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從家到
食用菌基地再到農貿市場,這往返近30公里的路程,劉紅全不單是靠三輪車、輪椅、紙片幫助,更要靠毅力才能走完。
今年57歲的劉紅全,41歲之前,他和妻子靠勤快的雙手,生活原本過得并不拮據。2003年,因患病腿部以下高位截癱,劉紅全家成了陜西延安黃陵龍首村因殘致貧戶。“那時候兒子才9歲,看著媳婦一個人操持著這個家,我就想,這日子該咋過呀?”劉紅全說,雖然沒有雙腿但還有雙手,家里的生活不能就這么停下來。
起初,劉紅全和妻子劉小玲向村主任學習種植蘑菇,隨著種植技術逐漸被掌握,他倆就在家里窯洞開始種蘑菇。2008年,黃陵縣政府和縣殘聯在村里建起蘑菇種植基地,劉紅全就將自家的蘑菇搬到基地大棚里種植。
每天清晨4點鐘,劉紅全就和妻子準時起床。他們要趕到離家1公里處的蘑菇種植基地里采摘蘑菇,6點鐘要將蘑菇送到10多公里處的縣城農貿市場批發銷售。這往返近30公里的路程,日復一日。
“回來后,就要趕緊做飯,還得給5頭豬喂食。”劉小玲說,飯后倆人又得馬不停蹄地回到蘑菇基地,給蘑菇殺菌、澆水……似乎總有干不完的活。一般情況下要忙到晚上10點多才能休息。
“沒有午休時間,累的時候就打個盹兒。”劉紅全說。
2016年,劉紅全家一棚蘑菇就收入了幾萬元,終于摘掉了貧困戶帽子。為了減少養豬飼料成本,夫妻倆又承包了7畝土地專門種玉米。村里人見他們實在忙不過來,就會來幫幫忙。“你別看他,掰玉米比我還快呢!”說起沒了雙腿的丈夫每天拼命干活,劉小玲眼角微紅。
在黃陵,目前蘑菇還處于市場供不應求狀態,銷路不成問題。今年,劉紅全又擴大了種植規模,將一棚蘑菇發展為兩棚,因此就更繁忙了。不僅如此,他還鼓勵其他村民也種植蘑菇,主動到貧困戶家介紹產業發展補助政策。“食用菌達到1000至2000袋,成活率在90%以上,就給獎補2000元;2000袋子以上的成活率90%以上,每戶獎補3000元。”劉紅全說,現在縣殘聯已給他補貼了1萬多元的產業資金。
在劉紅全家的院子里,新蓋的幾間平房門窗貼著“囍”字。劉紅全說,兒子去年結婚了,自己還欠有幾萬元貸款。“今年努努力,一定要把貸款還清了。”
為了更美好的生活,劉紅全每天依舊堅持往返在這30公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