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4-12-0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一 場 革 命 20多年前,蘑菇對尋常人家來說,還是到節假日改善生活才吃的稀罕菜,如今已成了家常菜。而且,寧南山區各縣生產的蘑菇銷到了上海、廣州、香港……鹽池縣城西灘菇農萬志俊調侃地說:“我還沒見過飛機呢,我種的蘑菇卻天天乘飛機,第二天一早就進了上海的早市。”上海蘑菇經銷商王懷登與鹽池縣農科局達成協議,今年6月下旬到10月下旬,每天向上海空運1000公斤鮮菇。 這要歸功于閩寧合作。1996年7月,閩寧兩省區經中央牽線結為“親戚”,從此,六盤人家“窮在深山有遠親”。第二年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就提出,福建作為菌草技術的發源地,要積極幫助寧夏運用這一技術發展菌草業。至此以雙孢蘑菇種植為主的菌草生產技術的引入,引發了寧夏菌草生產的一場革命。 寧夏有幸,菌草技術的“鼻祖”———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農協菌草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菌草研究所所長林占熺先生,親臨寧夏。他欣喜地看到,由于寧夏海拔高、氣候干燥,平均氣溫較低,可在6月———10月南方因高溫不能生產的空當期生產菌草,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點,鮮菇水分含量少,污染小,品質好。再者,寧夏農村剩余勞動力充足,養牛養羊數量較多,農作物秸稈寬余,加之退耕還林還草,用于菌草生產的生產資料非常充足。因此,寧夏發展菌草產業,資源豐富,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和市場條件獨特。 在福建農林大學菌草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先后在彭陽縣和閩寧村試驗栽培了香菇、平菇、毛耳菇、雙孢菇、靈芝等品種,都獲得成功,去年菌草生產在南部山區全面開花。7年來,政府投入菌草生產方面的資金已達1816萬元,群眾自籌、貸款等配套資金3000多萬元,已有近萬貧困人口通過菌草扶貧實現了解決溫飽。菇農每戶高的可收入6000元以上,一般收入3000元以上。記者采訪彭陽縣幾名村干部,獲知該縣菇農今年戶均收入近7000元,占家庭總收入的三分之二,高收入者達1萬多元。古城鎮高莊村劉振澤,3棟棚收入近11000元。 途 中 羈 絆 自治區扶貧辦的同志告訴記者,實踐證明菌草生產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三效并舉,為此,我區將菌草生產列為千村扶貧開發工程的一個重要產業,并制定下發了《閩寧萬戶菌草產業扶貧工程實施方案》。然而,就在這一朝陽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卻出現了一些讓人憂慮的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一產業會很難做大做強。 我區的菌草生產,采取政府引導、政府扶持、自上而下和群眾自愿的辦法。因此,農戶對菌草生產的有關知識、扶持政策、扶持辦法、技術要求、生產效益、銷售市場等并不十分掌握,等、靠、要思想較嚴重。老百姓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既要依靠國家的扶持,更要依靠自己脫貧致富,還有部分菇農不是以真正發展菌草為目的,從一開始就有套取政府補助資金的不良動機。 菌草生產項目是一項當年建棚生產,當年見效的短平快項目,要早計劃、早動手、早生產,但一些縣任務下達后沒有搶抓農時的意識,遲遲不動工,開工后又不能嚴格按進度計劃進行,直到9月份還有堆料和播種的農戶;菌草項目是一項扶貧工程,以貧困地區為主戰場,以貧困戶為對象,下達任務時,以戶為單位,戶均1個220平方米的標準棚,有多少棚應涉及多少農戶,但有的縣為了完成任務,無原則地改變建棚標準,小棚不足120平方米,偷工減料,大棚400多平方米,超額補助。建棚不規范、不標準、“壘大戶”問題突出,直接影響了生產效益。 老菇農鞏固率差,我區發展菌草已經近7年時間,先后下達任務12000戶12000棚,盡管有報道說,今年我區新老菇農有3072戶,菇棚達5240棚。但有關部門從基層調查到的情況是:現在實際生產的不足1000戶,只有1300多棚,鞏固率不到20%。農民反映,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對老菇農扶持力度減弱,加之銷售市場不穩定,菇農收入忽高忽低;此外,蘑菇產量上不去,直接影響農戶的經濟效益。永寧縣閩寧鎮每平方米最高可達6.5公斤,原州區和鹽池縣每平方米產菇4公斤;而海原縣每平方米產菇2.65公斤。 未 雨 綢 繆 鑒于此,自治區扶貧辦召集有關人士就菌草生產前景、技術、市場和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進行了研討,取得共識,認為必須抓好以下關鍵環節,我區菌草業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菌草產業是一項科技含量較高的新型產業,既要有各級領導的認可和高度重視,更重要的是群眾接受。今后,要堅持哪個地方領導最重視,群眾最積極,環境最適宜就在那里重點發展的原則。新菇農的發展布局及建棚標準必須堅持環境適宜,積極自愿,交通便利,相對集中,戶均補助一個標準,杜絕扶貧資金“壘大戶”。 把市場開發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菌草生產及銷售逐步走向“政府引導不主導,支持不包辦”的市場行為。一是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派人到周邊城市和市場需求量大的南方沿海尋求市場和客商,引進客商和龍頭企業;二是利用網絡媒體發布信息,宣傳菌草,招商引資;三是建立和培養自己的營銷員隊伍,培養農民經紀人,幫助菇農銷售;四是扶持有一定基礎、具備條件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鹽漬、加工、烘干或冷凍加工,與鮮菇銷售一起,建立全方位的銷售市場,形成產銷良性循環。 技術是菌草業的關鍵環節,加強技術隊伍建設,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菌草技術隊伍,是今后菌草生產的重要任務。在穩定福建技術隊伍的基礎上,各縣區要培養自己的技術隊伍,抽調縣、鄉較閑散的農業科技人員或畢業生,組建成立菌草業技術隊伍,歸口管理,集中培訓,同一調用,形成金字塔的技術網絡。由福建技術隊伍和固原農校培訓縣區技術員,縣區技術員培訓指導農民土專家,農民土專家再與農戶直接對話,培訓指導菇農。 各市、縣、區要結合當地氣候、地理、自然等因素,組織編寫制定生產管理規定和技術規程,規范管理,統一生產環節和技術標準。從菇棚建造、生產流程、技術操作、質量標準、采收標準等各方面向標準化發展。 逐步把“政府搭臺引導,農民登臺唱戲”轉變為“協會搭臺引導,菇農登臺唱戲”,把菌草業推向市場化運作。條件成熟時,自治區和菌草業生產地區要成立菌草協會,吸納菇農、農民經紀人、客商、商販、龍頭企業等,推動菌草業逐步由政府行為向民間和市場行為發展,實現群眾自己管理自己。 |
|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