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6-03-1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老區菇農集體到上海郊區種菇,就近為上海市場提供了鮮菇,大大增加了收入。柏洋菇農為何會到上海來種菇,他們靠什么在大都市站穩腳跟呢?
能人帶頭先行
柏洋村,一塊灑滿先烈鮮血的土地。這里除了“山上幾片林,門前幾畝田”,長期受到區位偏僻、交通不便等制約,經濟發展緩慢。為改變落后面貌,上世紀90年代初,這個村在全縣率先掀起種菇致富的熱潮。那時村里家家戶戶都種菇,在閩浙交界形成一個小有名氣、頗為紅火的菇市。每年兩菇交易量高達2000噸。然而好景不長,由于部分村民過分追求眼前效益、村中不時出現損害客商利益的行為,加上外地菇市的競爭,90年代末,柏洋兩菇生產逐漸滑入谷底。菇市垮了,支柱產業倒了。
就在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度日的時候,村中一些能人也在探索脫貧致富的路子。1997年,致富能手林書鈴從一位朋友的口中,獲知上海蘑菇市場大、而當地農民不愿種的消息,便決定前往上海探路。當年,他帶上幾個伙伴來到泰日鎮,租地種菇,并摸索上海菇市的“脾氣”。頭一年,由于沒有摸清上海與柏洋氣候差異對種蘑菇技術的要求,他們種菇幾萬平方尺卻沒賺到錢。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后,第二年,他們繼續租地20畝,種菇15萬平方尺,年終純收入達到16萬多元。
消息傳到村里,許多村民躍躍欲試。春節過后,在這群先行者的帶領下,村里120多戶村民先后舉家來到上海,在三區四鎮承包土地將近500畝,踏上“移居”上海種菇致富之路。出產的蘑菇,幾乎占有上海菇市一半的份額。由于菇價相對穩定,均價約在2.5元左右,菇農種菇每平方尺可賺1.2至1.5元,戶均年收入約在2.5至3萬元之間。外出菇農們還集資10多萬完成了200米村街的硬化。
應對菇市變化
然而,隨著福寧高速公路的通車,福鼎市鮮菇8小時就可到達上海菇市,菇價下跌,成本上升,在上海種菇似乎沒有賺錢的空間。面對菇市的變化,柏洋菇農們沒有慌亂。他們白天分頭找信息,晚上一起想出路。從2002年開始,柏洋菇農一致采用延長菇樓產季的招數,來應對菇市的變化。他們普遍在每年4至5月間,加上種草菇這個新項目。先種草菇,既增加收入,種草菇的下腳料又可用于種蘑菇,降低蘑菇生產單位面積的成本,進而提高了柏洋蘑菇在上海菇市的競爭力,站穩了腳跟。2005年,泰日鎮23戶菇農租地80畝,種菇60萬平方尺,戶均純收入達到2.5萬元。
在發展種菇的同時,他們還在上海就地搞加工,增加附加值。村民林光生原在泰日鎮明星村承包土地10多畝種蘑菇,前年,他率先進行生產轉向,籌資10多萬元辦起一個凈菇保鮮加工廠,加工4兩一盒的凈菇,打入上海超市。據他介紹,每斤蘑菇經過加工后,可增收入0.7元。去年,他從鄉親手里收購、加工蘑菇100噸,既解決菇農銷售蘑菇的問題,自己也獲得6萬多元的收入。同時,他還帶頭試種秀珍菇10萬袋,獲得成功,純收入達10萬多元。責任編輯:suokaini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