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銀耳今何在
發布時間:2003-05-0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前不久,一位朋友回老家四川通江縣,給記者帶回一袋通江銀耳。想到成都市場到處都能買到,又何苦大老遠地從通江帶來,然而朋友的一句話讓記者倍感震驚:“現在市場上的通江銀耳,大多數都是假的。”這是真的嗎?為此記者近日專程趕到通江縣作了一次調查。
“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边@是在通江縣耳農(種銀耳的農民)中流傳了幾百年的諺語,這句話生動說明了通江縣獨特的山水、霧露和豐富的耳林資源,為銀耳滋生、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銀耳,一般生長在枯死或半枯死的槲櫟(又名青岡)樹干上。通江銀耳具有朵大基小、色澤鮮潔、肉厚柔軟、膠重漩多、氣味清香、膨脹率高、溶解度快,富含 19種氨基酸的特點,醫藥用價值極高,屬佳肴珍品。歷史上曾是清廷的御膳珍饈,與“燕窩”齊名。
“耳棒兩杵,酒館進,面館出?!边@是通江縣耳農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寫照。到達縣城的第二天清晨,記者便趕往涪陽鎮三村五社食用菌種植大戶金紫云家中。金紫云家離縣城 20多公里,靠公路邊上,透過薄霧遠望去,寥寥幾處炊煙,在幾棟瓦房下面不遠處是碧綠映山的小通江河??諝庵胁粫r飄來幾縷青岡樹特有的香味,時有鳥鳴山澗。金紫云個頭不高,當聽說記者要了解有關銀耳的情況時,他那原本消瘦蒼白的臉隱約透出一點紅潤?!鞍Γ叶挤N了十多年的銀耳了,也賣過幾年好價錢,以前的涪陽叫‘小上海’,現在再也沒有人這樣叫啦!”幾句話讓記者不由得感到晨霧的幾分涼意。
“那現在的銀耳不好賣了嗎?”記者不由得問道。“記者同志,現在的銀耳賣不起價了,七幾年一斤可賣八九十元,八幾年和九幾年也能賣五六十元,現在只能賣二十多元,成本都不夠,你說日子啷個好過。”他回答到?!盀樯顿u不起價?”記者問。“還不是福建銀耳害的,福建銀耳收購價才七八元一斤,販子收他們的比收我們成本低得多,自然就把我們的價壓下來了。”隨后他帶著記者來到屋外,指著對面山上對記者說:“你看山上那一半發黃的,就是我的耳林(青岡林),但愿今年的耳子能賣個好價錢……”
離開金紫云家,記者便來到位于縣城的兩大銀耳銷售企業,了解有關銀耳的銷售情況。
在位于縣城中心的通江縣銀耳(集團)公司,記者見到了該公司辦公室主任司東華,說明來意。司主任告訴記者,他們公司主要以批發為主,收購的通江銀耳占全縣產量的一半以上,這一半中有 70%通過中間商出口,剩下 30%內銷,所以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并不多。當記者問到市場銷售情況和價格時,司主任說:“在銷售上比較通暢,每年的 12月底就基本上銷售完了。就是在價格上不太理想,國內市場主要受福建銀耳的沖擊,很大部分商販為謀求自身的利益,用福建銀耳以次充好假冒通江銀耳,所以真正的通江銀耳無法賣到應有的價格?!闭f著,一個胖乎乎的小伙子闖了進來,司主任忙給記者介紹,原來小伙子是集團公司駐成都辦事處的銷售員,名叫邵波,于是記者連忙請他談談成都的情況?!艾F在成都市場上到處都是通江銀耳,但說實話,除少數幾個大商場和藥店外,其他地方賣的都是用福建銀耳假冒的。”
隨后記者來到通江縣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談起通江銀耳時,不停地搖頭,“現在市場上有一部分外包裝為通江銀耳的,其實里面裝的是福建銀耳。而福建銀耳,朵型漂亮,外表白凈,一般的消費者只注意外觀,買回家后煨不粑煮不爛,大呼上當,結果罵我們通江銀耳是歪貨,人家把錢賺走了,壞名聲卻留給了通江銀耳。你說通江銀耳冤不冤?!庇浾卟挥傻糜趾脷庥趾眯?,“那怎么辦?”記者問到。“你現在沒有牌子,人家打通江銀耳的牌子裝的是福建銀耳的貨,買進時比你便宜,賣出時和你通江銀耳一個價,你說怎么辦?沒辦法……”
帶著沉甸甸的無奈記者來到縣銀耳科研所,見到了技術員屈朝輝。當記者問到福建銀耳和通江銀耳區別時,他告訴記者,福建銀耳是袋裝銀耳,原料是棉子殼。而通江銀耳是椴木銀耳原料是青岡木。隨后他拿出一份檢驗報告,記者看了看,發現福建銀耳和通江銀耳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氨基酸含量低,基本無膠質,不易煮爛,煮后仍可見原朵形。后者氨基酸含量高,膠質濃,易煮爛,煮后不見原朵形。屈技術員還告訴記者,通江的椴木銀耳一年只產一次,產量一般,但品質高。而福建的袋裝銀耳可產四季,產量高,但品質較低。
當記者來到縣銀耳產業發展局見到羅局長時,他剛開完會,一臉疲憊,真讓人不忍心打攪,一聽說是采訪銀耳,他臉上一下子有了光彩。聽他介紹,自 1995年通江縣獲得國家命名的“中國銀耳之鄉”以來,通江縣政府為適應銀耳發展的需要,專門成立了縣銀耳開發領導小組和縣銀耳產業發展局以及縣銀耳科研所。到 2001年末,全縣食用菌種植戶已達 4萬余戶,從業人員 10多萬人,食用菌總產值達 5000萬元,其中銀耳產量近 8萬公斤,產值 750萬元。當記者提到農戶和企業的無奈時,羅局長說:“假冒問題是通江銀耳發展的關鍵,此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通江銀耳就不能得到發展。我們前兩年都在打假,但難度很大。
現在縣政府正在申請‘通江銀耳’證明商標的注冊和產品的地方標準,還在爭取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等級的認證,同時還啟動了通江銀耳原產地域名的保護工作,來保護我們的種植戶和商家的合法利益。但保護通江銀耳僅靠我們政府還不夠,還需要相關法規和全社會的幫助?!闭劦姐y耳的發展時,羅局長還告訴記者,現在困擾通江銀耳發展的還有三個問題。一是品種技術問題?,F在通過近兩年的努力,新品種的選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二是氣候問題。由于近幾年的持續干旱,使銀耳產量有一定的滑坡。三是農村勞動力問題?,F在的的農村青壯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家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在掌握銀耳的生產技術上有一定的困難。
短暫的采訪結束,記者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有 200多年歷史的通江銀耳,造福了多少黎民百姓,而今卻處于如此尷尬的境地。試問那“……遠而望之,如天之瀉銀;近而觀之,間若雨金焉。究其滋長,實地靈之以所鐘歟?”的通江銀耳路在何方?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