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2004年就讀于山西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在校期間與食用菌結緣,進行平菇種植創業,成績輝煌,被稱蘑菇王子,是全國優秀創業就業個人,現任太谷縣綠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太谷縣匯碩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是學??萍紕撔聞摌I典范。中國食用菌商務網曾這樣評論他,“山西黃超是第一個種蘑菇種到人民大會堂的人,也是食用菌行業唯一上榜單位”。
日前,記者一行來到了山西農大大學生創業園區,采訪了這位身材瘦小,皮膚黝黑,一身農民裝扮的“蘑菇王子”,聽他講述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踏實肯干,萌生創業想法
黃超1985年出生于湖北農村的一個普通家庭,大學四年的生活既艱辛而又不平凡。從步入大學那天起,黃超積極進取,踏實肯干,深受老師和學生好評。另外,為減輕家庭負擔,他常在課余時間、周末以及寒暑假打零工賺取生活費和學費。在校期間既打掃過籃球場、當過小工、賣過自行車和小電器,而且還經常省吃儉用節省開支。休息之余,經常反思自己的打工經歷,這些學習和工作經歷啟發了他,使他萌生了創業想法。機遇改變命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只有把握機遇、善待機遇才能更好的創造機遇,改變我們的人生。黃超同學就是一個能把握機遇、善待機遇的人,正是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他。
當時正值國家實施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富民計劃,大力推廣農村沼氣池,他十分看好這個項目,于是便和同學一起設計調查問卷,在太谷、汾陽、平遙、太原和介休等地多方進行了農村沼氣調研和實地考察后驚喜的發現,雖然當時國家大力發展沼氣,政策極好,但真正做這個項目的人卻很少,沼氣池還處于剛剛推廣階段,這堅定了他做好這個項目的信心和決心。有了目標,緊接著就是鼓足勁向目標奮進。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抓緊時間在圖書館和網上找資料學習理論知識,而且還注重實踐,經常到學校附近的村子里給沼氣建設者做小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緊密結合,大大促進了學習進度。經過不懈努力,于2007年1月成功通過了國家沼氣生產工職業資格鑒定并取得相關證書。2007年暑假的7、8月份,他聯合同學在學校周邊的申奉村和桃園堡村開始了農村沼氣建設,他們成功的完成了兩村的沼氣池建設,效果都很好,得到當地農戶一致好評。為此,太谷電視臺專門做了“看學子朝氣,助農村沼氣”的專題報道,申奉村也給他們送來了“學有所用,心系農家”的錦旗。他總結道:“雖然這只是實踐創業第一步,但是對我來說,卻意味著成功路上的一大步。”
與菌結緣,開始創業之旅
在初期沼氣池建設項目結束后他發現農村沼氣池工程承包是季節性的,建設工程多數在天熱時進行,而到了寒冷冬天便賦閑下來。考慮到這一點,黃超又萌發了再做其他創業項目的想法——平菇種植。在談到如何開始平菇創業時,他說是常明昌教授的選修課改變了他,“常教授的課總是很吸引人,他教你的不僅僅是怎么種蘑菇,更多的是教你如何做成一件事和如何做人。有時候甚至覺得他的課就是一堂哲學課,他不但引導我走向了種菇之路,而且給了我思想,這對我的人生非常重要。”于是他決定拿出積蓄種植平菇,覺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自己學科特色,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2007年冬天,黃超利用自己打工和沼氣項目掙來的錢在學校外面租賃了一座大棚,開始了自己的平菇創業之旅,為方便交流種植經驗,與同學成立了“綠能科技協會”。開始階段,由于資金短缺,為節約成本,他找到一孔農民廢棄的蘋果窖,東拼西湊了3000元開始平菇種植試驗。后來通過與同學合作,籌集10萬元進行進一步的平菇生產,但在種植過程中由于試驗和生產脫節,技術與管理跟不上,前期的投入都成了創業的“學費”。“大學生理論知識豐富,但技術是生產第一線的人創造出來的,咱們不能坐井觀天。”面對失敗,他保持了一貫的淡定,沒有因此放棄,而是前后三次到省內菇場學習,和菇農同吃同住,虛心向菇農請教,認真剖析自己失敗的原因。2009年3月,黃超和同學再一次籌資10萬元,借助學生社團,不僅成立了“綠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而且建立了第二個溫室大棚,租賃廠房,投料50噸,經過一年,轉虧為盈,實現了平菇的周年生產,四季有菇。
2010年3月黃超受邀參加了和順縣化南溝村“華安菌菇創業園”項目建設,指導農民開展大規模的平菇種植。這次黃超的身份由實踐創業者轉變為成功經驗的分享者和技術傳授者。他每天穿梭于大棚之間,在經營好自己平菇產業的同時耐心指導農戶生產。2010年12月他又增加5個棚,逐步滿足了太谷市場并建立自己的生產標準體系和管理制度。2011年8月注冊“蘑菇王子”商標。2016年注冊成立太谷縣匯碩食用菌研究所,主要從事食用菌材料、品種、設備、工藝創新性研究。
創新技術,向科技要收益
除辛苦勞作外,生產過程中,黃超還不斷地試驗和創新,目前已成功開發出接種釘技術、夏季雙拱棚生產技術、平菇發酵熟料無污染生產工藝、黃土高原香菇夏季差異化生產模式和食用菌全自動加濕系統5個關鍵技術。其中食用菌夏季專用雙拱棚和接種釘技術已申請專利。黃超向記者介紹到:“雙層拱棚由兩層拱架組成,外拱棚為遮陽棚,內拱棚為保溫保濕棚,具有架構簡單、成本低、使用年限長、抗風、抗雨、抗冰雹等特點。不僅可改善夏季食用菌的生長環境,而且可有效解決炎熱夏季食用菌生長難、出菇少和品相差等問題。”依托這2項專利技術目前已在呂梁、離石、孝義、汾陽、榆次、太谷、和順等地推廣建成200余個食用菌雙拱棚;在呂梁、和順推廣了香菇菌種釘60萬個、平菇菌種釘30萬個。
技術推廣,引領眾人致富
在自己平菇產業快速發展且日益成熟的同時,黃超開始認識到積極探索商業新模式的重要性。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農村創業的實踐中,讓大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受創業技能實踐鍛煉,他自己查閱資料,總結經驗,提出了“合作社+基地+大四實習生”的合作模式。“這樣的模式不僅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見習崗位,解決一些貧困學生的生活問題,而且還不耽誤學習”。
黃超的合作社自成立以來,一直以帶動大學生創業和農民致富為出發點,經常以講座和培訓班的形式對在校大學生、周邊農民以及周邊縣市的村民進行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平均每年培訓食用菌專業技術人員50名,累計帶動大學生農村創業20人,輻射帶動農戶1000余戶,遍布太谷縣、和順縣、寧武縣、原平市、陽曲縣、交城縣、澤州縣等20縣市。累計發展大學生食用菌生產基地20個,農民生產基地15個。目前,合作社社員已達110余戶,年培植平菇200噸,香菇75噸,銷售額可達200余萬元。
剛剛30出頭的他已收入過百萬,黃超面對自己的成績顯得很淡然,一直僅把自己定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農民。他對農村創業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眼里,農村天地比城市更廣闊,更適合創業,他一直堅信“勵志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勞動創造財富”,這將激勵黃超在食用菌的研究和生產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