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12-1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黑龍江畔的嘉蔭大地熱潮涌動,廣大農村到處呈現出一派萬眾一心謀發展、千家萬戶奔小康的喜人景象。
農木耳閑時節致富忙。11月26日,記者來到嘉蔭縣青山鄉建華村看到,在黨支部村委會干部的組織引領下,這個村的農民充分利用農閑時節,發展地擺黑木耳生產。他們一邊熱火朝天地忙碌著接菌、發酵、擺放菌袋上架,還一邊你一言他一語地談論著黨的十七大報告有關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氣氛輕松而熱烈。
富民政策漲了農民熱情
嘉蔭縣青山鄉建華村致富帶頭人楊玉玲,2007年種植了21萬袋袋栽木耳,純收入25萬元。為了擴大生產,為種植戶發展袋栽木耳提供方便,她與村干部萬喜合伙投資14萬元,建起了一棟300多平方米的食用菌菌室。2008年她計劃種植26萬袋袋栽木耳。為了讓富余勞動力在冬季有活干、有錢掙,她拿出3萬元資金,雇用了9個民工,目前正在加緊生產袋栽木耳。她說,我一個人富了不算富,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帶動更多的村民發展袋栽木耳產業,共同走上富裕路。
“看了總書記的報告,我們的心情非常振奮,富民政策讓我們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勁頭更足了!今年,我們村發展地擺木耳300多萬袋,喜獲了大豐收,產值達到400多萬元,人均收入實現了1萬多元……”嘉蔭縣建華村村委會主任萬喜抑制不住內心喜悅,激動地對記者說。
“黑黃金”鼓了農民的腰包
嘉蔭縣積極探索農民長期增收的新渠道,他們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森林、土地和水資源優勢,把袋栽黑木耳作為地處淺山區并且耕地較少的鄉鎮、村屯的重點項目,引領廣大農民大力發展袋栽黑木耳生產。通過加強技術、服務、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實現了黑木耳產業的加快發展。袋栽木耳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切實鼓了農民的腰包。
嘉蔭縣青山鄉建華村地處偏僻,過去十分貧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在全縣73個行政村中排名始終處于后幾位。近年來,村里把發展袋栽黑木耳作為“富民強村”的主導產業。當初,村書記王成海和村主任萬喜帶頭投資1萬元率先種植了2萬袋,當年純收入就達6000余元。通過村兩委班子的典型帶動,堅定了村民發展袋栽木耳致富的信心,2005年,全村農戶種植黑木耳,純收入189萬元,人均增收3500元;2006年,該村共有62戶村民種植袋栽木耳280萬袋,實現產值420萬元,使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余元,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1000元。
種植袋栽木耳使建華村徹底脫了貧。現在,全村很多戶農民都蓋起了嶄新的大磚房,購買了摩托車和手機等,日子過得殷實紅火。在效益的驅動下,今年該村有65戶村民種植袋栽木耳352萬袋,預計實現產值528萬元。
扶持引導實現“村村生產、戶戶栽培”
為了促進黑木耳產業的大發展、快發展,嘉蔭縣突破“一家一戶小作坊生產”的經營模式,積極扶持引導農民走向專業化、效益化、集約化規模發展,制定出臺了發展黑木耳產業扶持政策,發展食用菌給予補貼,農民種植袋栽黑木耳,數量在5000袋以上的,縣財政給予500元補貼;袋栽木耳生產總量在100萬袋以上的村,縣政府在打井、菌鍋及噴灌設備上給予全額補貼。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發展黑木耳產業積極性,2007年全縣種植袋栽木耳創嘉蔭發展黑木耳以來數量之最,突破1768.4萬袋,預計實現產值2542萬元。2008年計劃發展到5000萬袋。
過去,這個縣發展黑木耳靠自然生長,農民把這叫“靠天吃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嘉蔭縣投入科技、人力、物力等,積極引領農民發展產量高、質量好的“全光下黑木耳地擺栽培”。今年,嘉蔭縣青山鄉建華村一下子就發展“全光下黑木耳地擺栽培”260萬袋。據村書記王成海介紹,這種栽培技術每袋比靠自然生長的地擺木耳增收3-5角錢。今年全縣僅發展“全光下黑木耳地擺栽培”就達537萬袋,產值860萬元,可為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30元。
如今,黑木耳帶來的富民效應在嘉蔭縣正進一步擴大,全縣逐步實現“村村生產、戶戶栽培”的目標,黑木耳產業已在促進富民強縣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編輯:紫晴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