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4-2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但是,由于菌種混亂、質量低下和品種的環境適應性差,大面積減產、絕收等問題頻發,菌種問題成為制約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首要瓶頸問題。
前不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金霞牽頭完成的“食用菌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技術與廣適性品種選育”項目榮獲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該項目以種質資源高效利用持續創新為目標,重點突破食用菌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和高效育種兩大技術瓶頸,創建食用菌種質資源庫和數據庫,創新種質資源多層級精準鑒定評價和高效育種技術體系,選育廣適性新品種。目前,該項技術在全國19個省(市、區)推廣,近3年累計新增利潤129.45億元。
張金霞表示,種質資源是育種的首要技術基礎,“食用菌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技術與廣適性品種選育”項目采集了我國云貴高原、川藏高原、大小興安嶺等多個生態區域的野生食用菌種質資源,并通過系統鑒定評價,創建了世界最大的菌種實物和可利用信息同步的國家食用菌標準菌株庫(CCMSSC)。其中包括了野外采集種質、國家級認定品種等優異種質7大類、418種、8000余株,解決了我國食用菌育種長期處于“無米之炊”的問題。
同時,這一項目還建立了DNA指紋圖譜和栽培特征特性相結合的信息全面的數據庫,讓正宗品種都有了分子“身份證”,為食用菌的品種權保護和品種登記奠定了技術基礎。建庫以來,他們已經對外提供種質材料2284份。
在我國,食用菌生產多以家庭為單元,這導致了菌種的自產自用,生產用種存在大量同物異名,成為食用菌良種化的最大制約因素。那么,怎樣阻止假冒偽劣菌種流入生產?摸清品種的家底非常必要。在“食用菌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技術與廣適性品種選育”技術的支撐下,張金霞及團隊發現,在他們收集到的2100余份菌種中,真正存有區別性的僅有388個。
“傳統食用菌育種幾乎完全依靠田間栽培篩選,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張金霞介紹說。
針對這一情況,這一項目首創了“五步篩選”高效育種理論技術,將食用菌育種由從前的完全田間篩選變為室內初篩后的定向田間篩選。而且,室內篩選將從前田間的30天至150天篩選時間縮短至3天至14天,縮時90%,田間篩選量縮減79%,育種效率顯著提高。食用菌育種有了科技的眼睛,不再“盲人摸象”。
周年有菇,均衡供應,這是當前消費者對食用菌市場不斷提出的要求。然而,食用菌對環境變化敏感,園藝設施環境可控性差,鮮品耐儲運性差,急需適宜不同氣候條件的廣適性品種。
為此,該項目組選育了適合不同生態條件生產的金針菇、香菇、平菇、毛木耳等廣適性新品種。其中,川金系列在西部大溫差濕差地區推廣應用,占同類品種生產規模的90%以上;耐低溫的白靈菇在新疆、內蒙古高寒地區推廣應用,占同類品種生產規模的95%以上;廣溫耐高溫的川耳系列在福建、四川、山東等主產區推廣應用,占生產規模95%以上;廣溫和耐高溫平菇品種在全國推廣應用,占夏季生產規模90%以上,填補了夏季品種空白。廣適性新品種的選育和應用,實現了食用菌園藝設施生產的穩產高產和周年生產,實現了全國不同生態條件區域的品種配套,以及市場的均衡供應。
張金霞表示,食用菌育種成果推廣和技術普及,必將促進我國食用菌產業的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讓中國人吃上更多、更健康的食用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