村60歲以上老人有113人,老齡化率達37%。
沈潔說:“這個調查是我今后精準服務的依據。無經濟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人或無撫養人的村民,我們幫助他申請低保優撫政策,維持日常生活;患重病、喪失勞動能力,又不符合享受低保優撫政策條件的,我們為他申請醫療救助和社會幫扶,助其脫貧;有些暫時沒有工作導致家庭收入低的勞動力,我們可以通過職業介紹和培訓,提高技能,幫扶他們再就業。”
沈潔進而清楚了自己扶貧的工作重點,即家庭人口多、勞動力少、收入低的家庭。“可以通過產業造血幫扶,幫他們脫貧。”沈潔說。
林下種植 打開低收入戶的眼界
拿著村里的“低收入診斷報告”,沈潔帶領北京市多名農業專家來到村里,集中開出扶貧“處方”。專家根據村里的實際情況及現有資源,建議可把木耳、雜糧作為種植的主打農產品。不久,區財政就下撥了種植50畝木耳的扶貧資金。
從大學畢業后一直到北京市人社局機關工作,沈潔從事的信息管理幾乎與農作物種植沒有交集。雖然沒有基礎,但她從頭開始學,去木耳基地學。很快,她從門外漢成為木耳專家。
第一年開始種植木耳前,沈潔首先推動了土地流轉,將木耳用地從村民手中租賃至村集體統一管理。為解決40萬根菌棒的卸載進地工作,她安排村委會調度,分期分批陸續進地。木耳地灌溉需日夜澆灌,她又聘用了3名村民專門負責灌溉澆水。
3月,菌棒落地時正值山風呼嘯。人在外面都被風刮得站不住,更別說菌棒了,蓋好的草簾子和地膜瞬間都被刮飛了,剛下地的菌棒被刮得到處都是。沈潔嘗試著用石塊和磚頭壓,但無濟于事。于是,她把樹枝削尖了,隔幾公分扎一個菌棒到地里,樹枝之間用繩子穿上,再壓上石塊和磚頭,這招成功了。一周、兩周……,40萬個菌棒終于穩穩地固定到地上。
據村民趙付才者說:“菌棒一落地,就到了催芽階段。為了指導種植戶,沈潔把自己學到的技術,通過村廣播給大家講解,每天4點就開始講。我們按照沈潔講解的步驟管理菌棒。那段時間,我們都喜歡叫她‘木耳書記’。有了沈書記在前面帶路,我第一次感到,只要努力,致富的路有千萬條。”
尋找銷路 盼更多農戶脫貧
辛苦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目前,蘇家峪村的春耳早已收獲,秋耳正在發芽。以每個菌棒可收獲干耳0.5兩左右計算,40萬菌棒合計收獲約兩萬斤干耳。以統收價格每斤20元至30元估算,兩萬斤干耳,總收入約在四五十萬元,平均每畝收入1萬元左右。這是傳統種植業無法比擬的。
8月,沈潔的“娘家”——北京市人社局相關人員來到蘇家峪村。市人社局黨組副書記陳蓓對記者說:“我們扶沈潔‘上馬’,也要送上一程。今天,我們自掏腰包買回了貧困戶家中囤積的近千斤木耳。農民豐收之后,最擔心的是賣不出去,他們又很難自己找銷路。我們來,就是想支持一下、鼓勵一下。”
為了幫助村民銷售木耳,沈潔四處找銷路,聯系市里的賓館、飯店,銷售了3000斤。她還自掏腰包買了3000元的木耳。目前,村里的農戶手中還有幾千斤的木耳待賣,而沈潔仍在不斷努力尋找銷路,“其實我比他們還著急。因為我非常想親眼看著村里有更多的低收入家庭脫貧。”沈潔說。
7月1日,她被中共新城子鎮委員會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