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02-0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據福建日報報道,“上海人每食用兩朵蘑菇,其中一朵就是我們種的!”
福鼎地處福建省的“北大門”,境內丘陵起伏,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理想區域。上世紀80年代,福鼎市就大力推廣種植蘑菇,用于出口。“小小蘑菇換美金,我們生活有奔頭!”是當時菇農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正當菇農全力發展蘑菇生產時,卻出現了不測風云。1989年3月,我國蘑菇罐頭因“葡萄球菌腸毒素”,引發質量問題,美國從1999年1月起對我國蘑菇罐頭出口征收平均155%懲罰性關稅,致使福鼎市蘑菇產銷面臨困境,許多菇農陷入生活無著的境地。
面對困境,福鼎菇農沒有氣餒,他們在繼續尋找外銷出口渠道的同時,大力拓展內銷市場。在當地政府幫助下,菇農北上南下尋找商機,結果發現蘑菇產品在國內有著巨大的鮮銷市場潛力與空間。當北方蘑菇產季即將結束時,福鼎市蘑菇產品剛剛應市,福鼎市蘑菇高峰期恰逢全國各大蔬菜市場蘑菇貨源緊缺之時??吹綗o限商機后,菇農們分赴全國十多個省主要城市建立蘑菇生產基地和營銷基地,首都北京更作為蘑菇營銷中心。他們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市場優勢,搭起產銷平臺,拓開一個嶄新的局面。福鼎蘑菇旺銷四方,成了全國聞名的“南菇北調”集散地。
福鼎菇農自豪地說:“上海人每食用兩朵蘑菇,其中一朵就是我們種的!”
蘑菇生產有了地方標準
當地菇農告訴記者,別看一朵小小的蘑菇,里面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福鼎市科技人員和菇農成功地實現了蘑菇的“塑料薄膜大棚”栽培,蘑菇培養料也從“半合成”轉變為“全合成”的無糞科學配方。同時,科技人員積極推廣在高海拔山區種植“反季節”早產蘑菇,在沿海大面積推廣“棚架式”蘑菇,晚季則利用冬閑田種植“地栽蘑菇”,實現了福鼎蘑菇周年化生產。
與此同時,科技人員編寫了福建省蘑菇生產地方標準《福鼎白色雙孢蘑菇標準綜合體》,由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這些綜合標準詳盡規范了菌種培制、培養料配制、栽培術、鮮菇營銷等全過程的管理,可操作性強,適用性廣。2001年,《福鼎白色雙孢蘑菇標準綜合體》被批準為福建省地方標準,并予發布推薦執行。2002年,福鼎白色雙孢蘑菇被省政府評為福建省名牌產品,這是國內各地蘑菇產品中第一個被省級政府正式命名的農產品。
在福鼎白色雙孢蘑菇栽培標準示范前岐彩岙基地,菇農陳東告訴記者,他去年種植雙孢蘑菇6000多平方尺,純利潤近3萬元。全面推廣白色雙孢蘑菇綜合體標準,推進了福鼎蘑菇產業化進程,為農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從生產合作社到蘑菇專業市場
采訪中不時聽到菇農夸獎“合作組織”。一打聽,才知道指的是“前岐蘑菇專業合作社”。這是成立于1998年的一個菇農生產組織。合作社的成立,對福鼎市成為中國“蘑菇城”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有了國內的銷售市場,菇農沒錢種菇怎么辦?為了擴大蘑菇生產規模,供銷出身的蘑菇營銷戶李克秒在福鼎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前岐蘑菇專業合作社,這是閩東第一個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前岐蘑菇專業合作組織了前岐鎮近30名蘑菇產業大戶,每年自籌資金向菇農提供食用菌生產原輔材料及菌種、資金等300多萬元,扶持菇農近千戶發展蘑菇生產。其中李克秒每年平均向100多戶菇農提供50多萬元的蘑菇生產扶持資金。如今,僅蘑菇一項,前岐鎮菇農戶均收入達萬元。
蘑菇生產上去了,創辦市場是規范蘑菇交易的根本保證。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1999年蘑菇產季來臨之前,李克秒等蘑菇營銷大戶一起出資,共籌集資金200多萬元,建成了一個占地3880平方米、建筑面積7800平方米的閩浙邊界蘑菇專業市場。
現在,每到產菇季節,市場交易十分火爆,福鼎市近70%的鮮菇從這里銷往全國各地,高峰期日交易量達100噸,每天都有來自上海、北京、浙江、廣東以及我省漳州、莆田的蘑菇經銷商在這里交易。蘑菇市場的建立,為福鼎菇農每年帶來了7000多萬元現金收入。(責任編輯:紫晴)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