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標準化離農民還太遠 企業嘗到農業標準化的甜頭
發布時間:2003-08-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啥叫農業標準化?沒聽說過。”面對記者的提問,前來參觀第四屆長春農博會的長春市雙陽區農民熊占彪迷惑地搖搖頭。和他一塊兒來的幾個農民,也都表示沒聽過這個新名詞。
吉林省的農業標準化工作是走在全國前列的。據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標準化處處長張樹寶介紹,全省至今共制定和修訂農業標準上千項。近兩年還圍繞無公害、綠色、有機、非轉基因產品制定了140項質量標準和技術規程。此外,吉林省還建立了包括長白山林蛙、通榆草原紅牛等特色農產品在內的18個國家級和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吉林省相當一批農民成為農業標準化的實施者和受益者。
不過,與農業標準化有過“親密接觸”的農民還是太少,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農業標準化和他們之間還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記者在長春農博會上采訪了幾十位農民,只有兩三個農民聽說過“農業標準化”這個詞。大多數農民說,現在無論是從事糧食生產還是畜禽養殖,都是根據經驗估摸著來,弄成啥樣算啥樣,生產上仍舊遵循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即使是正在進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的農民,對這一名詞也是一頭霧水。公主嶺市農民張鳳來為一家公司種了5畝甜玉米,他說:“我認為農業標準化就是人家公司讓咱干啥就干啥,讓咱怎么干就怎么干,不明白也別問,秋后能多掙錢就行。”張鳳來除了播種和進行鋤草等田間管理需要親力親為外,施肥和噴灑農藥等技術環節都由公司派的技術人員掌握,根本不用他操心,張鳳來也“樂得清閑”。
“我從電視和廣播里聽說過農業標準化這個詞,但弄不懂它究竟是啥意思。”長春市二道區泉眼鎮泉眼村農民趙玉學說。今年53歲的老趙,家里種了一公頃玉米,年收入3000余元,如何增收幾年來一直困擾著他。記者簡要地向他介紹了農業標準化的內容,當聽說按標準化種植農作物可以增收2至3倍甚至更多時,趙玉學并沒有露出欣喜的表情。他說:“標準化確實很好,但我們農民都是一家一戶種植,像盤散沙一樣,自己根本搞不了標準化。”
“公司加農戶”是實施農業標準化的有效方式,而趙玉學對此也表示了他的擔憂:“俺們農民肯定不會搗鬼,就怕那些公司不講信用。我的一個鄰居去年給一家公司種龍膽草,光買草籽就花了700元錢,最后一棵草也沒長出來。去找公司,人家已經關門了。”
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研究所副所長錢永忠認為,當前我國實施農業標準化的突出問題就是,在農民中推廣普及不夠。他說:“要搞好對農民的普及教育和培訓,引導農民樹立農業標準化意識,讓他們掌握標準這把進入市場的鑰匙,真正發揮土地作為農產品‘第一車間’的作用。”
推廣農業標準化要面向“兩個市場”
一邊是與工業化生產和市場緊密結合的標準化,一邊是大部分仍按老輩經驗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如何使后者能掌握并利用前者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吉林省有關負責同志和專家表示,推廣農業標準化要瞄準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利用龍頭企業和示范基地帶動農戶,用“市場準入制度”等政策法規來推動。
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研究所副所長錢永忠說,長期的計劃經濟模式,使人們很少考慮產品的市場問題,標準化的作用顯得無足輕重。而當今經濟全球化已是發展大趨勢,作為國民經濟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業,同其他產業一樣,都將面臨兩個市場:從區域來看,是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從需求來看,是現實市場和潛在市場。
農業大省吉林在標準化制定和推廣方面雖在全國屬先進行列,但距離真正實現農業標準化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吉林省農委市場信息處工作人員趙然說,吉林農業標準化工作圍繞6大體系展開:質量標準體系、監測體系、認證體系、信息服務體系、監管體系和推廣體系,其中只有質量標準體系已初步構建。如何把標準“翻譯”成農民“語言”,如何把檢測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推廣到最基層,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實踐發現,推進農業標準化最有效的辦法是,抓住龍頭企業,由他們帶動農民從事標準化生產。
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在這方面已有十多年的經驗。向日本等12個國家大量出口生鮮雞肉的德大公司,每年要將5000萬只雞包給農戶飼養。公司為此專門派出近300名技術人員,對農戶給予技術輔導,并每天負責監測,確保肉雞按照標準飼養并在第49天出欄。德大公司商貿企業經理謝東生說,很多農戶十多年來一直跟德大合作,逐漸認識并掌握了標準化飼養,收入有了保證,其他一些農戶因此也想加入到標準化飼養隊伍中來。
在示范方面,吉林省目前共有18個省級和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基地。錢永忠博士說,標準化示范與以往的基地建設、技術推廣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示范區要生產出一種品牌或提供適應市場某種要求的產品,而不僅僅是量的增加。用標準來規范生產過程,讓農民從身邊的事例中得到啟發,了解什么是農業標準化,怎樣運用標準創造和消費者要求相適應的新價值,從而加深對農業標準化的認識,提高運用標準的能力。
除了依靠龍頭企業引導和示范基地啟發外,各級政府的努力也相當重要。吉林省從今年9月1日起,將在長春、吉林兩市引入國家的“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準備先從蔬菜和禽肉產品入手,爭取3年內覆蓋全部農作物品種。這種利用法規建設來引導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措施,無疑會推動生產者針對市場需求生產的標準化意識。當然,政府各級部門在落實農業標準化的標準制定、法律法規建設、政策支持和隊伍建設等方面,也還要做更多的工作。
農業標準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
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研究所副所長錢永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和發展方向,市場競爭、農民增收、滿足人們的健康要求、農業產業化和品牌農業等,都需要農業標準化。
錢永忠博士說,建設現代農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之一。現代農業的實質是通過科學技術的滲透、工業部門的介入、生產要素的投入、服務體系的建立以及市場機制的引入,使農業成為現代基礎產業。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的顯著區別,就是有沒有一套嚴格而科學的標準。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農產品頻頻遭遇西方國家的“綠色壁壘”而被拒之門外。錢永忠說,雖然問題反映在農產品品質指標不符合標準要求上,但根源卻在這種農產品生產的各道環節,有一道環節不按標準操作,就會影響到產品的最終品質。因此,農業企業不推行標準化管理,是很難持久穩定地參與國際競爭的。
由于多種原因,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速減緩,尋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已是當務之急。錢永忠認為,在目前的條件下,單純依靠增加農產品數量或提高農產品價格來增收的余地很小。農民也不可能通過擴大種植規模或大量地脫離土地另謀出路,最切合實際的辦法是,通過實施標準化提升產品檔次,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做活生產、儲藏、加工、增值的文章。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場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現在,除了口味外,人們更關心營養和衛生。想生產、加工出高品質的農產品,建立一整套先進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必不可少。高品質農產品必須保證其內在質量和外表的一致性,合乎營養和衛生的要求,否則因農業人員作業習慣的不同就會出現產品品質的不穩定。
農業產業化是社會化大生產。錢永忠說,隨著農業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不僅企業內部的生產過程必須通過標準來加以統一,而且企業之間也必須有統一的標準來加以聯系,這樣終端產品才能實現標準。他舉例說,一個大型的生產優質放心肉的養豬場,豬種、飼料和整個飼養過程都要有一套標準和規范的操作規程,而加工企業從屠宰、分割、檢驗、包裝一直到低溫運輸、冷鏈銷售,更要有一整套標準來規范。
錢永忠認為,品牌化經營是變農產品質量優勢為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實施品牌戰略就應當一切圍繞市場的走勢和需要來發展。不僅要強化新技術的開發引進和推廣應用,更要在生產、收購、加工環節上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在高、精、優上下功夫,靠產品質量和特點開發特色產品,將產品質量融入品牌價值,才是保持農業旺盛生命力的有效途徑。
企業嘗到了農業標準化的甜頭
“這一穗甜玉米經過保鮮處理,在北京的超市里就可以賣到6元錢。我們企業嘗到了農業標準化的甜頭,農民的收入也大大增加。”吉林吉美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邢彥軍拿著一穗剛掰下的甜玉米說。
吉美公司坐落在公主嶺市東郊,這里也是國家級甜玉米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公司成立13年來規模不斷擴大,預計今年甜玉米產量將達到5000多噸,其中出口和內銷各占一半。邢彥軍說,今年共有3000多戶農民為公司種植甜玉米,種植面積1000公頃。為保證產品的品質,公司統一向農民提供種子,按照生產線日加工能力,要求農民分期播種。公司還專門成立了一支技術隊伍,依照標準化要求指導農民施肥和噴灑農藥。“日本客商對我們的產品進行了嚴格檢測,還查閱了甜玉米生長期的田間管理記錄,認為我們的產品比美國的品質還要好。”
農民張鳳來正在排隊等候向吉美公司交售剛掰下的一車甜玉米。他說:“我已經種了3年多甜玉米,跟種普通玉米相比,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我說不清農業標準化是啥東西,但我知道它是鄉親們的搖錢樹,從播種、田間管理到收獲,我都嚴格按照公司的要求辦,一點兒不敢馬虎。”
在第四屆長春農博會的展廳內,吉林德大有限公司的展位前,人們爭相購買雞腿肉串。前一階段,受非典疫情影響,日本對我國出口的禽類產品封關,德大的肉雞出口受到很大影響。但由于實施了標準化生產管理,這家亞洲最大的肉雞屠宰加工企業對自己的產品很有信心,一直積極與日方談判。“目前,我們公司正在加班生產出口日本的肉雞制品,估計到8月末,對日出口就會全面恢復。有標準化作后盾,我們說話的底氣就足。”德大公司商貿企業經理謝東生說。
德大公司的產品主要有生鮮雞肉、熟食和油脂3大類。近2萬戶農民與這家公司簽訂了合同,為公司種植玉米(雞飼料)和大豆(油脂原料),德大公司統一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向這些農戶收購糧食。在生產過程中,300多位公司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在肉雞飼養方面,德大公司要求每只雞必須49天出欄,個體重量達到2公斤至2.5公斤。謝東生說,德大公司一年屠宰生雞1億只,一半由公司的機械化養雞廠負責生產,另一半則包給農戶飼養。公司向農戶提供雞雛、飼料和技術服務,雞出欄后由德大派專用運輸車運回,收購價格每公斤比市場價高出兩元錢。僅肉雞飼養一項,每年就為6000戶農民帶來7000萬元收入。
新聞背景:什么是農業標準化?
簡單地說,標準就是要求,即市場和消費者的要求,農業標準化就是按照標準生產農產品的全過程。
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農業是以高度的標準化為基礎生產的。農產品從新品種選育的區域試驗和特性試驗,到播種、收獲、加工整理、包裝上市,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農民種植農作物,用什么品種、何時下種、何時施肥、施多少肥、何時采摘,都有嚴格的規定。上市出售的黃瓜,它的長短、粗細、彎細程度都必須符合標準。在日本,所有農產品進入市場前,都要按一定標準進行嚴格篩選分級。魚蝦是以“條”為計量單位;梨、蘋果多以“只”為計量單位;大白菜、包菜以一棵、半棵標價。在市場上,見不到以重量單位計價銷售的蔬菜、水果,等級外的農產品是不允許進入市場銷售的,而只是作為加工原料。
所謂“標準”,就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準,以特定的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國際標準化組織對“標準化”的定義是:“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訂、發布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這個過程在農業經濟活動中的體現就是農業標準化。
農業標準化的目的是將農業的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產實踐相結合,制訂成“文字簡明、通俗易懂、邏輯嚴謹、便于操作”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向農民推廣,最終生產出質優、量多的農產品供應市場,不但能使農民增收,同時還能很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其內涵就是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要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健全規范化的工藝流程和衡量標準。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