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俗稱“仙草”,藥用價值高,往往長在深山中,可遇不可求。不過,甘肅省清水縣白駝鎮萬安村的靈芝種植大棚里,今年試種的靈芝已經開出美麗的“小花朵”,朵朵靈芝宛如撐開的小傘,長勢喜人。
再過幾天,這片“仙草”將迎來收獲期,面對紛至沓來的訂單,王小明忙得不可開交,經過這幾年的艱辛探索與堅持,王小明在靈芝產業發展中摸索出了一條陽光道。
栽樹育苗吃盡了苦,朋友一句話讓他有了新思路
今年45歲的王小明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2003年,政府正大力提倡退耕還林,王小明猶豫再三,決定借錢承包原天水農校的農場,開始栽樹育苗。
“林場一次性投資180多萬,整座山都種了樹,有1600多畝地。”王小明說,當時整地、拉水電等基礎設施都是他親力親為。他說:“我主要栽種的是生態林,以刺槐為主,還種了200畝的核桃樹。
聊起當時種樹的經歷,王小明記憶猶新。“當時準備栽樹時村民都不愿來,我一個人背著干饃在山里種樹,可怎么干都覺得干不完。”王小明告訴記者,后來有相熟的一兩位村民來幫忙,因為自己比較誠信,每天都按時結工錢,沒多長時間主動來這里找活干的村民越來越多,最多時一天來了400多人,甚至在他為村民結賬時,村民都埋怨他耽誤了干活的時間。
樹苗一天天長大,雖然沒有收益,但卻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一抹了清新,而栽樹、育苗也幾乎成了王小明閑暇生活的全部。從2003年到2016年這10多年間,樹苗長成了大樹。一次與朋友閑聊中,朋友的一句話為他提供了新思路,讓他第一次有了種植靈芝的念頭。
初次種植遇挫,咬牙堅持從頭再來
“朋友是農業專家,覺得我可以利用樹木的殘枝廢葉種植食用菌或者靈芝。我當時有資源卻沒技術,他剛好可以指導我,這給了我種植靈芝的信心。”王小明說,之后他一直關注著
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越看越心動。
2017年初,王小明意外發現在山東的一位朋友也在種植食用菌,交流后深受啟發。隨后便和山東單縣的一家食用菌公司聯系,專程前往開始了3個多月的學習。
食用菌的種植,可不像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不僅需要技術、設備和人工,更需要資金。當時,因為資金緊張,王小明只籌了20萬多元,將基礎設施大致配齊,在種植棚的框架都還沒搭完時,資金鏈就斷了。
“我四處聯系投資項目,最后縣農發公司實地考察并與我對接投資了25萬元,幫助我過了難關。”王小明告訴記者,趁著學習的熱乎勁,他開始自己加工菌棒,但沒想到第一次嘗試就損失慘重。他說:“因為技術不到位,我自己搭建的設備也比較滯后,首次加工的菌棒都出現了感染,可以說,3萬多棒子、10多萬元的投資全都打了水漂。”
那你當時有想過放棄嗎?聽到記者詢問,王小明說:“對我而言,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為了解決問題,他咬著牙再次前往山東學習,聘請技術員,更換了設備,重新開始加工菌棒,功夫不負有心人,一顆顆小傘終于冒出了頭。
“現在我所有的菌棒都出自林場的培植基地,都是經過試驗合格后分散到其他基地。”王小明看著身后的一個個培植大棚說,現在這里有10個棚、6萬多個菌棒,可以培植、種植靈芝,還可以從事木耳、菌菇和靈芝深加工。
大力發展和推廣靈芝種植,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隨著靈芝種植逐步繁榮,王小明選擇靈芝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逐年擴大靈芝種植規模,從2個棚到10個大棚。同時,他繼續其他食用菌種植推廣,開始了真正的創業之路,也擔負起了推廣靈芝產業、幫扶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任。
今年3月,張家川縣香菇基地開始種植,王小明與當地合作社合作,簽訂了28萬棒的訂單,為他們提供技術、菌棒和售后;5月,清水縣山門鎮木耳基地作為省社科院的扶貧項目開工建設,王小明為其提供了工程建設、菌棒、售后和技術培訓,今年村民的收益在12萬多元;7月,占地4畝的白駝鎮靈芝基地開始修建,擁有7個棚,試種靈芝1萬多棒。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王小明先后帶動貧困戶40多戶220多人,涉及土門鎮、山門鎮、遠門鎮等多個鄉鎮。其中,位于白駝鎮萬安村的靈芝基地有10戶,貧困戶農閑時可以來采摘、加工等,每天都能有80元的收入。
除了直接幫扶,王小明還致力于輸出種植技術和靈芝菌棒。“靈芝可以采摘3次,一般會加工成禮盒,可以切片,也可以制成孢子粉和靈芝油,現在我市境內甚至整個甘肅省內都鮮少有人種植。”王小明表示,今年中秋節前后,他的第一批靈芝主要銷往了蘭州、白銀等地,銷售額14萬元。如今,白駝鎮靈芝基地的靈芝即將采收,基本已全部預訂。這些年,中國所產靈芝大量出口,市場需求緊俏,而且價格穩定?,F在我省境內的靈芝粉每公斤價格在1.6萬元。可以說,種植靈芝不愁銷路愁沒貨,只要能種出來就能賣掉。
“王小明的靈芝種植不僅帶動了貧困戶就業,也提高了村民的認識和種植熱情,很多村民現在都想和他一起種靈芝。”清水縣白駝鎮副鎮長林建軍告訴記者,萬安村現在處于產業轉型階段,村民欠缺的就是技術,目前已有20多戶村民跟著王小明學種靈芝。
在萬安村的靈芝大棚,王小明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我現在掌握了技術、設備和原料,更有林場申報的全省年產收2500噸殘枝刺槐綜合治理項目,可以將殘枝廢資源再利用。下一步,我打算以白駝鎮靈芝基地為出發點,大量種植靈芝,形成完整的生產鏈條,把基地、產品和規模掛鉤,實現靈芝產業大發展。”
(來源:天水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