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國家。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食用菌產業已成為農業領域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的第六大作物(超過了茶葉、糖料)。食用菌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亞洲的80%,占全球貿易量的40%。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在特色優勢產業中寫入“食用菌”,強調要大力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菌業發展。近年來,各地食藥用菌產業精準扶貧風起云涌,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涌現出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我國食藥用菌開發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總體上看,產業仍然大而不強,與日美、歐盟等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在國際舞臺上缺乏話語權。突出表現是:科技創新水平落后,缺少自有知識產權的品種,菌種目前幾乎被國外品種壟斷。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我國食藥用菌加工品種500多種,加工率僅6%,而國外加工率達到了75%。大型設備多為引進,同時缺乏輕簡化機械設備。缺乏有影響的品牌。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市場競爭力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食藥用菌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這是新時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等一批業內人士,多次呼吁要建設食藥用菌強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積極推動我國食藥用菌這一特色優勢產業開發, 努力實現食藥用菌強國目標。
建設食藥用菌強國的內涵
建設食藥用菌強國,就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針,瞄準現代農業和大健康產業需求導向,樹立“大食用菌產業”的工業化思維和生態環保理念,依托我國資源特色和政策優勢,以食藥用菌文化和科技創新為兩翼,以食藥用菌精深加工和品種選育為主攻方向,以品牌和質量升級為重點,以農法為主、促進工廠化發展,推進食藥用菌生產過程自動化、品種多樣化、設施輕簡化、管理標準化、利用高值化,加快中國食藥用菌產業走向世界舞臺步伐,實現有中國特色的菌業現代化強國夢。
建設食藥用菌強國的基本目標應包括4項內容:
一是產業化經營要強起來。我國食藥用菌產業產能居世界第一,正迎來技術、品種、模式的創新,形態更為高級,分工更為復雜以及結構上更為合理的專業化分工的新常態。在此大背景下,必須持續推進食藥用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通過深入推進食藥用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解決分散的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通過進一步實施多品種、多元化、土洋結合的食用菌產業化路徑,增強我國食藥用菌市場競爭力。
二是產業科技化強起來。我國食藥用菌產業與日韓、歐美的差距是科技水平上的差距。科技創新是菌業發展的出路,必須強化食藥用菌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的科技創新, 從以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尤其要加強兩個方面的創新:一是食藥用菌種業自主創新水平提升,人工馴化的栽培種質資源大幅度上升,改變菌種依賴國外狀況。二是食藥用菌加工水平提升,從初加工到以食藥用菌為基礎材料的深加工產品、包括保健品、藥品、化妝品成批涌現,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食藥用菌品牌,進入國際市場。
三是標準化生產強起來。標準化生產是食藥用菌未來轉型升級的關鍵目標。通過食藥用菌工廠化實現標準化生產,打破季節性和地域性的限制,改變原來的高產能、高能耗、高勞動強度的狀態,像生產工業產品一樣,在完全可控制的環境下按照批量和規格生產食藥用菌,將生產過程改造成為現代化的、高技術、高水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化栽培。在標準化生產過程中,淘汰一批落后企業、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升級。
四是菌業文化強起來。食藥用菌文化是中國五千年醫養文化、餐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發展菌業過程中,通過深入挖掘食藥用菌文化,把傳統的中醫藥學理論、民俗文化和傳統的生態學理論融入食藥用菌產品中,構建多元傳播載體, 讓國人感受蕈菌文化魅力。同時, 建立食藥用菌品牌化經營服務的目標,樹立自身形象和銷售理念, 產生溢價和增值。在推動食藥用菌“走出去”過程中,將食藥用菌的飲食文化與技術、企業、產品一起帶出國門,講好中國蕈菌故事,充分體現中國菌業的內涵。
強抓機遇推進菌業開發
(一)抓發展機遇
當前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發展食藥用菌產業面臨千載難逢的機遇。食用菌開發要找準導向,抓住機遇。一是要抓住健康產業發展機遇。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社會消費需求轉型升級,大健康產業迅速崛起,人民群眾對健康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發展健康農業恰逢其時,“三品一標”農產品、食藥用菌、藥食同源產品開發面臨難得機遇。二是要抓住產業精準扶貧的機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 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部署,很多地方選擇了食藥用菌作為精準扶貧產業,這是菌業發展的契機。要緊扣食藥用菌助推脫貧攻堅的黃金時間節點,推進產業發展。三是要抓住綠色發展的機遇。現在國家高度重視生態和環境保護,而食藥用菌真正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發展食藥用菌產業是綠色發展路徑非常好的選擇。四是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我國食藥用菌“走出去”有產業、技術、人才、資金、文化優勢,通過參與“一帶一路”,既適應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之需,又有利于我們的食藥用菌產業發展壯大,實現互利共享共贏。
(二)合理制定產業規劃
合理的規劃是食藥用菌產業發展的前提。要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單位聯合印發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綱要》,堅持市場導向和綠色發展,以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比較優勢為基礎,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制定并實施食藥用菌優勢區域規劃。要突出國家級特優區和省級特優區兩級架構,做好特色食藥用菌優勢區的創建、認定與管理工作。要在完善標準體系、強化技術支撐、改善基礎設施、加強品牌建設、培育經營主體、強化利益聯結等方面統籌推進,重點建設和完善“三個基地”(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加工基地、倉儲物流基地)、“三個體系”( 科技支撐體系、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體系、質量控制體系) 和“一個機制”(建設和運行機制),構建產業鏈條相對完整、市場主體利益共享、抗市場風險能力強的特色食藥用菌優勢區。同時,要按照“區域化發展、良種化布局、精深化加工、產業化開發、一體化服務”的思路,堅持因地適宜和分類指導,推進食藥用菌標準化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區域特色突出、示范園、標準化基地相互支撐的食藥用菌區域產業格局,帶動食藥用菌發展走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之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三)加強科技創新
食用菌科技創新內容很多, 當前最緊迫的是菌業種業和加工技術兩個方面。要加大投入,推進產學研結合、農科教結合,實施食藥用菌良種工程和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工程,加快食藥用菌開發人才的培養、培訓。要從食藥用菌栽培源頭上進行創新,建立一整套的栽培科研技術系統,推進食藥用菌菌種“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培育中國菌業種業龍頭。在菌種培育過程中,進行引種實驗和雜交育種技術,做好科學育種的相關研究。要加強食藥用菌精深加工、設計包裝和保質技術的研究,加強食藥用菌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鼓勵支持食藥用菌及中藥的配伍配方研究,生產出更多中國特色的保健品、藥品、化妝品等。增加對于食用菌在藥用功能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強對于野外毒菇的甄別能力和技術水平,把握好食藥用菌開發利用的質量安全關卡。要研究制定更加完善、嚴格的行業標準,加快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和實施,提高產品的技術指標和質量安全系數。要建立健全食藥用菌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制定并落實吸引、穩定專業人才投身食藥用菌開發的政策,培養造就一支“一懂兩愛”的食藥用菌人才隊伍。
(四)強化品牌培育
實施品牌戰略是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根本之路。我國目前食用菌大企業約有2000家,但是,針對我國食藥用菌品牌稀缺、高端品牌更是不足的現狀,必須牢固樹立品牌意識,走“高、尖、精”的品牌路線,充分發揮出食藥用菌高附加值的作用。一是分區域分品類培育食藥用菌公共品牌,鼓勵菌業企業、合作社創立特色品牌。開展區域公共品牌價值評估并定期公布,加快形成 “區域品牌+行業品牌+企業品牌”的品牌體系。二是加強食藥用菌品牌的宣傳推介。各地應成立農業、宣傳、工商、食藥監等部門和行業協會組成的聯席會議,加強包括食藥用菌在內的農產品品牌宣傳推介。通過舉辦展會、論壇、影視、廣告、直播、媒體聯動、食藥用菌品牌創意大賽、鼓勵有公信力的名人名流擔任公益性代言人等形式,多形式推介宣傳食藥用菌品牌。安徽金寨縣通過舉辦全國藥用菌產業發展大會、宜春市通過舉辦原生態食用菌論壇,分別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宣傳推廣“中國藥用菌之都”“中國原生態食用菌之都”品牌,做法值得借鑒。三是加強食藥用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建立國家、省(或區域性)、市、縣、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農產品檢驗監測發布制度,定期公布包括食藥用菌在內的特色農產品檢驗監測結果。
(五)加強新主體培育
培育新型食藥用菌經營主體, 是加快發展現代食藥用菌產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應將培育各類菌業新型主體這項工作納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更好帶動小農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一要加快實施食藥用菌產業化示范工程,重點培育、支持對農民就業增收帶動力強的菌業龍頭企業。加大菌業招商引資引智力度,注重引進大龍頭、大企業、大項目。二要大力培育菌業產業化聯合體。大力扶持菌業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探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 發展多種形式的菌業混合所有制經濟,打造菌業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集群。鼓勵發展跨區域的菌業服務型聯合體。支持菌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開展產品加工流通和社會化服務,鼓勵菌業聯合體走出國門開拓市場,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深化“企村對接”精準扶貧行動中,引導和支持勞動密集型、加工型企業到貧困地區開設“食藥用菌扶貧車間”。三要培養大批新型食藥用菌職業農民,將此納入實施新型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促進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和脫貧攻堅。
(六)大力培育新業態
培育食藥用菌新業態,應聚焦三產融合,提高產業綜合效益。關鍵點有四:一是大力發展食藥用菌初加工,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田頭鮮活菌品倉儲。對企業根據委托合同受托對符合規定的農產品進行初加工服務,其所收取的加工費應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省級和市縣農業產業化資金,應將食藥用菌初加工納入支持范疇。二是大力發展食藥用菌產品和食品深加工。要建設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食藥用菌產業化集群,注重開發食藥用菌產品為原料的快消品、直接入口食品,前瞻性地引導發展以食藥用菌為原料的保健品、醫藥品和化妝品。各省設立的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和發展基金,要明確扶持菌類產品深加工。三是大力推進農旅融合。將食藥用菌發展納入農業“三園一體”、特色農業小鎮、國家農業公園建設和當地鄉村旅游規劃,培育菌業、旅游、養生綜合體,鼓勵發展以食藥用菌為載體的創意農業。四是推進互聯網+ 現代菌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大力發展智能、智造型食藥用菌產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尤其要聚焦精準決策,服務市場主體。建立食藥用菌產業大數據庫,建立菌業預警監測體系,對于食藥用菌生產標準和價格指標實行嚴格的監管預測,大力發展各類菌業電子商務,發布食藥用菌電商指數,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提高食藥用菌市場的流通效率,引導各類菌業主體 “種好、產對、賺多”。
推進我國食藥用菌開發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統籌協調
食藥用菌產業涉及社會各個方面,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一度管理、指導弱化,甚至出現多頭管理現象。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后,國務院明確食用菌產業發展由當時的農業部負責。作為牽頭部門,需要農業農村部在切實承擔牽頭指導責任的同時,協調商務部、衛健委、食藥監局和全國供銷總社等有關部門的關系,理順關系,各司其職,合力推進食用菌行業的監督管理。要發揮政策、規劃的引領作用,研究制定扶持食用菌產業發展政策,制定全國食藥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劃定國家級和省級食用菌特色優勢產業區。中國農科院和食藥用菌大省應設立食藥用菌研究所(中心),加強相關科研。高校應設立食藥用菌學院或專業,加快食藥用菌人才培養。對作為種植業第六大產業的食藥用菌, 統計部門應將其納入統計范疇。有關產業部門和民政、科協還應加強對食藥用菌行業組織的指導、協調和管理,推動食用菌社團活動有序開展,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加強菌物藥開發
菌物藥是食藥用菌的重要部分,具有保健藥用功能,屬藥食同源性質的真菌。過去開發食用菌多注重食用功能為主,沒有充分利用菌物藥的潛在價值,食用菌的藥用功效與食用功效未能發揮互補作用,實現協調均衡發展,出現了“一條腿”走路現象。實際上,菌物藥相對于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其保健、醫療等功能開發空間更大,是生物醫學開發的制高點。但是,菌物藥一直都歸入植物藥, 實際上它和植物完全不同,特別是現在分子的研究包括整個進化研究發現,它跟植物完全不一樣。目前很多菌物藥如靈芝孢子粉、桑黃、樺褐孔菌都不能入藥,雖然民間都在入藥,而且國外都作為保健品或藥品,但是我國現行政策法規并不允許。為了適應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和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傳承和弘揚祖國中醫精華,應當在中藥中把菌物藥單獨列為一支加以扶持, 同時在政策法規層面上要進行調整。并且我們要加強菌物藥的基礎研究,拿出數據,通過現代醫學證明菌物藥的機理、功效,而不再是口口相傳。還要普及菌物學的知識,讓更多的人知曉菌物藥科學, 營造菌物藥發展的良好環境。
(三)加強食藥用菌種業開發
我國現在食藥用菌產量世界第一,但菌種嚴重依賴國外,產業發展在品種上受制于人。因此,亟待加強食用菌種業開發,走強種興業之路。國家應像重視糧食種業一樣重視食藥用菌種業,將其納入國家良種工程,加大財力投入,同時鼓勵高校、科研單位、大型企業開展食藥用菌種業創新。中科院李玉院士提出“一區一館五庫”的理念, 即:設立食藥用菌資源保育區,建立菌物標本館和菌種資源庫、菌種活體組織庫、菌種有效成分庫、菌種基因庫、菌種信息庫。主要為了防止瀕危的菌物資源滅絕,建立保育區保護珍惜菌物資源,防止人為干擾破壞,確保遺傳豐度,使子孫后代能夠利用這些豐富的可利用資源,發展食用菌產業。李玉院士團隊已在吉林、青海、西藏、安徽等地建立一批地方性食用菌資源保育區,開展食藥用菌種質資源調查、保護、研究、繁育和推廣。國家應對此給予大力扶持,并建立國家級食藥用菌資源自然保育區,加強珍惜食藥用菌種質資源的發掘、保護。同時要加強國家食用菌標準菌株庫建設,對食用菌的認定品種和栽培種類的育種資料,做到應保盡保。
(四)加大產業扶持力度
實際上,食用菌產業開展的研究和開發投資少、見效快,現在精準扶貧中很多地方政府首選食用菌產業,就是因為它不需要投放太多的錢,利用簡單的設施就可以改變當地貧困落后面貌。食用菌不只是蔬菜和副食,而應進入主食。把其中的蛋白質拿出來,形成食用菌類蛋白,成為“中國糧”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建議國家將食藥用菌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部門出臺促進其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要出臺并落實財政扶持、稅費減免、設施用地、電價優惠等政策,創新金融服務。支持開展菌業設施設備抵押貸款和生產訂單融資,推廣大型設備融資租賃。推動農業信貸擔保和農業大災保險試點覆蓋食藥用菌大縣、園區、企社和大戶。推動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覆蓋全部菌業生產成本。還應完善相關品牌和專利權的申請與保護政策。制定食用菌產業的國家標準,完善安全質量體系,確保讓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菌”。(中國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