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給袁隆平、鐘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公開后,引起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議。吉林農業大學食用菌新種質資源創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要讓老百姓吃上更安全、更健康的好蘑菇,就要從源頭上、從基礎上、從根本上提升食用菌行業的科技支撐能力,新時代的新農業大有可為!
記者:看到總書記的回信,您的感受是什么?
李玉:我倍感振奮,深受鼓舞。我與蘑菇打了近40年交道,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科學與工程產業化研究。40多年來,這個產業已經成為了繼糧、油、果、蔬后的第五大農業種植業。今天,我國是當之無愧的食用菌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這背后無疑是科技創新的力量!
今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陜西考察,用“小木耳大產業”點贊了當地的扶貧成果。如何把總書記所提出的“大產業”真正做大、做強、做精、做優,更好滿足對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是交給今天我們食用菌科技工作者身上的時代答卷!科技為民,奮斗有我。我心里頭始終懷揣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食用菌產業強國夢,讓老百姓吃上更安全、更健康的好蘑菇。新時代的新農業大有可為!
記者:總書記在回信中特別提到,要“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您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李玉:這句話是字句千金,道出了所有科技工作者身上肩負的重要責任。目前我國是世界食用菌產業名副其實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改革開放40年多來取得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但還不是食用菌產業強國。盡管我們在食用菌科研方面起步較晚,但是近些年來,在全國食用菌行業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譬如在菌物資源保育、食用菌生產栽培方式,食用菌種質資源精準評價、高效育種等重大技術瓶頸問題上都有了新突破,逐漸在世界食用菌創新上有了一席之地。但在食用菌產業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過程中,我們高效育種技術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菌種,以及大型高精尖的工廠化生產裝備,藥用菌高端保健品、藥品的研制等方面研究還很薄弱,很多還需要依賴國外進口,這就是卡脖子的地方,是我們的短板。
習近平總書記講,飯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與國外食用菌同行跟跑、并跑甚至領跑中,我們很清楚自身的定位,我們必須坐幾年的冷板凳,拿出百倍的努力盡早攀登到菌物創新的高峰。近年來,我們團隊圍繞菌物科學與工程,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在國際首創了“一區一館五庫”菌物資源保育技術體系,創建了全球首個集食藥用、毒、野生為一體的食用菌栽培種質資源全基因數據庫等等,目的就是要從源頭上、從基礎上、從根本上提升食用菌行業的科技支撐能力。對此我們充滿信心,并會為之努力奮斗,不辱使命,不辜負國家的信任和期待。
記者:科技創新是科技發展的關鍵,我國科技如何在創新發展上做得更好?
李玉:一方面,我們要加大科技人才培養力度。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全球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要給青年人才創造條件,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自己的科研事業中,早日成為科技領軍人物,早日產出優秀成果。
另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深入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科學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評價體系。我國在許多科技領域創新效果不理想,原因不是沒有人才,而是能給予基礎研究人員的科技自由創新環境不夠。在實際工作中,源頭創新環境限制性環節依然太多,很多從事基礎研究的科技人員難以做到持久研究。這嚴重限制了源頭創新思想的形成,出“短、平、快、低”水平的成果成了常態。國家要對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科研人才應當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提供免干擾的創新環境,讓科技人員自由擇題,潛心做科研工作。同時要加快產學研融合,使科技工作者的成果能盡快的轉化,支撐產業發展,盡快變成生產力,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王先進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