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01-0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中國.農產品加工網
(五)“十一五”期間我國傳統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重點
1.茶葉加工。開展綠茶清潔加工技術研究,名優茶機械化、標準化加工技術研究和關鍵設備的研制,以及綠茶連續化、智能化加工的前期工藝技術研究,建立符合現代食品加工要求的綠茶示范生產線;開展新型茶飲料開發及制備新技術研究、袋泡綠茶加工的關鍵技術研究;開展茶葉天然產物提取與利用研究,主要研究類黃酮化合物、茶多糖、茶氨酸、茶色素等天然產物的提取與利用,開發功能性的高附加值產品。
茶葉初制加工主要在原料主產區布局,茶葉精制加工及深加工主要在中心城市布局;出口茶葉加工主要在沿海城市布局;茶葉初制加工以發展中小規模為主,在原料運輸方便的前提下,盡可能擴大加工能力。茶葉加工產品結構,力爭傳統加工產品比重下降,精深加工產品比重上升。
2.糖料加工。重點發展精煉糖(精制幼砂糖、單晶冰糖、赤砂糖等)加工業;鼓勵開展以低成本糖料為原料生產燃料酒精的研究;支持采用生物膜和基因工程等高新技術,開發精細化工產品等,提高食糖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開展甘蔗渣造紙、甜菜廢絲利用研究和開發等。
糖料加工主要在原料主產區布局。重點建設南方、北方兩大糖料加工業重點產業帶,其中,南方重點產業帶布局在廣西、云南、廣東和海南四省區,北方重點產業帶主要布局在黑龍江、新疆、內蒙古三省區。支持制糖企業建立科工貿一體化的大型企業集團,充分發揮規模經營效益。
3.蜂產品加工。加強蜂產品功能因子研究,重點進行功能因子的提取、合成、分析、檢測、功能評價、分離重組等,拓展蜂產品的開發深度和范圍,提高蜂產品的附加值;加大蜂蜜果糖的開發,通過深加工提取和轉化技術,將商品價值低的次等級蜂蜜加工成蜂蜜果糖,同時添加功能因子,使之成為對糖尿病人和心血管病人有輔助療效的保健食品;開展蜂花粉開發利用研究,采用高科技手段,對花粉進行破壁,富集核酸,并利用其中的黃酮、維生素等活性物質,開發以抗衰老功能為主的蜂花粉核酸制品。
蜂產品加工主要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北、廣東、四川等省市布局,以發展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膠等深加工保健產品為主,大力發展有機蜂產品、保健蜂產品、傳統蜂產品、出口蜂產品等。
4.食用菌加工。加強食用菌加工和保鮮技術研究,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重點開發食用菌即食食品和保健食品,增加食用菌產品附加值;大力開展食用菌藥用成分提取與利用研究,延長產業鏈,提高食用菌生產的綜合效益。
在浙江、福建、山東等食用菌主產區,建立一批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用菌生產加工,積極推進食用菌即食食品、保健品及藥物開發,從根本上提升我國食用菌行業發展水平。初加工主要在主產區進行布局,精深加工主要在中心城市布局。在食用菌加工產品結構中,力爭初加工制品比重下降,不超過80%,即食、保健食品和藥物制品比重上升,分別達到15%和5%。
四、重點任務
“十一五”期間將通過重點任務的實施,為推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一)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設工程
按照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律,結合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根據各地加工業發展的基礎和特點,選擇資源和市場配套性強、可以形成產業集聚和經濟優勢的農產品加工區域及大城市郊區,重點建設一批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設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集聚,進一步整合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為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提供示范樣板。示范基地建設要與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相協調,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按照促進優勢產業帶形成與發展、商品糧基地鞏固與提高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現代高技術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使示范基地成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推動力量。到2010年,重點培育500個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同時,選擇一批龍頭加工企業作為示范基地的依托單位,加強對科研開發、技術改造、營銷服務等方面引導,使其形成與優勢農產品生產規模相適應的配套加工能力。
(二)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建設工程
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確定的專用小麥、專用玉米、優質水稻、高油大豆、柑橘、蘋果、甘蔗、肉牛肉羊、生豬、牛奶、水產品等13種優勢農產品、41個優勢產區內,按照農產品加工的具體要求,選育加工專用品種,并建立加工專用原料基地,以滿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要求。鼓勵加工企業直接參與加工專用原料生產,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建設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實現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管理,形成安全可靠的加工原料來源。建設的主要內容是:以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及種、養基地為依托,以加工企業為龍頭,建立一批與加工業配套的糧油、蔬菜、果品、畜禽、蛋、奶及水產品專用原料基地。到2010年,依據《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在全國培育50個具有區域特色、示范帶動作用大的農產品加工專用原料基地,為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提供原料保障。
(三)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工程
通過有效整合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企業的力量,構建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機制。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加快農產品加工研發中心建設。加速農產品加工公共資源整合,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依托建設國家農產品加工研發中心,以中央或地方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依托重點建設50個專業性的農產品加工研發分中心,解決農產品加工業重大技術創新、技術引進和技術推廣問題。推進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在100家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進行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的試點,鼓勵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企業的產學研對接,組建專業性的農產品加工研發中心或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創新機構,選準科研重點,進行聯合攻關,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促進建立以加工企業為主體,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為依托的自主創新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用好農產品加工重大關鍵技術篩選的成果,每年對20~30項農產品加工適用和重大關鍵技術進行推廣示范,通過研究、開發、引進、推廣一批農產品加工重大關鍵技術、工藝和裝備,突破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方面技術瓶頸的制約,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名牌產品。國家重點在農產品加工研發中心和骨干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引進、開發上給予扶持。
(四)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保障工程
通過健全完善農產品加工質量標準和檢測體系,加強從原料生產到加工全過程的標準化管理和質量控制,提高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水平。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制定并發布《“十一五”農產品加工標準制修訂指南》。根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特點以及國際國內標準的現狀,研究、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加工業標準制定(修訂)框架指南,有效指導“十一五”期間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構建農產品加工國際標準跟蹤平臺。及時收集、掌握和整理CAC、ISO等國際組織以及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主要貿易國農產品進出口標準及政策的發展動態,并隨時反映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出現的新情況、新趨勢和新問題,為廣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和制定(修訂)我國農產品加工標準以及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加強農產品加工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推行良好生產操作規范(GM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和ISO9000族系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進一步加強對已通過認證的企業后續監管。同時,完善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充分發揮現有農產品質檢機構的作用,拓展其檢測范圍,扶持鼓勵現有省級質檢中心開展農產品加工業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大力支持檢測新技術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快速、便攜、精確的檢驗檢測技術體系,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檢驗檢測的能力。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企業質量安全誠信體系。研究食用農產品安全誠信的評價指標,建立食用農產品安全誠信監控網絡,營造“重質量安全,守行業誠信”的氛圍。
(五)農產品加工信息化建設工程
通過信息化帶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健全完善農產品加工信息網絡。通過對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信息網的完善和改擴建,整合全國農產品加工信息資源,構筑縣、市、省和國家多層次的農產品加工信息網絡,為宏觀決策、促進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信息化。依托農產品加工信息網,建立農產品加工市場信息預警機制,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管理提供重要依據;同時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應用,選擇100家在電子商務應用方面有一定基礎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試點示范。探索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平臺。構建農產品加工、生產、運輸、銷售的物流信息數據庫,對農產品物流各環節進行編碼標識和信息采集,實現農產品物流的現代化、標準化和信息化,選擇5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試點。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