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耳,大產業”,4月20日,一條習近平總書記點贊柞水木耳的視頻在社交媒體火了起來。說起這柞水木耳的優秀,肯定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李玉教授。
“總書記對柞水木耳的評價,讓我們科研人員倍感振奮。”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說。
味鮮、個大、肉厚,眼下,李玉團隊選育的黑木耳、玉木耳在柞水喜獲豐收,在當地百姓脫貧致富中發揮了硬核作用。
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地處秦嶺南麓大山腹地,長期欠發達,是科技部定點扶貧包聯的國定貧困縣。早在2017年,吉林農業大學就與柞水縣建立了校地合作關系,充分發揮李玉院士團隊在食用菌產業化方面的科研優勢,全面助力柞水縣食用菌產業脫貧攻堅。
在李玉院士的帶領下,吉林農業大學食藥用菌科技創新團隊在國家級貧困縣--商洛市柞水縣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經過多次調研因地制宜的提出在柞水實施“1153”木耳推進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依托規模較大、輻射效應 明顯的示范基地,建設社川河流域木耳產業帶,輻射帶動全縣9個鎮辦42個村發展木耳產業,將“小木耳”做成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的“大產業”的穩固長效產業脫貧路子。
三年多來,李玉院士團隊積極開展秦巴山木耳種質資源發育與高產栽培關鍵技術研究,深入柞水縣全境進行產業調研,對木耳產業把脈問診,精準對接柞水產業扶貧,全面啟動“柞水木耳”品牌打造計劃。在全面考察柞水野生食用菌種質資源的基礎上,按照“一區一館五庫”的食用菌資源保育與利用的技術體系,為柞水選育出5個宜栽品種(4個黑木耳菌種、1個玉木耳菌種),并實現大面積推廣,柞水木耳已入選央視“國家品牌計劃”特色產品向全球推介。幫助當地建成木耳研發中心1個、木耳菌種生產加工基地1個,木耳博物館1座,還建成了獨具特色的“木耳小鎮”,年產木耳菌包可達1億袋,年栽培規模維持在7500萬袋左右,年產干木耳3750噸,實現產值近3億元,已有3138戶貧困戶依靠木耳產業穩定脫貧。
截止目前,李玉院士團隊已經幫助柞水縣編制了柞水木耳生產標準,制定了黑木耳菌包生產、玉木耳菌包生產、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玉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等4項技術規程,為木耳工廠化生產、科學化大田管理、等級劃分提供了技術支持。先后派遣科研骨干人員30余人次,開展木耳產業管理和菌包生產等人員的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農戶和技術人員千余人次。
為了延伸木耳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團隊先后指導當地建設了木耳深加工產品研發基地,全面開展木耳深加工產品研發,已開發出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種產品,全面提升柞水木耳產品附加值和市場核心競爭力。此外還幫助構建了柞水木耳等食用菌生產加工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識別檢測技術體系、質量安全追溯技術體系、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體系和質量安全云數據平臺,率先集成應用于柞水木耳產業。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團隊將持續加大對柞水木耳產業的科技扶貧力度,繼續推廣黑木耳、玉木耳輕簡化栽培技術,引入先進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機械,擴大木耳栽培技術培訓規模,引入為柞水選育的木耳雜交品種,改良傳統栽培基質,推動當地農林廢棄物循環發展,為柞水木耳產業向智能化、輕簡化、機械化發展,提高柞水木耳產業發展的效率和質量,進一步強化科技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努力為柞水木耳科技扶貧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來源: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