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10-2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記安徽省勞動模范、蕪湖縣野樹林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會長許忠
本網訊:安徽省蕪湖縣野樹林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會長許忠,目前是安徽蕪湖縣食用菌產業的領頭人。憑借著勤勞、果敢的精神在幾年內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走向了致富的道路。同時還不忘幫助鄉鄰,積極組織大家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讓鄉鄰也陸續擺脫了貧困的面貌,因為他先后舉辦了167期培訓班,培訓13700多人次,同時扶持了135戶貧困戶走上了富裕之路,直接帶動服務農戶達4890戶,間接帶動服務農戶9712戶,戶均收入15700元。
安徽省勞模許忠與蕪湖市總工會主席劉人人合影
如今已經是安徽省勞動模范、蕪湖縣食用菌協會會長、蕪湖野樹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蕪湖百菇生態科技示范園創辦人、蕪湖縣野樹林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會長,就在諸多榮譽和成績的背后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初識蘑菇
許忠1964年2月出生在六郎鎮幸福村的一戶貧困農民家庭。在1981年,正準備上高中就學,由于家里窮的原因,就跟在一個漆匠后面當學徒。倆年后跟隨師傅在蕪湖市區打工。有一天晚上加班,在一間辦公室里,一張《安徽日報》引起了他的興趣。他發現報紙中縫上有一則安徽大學招收食用菌學員的廣告。在這之前,他在灣沚打工時,在市場上看過農民賣蘑菇,價格很高,很搶手。他靈機一動,就有了想報名參加學習的想法。于是他瞞著師傅在第二天晚上下班后,他偷偷的去父親朋友那里借了一輛自行車連夜往家趕。一路上,黑燈瞎火的,不知摔了多少跤,半夜才到家。這時已經睡下的父親,起來打開門一看是許忠,驚訝地張大了嘴巴。許忠說,我要學種蘑菇。父親很不理解,說你馬上就要出師掙錢了,還搞什么花樣!許忠硬頂著不干,父親氣不打一處來,50元的學費更是不給了。許忠有一位叔叔在外面跑,見過許多世面,見許忠這樣有決心,拿了200元支持他到合肥去學習。
許忠(左二)在日本考察食用菌銷售情況
懷揣著200元,不到20歲的許忠顯出了虎虎生氣。一人悄悄來到安徽大學,找到一位剛剛考進安徽大學的初中同學。他報了名,白天上課,晚上就和同學倒腿睡覺。就這樣學習了1個月,老師說,你們可以回去邊干邊學。當時,許忠身上還剩20多元,他拿出8元買了8瓶菌種,采用傳統的生料陽畦大床式栽培,挖地槽、拌料、鋪菌床、層鋪菌種,覆蓋草包。一個月,沒有動靜。一個半月,還沒有動靜。掀開草包一看,菌種還是菌種,根本沒有萌發。看著沒有生機的菌床,十二月的寒風吹得許忠打了一個哆嗦。他只好又回到漆匠師傅身邊,繼續做油漆工。他邊做油漆邊思索,認為第一次失敗可能是季節太遲、天氣太冷、加上菌種和生料配比不合理造成的。1984年9月,不甘心的許忠又買了50瓶菌種,經消毒、滅菌,嚴格按技術要求種植了約20多平方米。當他將薄膜壓實后便去做油漆了。盡管在外做工,他無時無刻不惦記著家里菜地一角的蘑菇,害怕遭受再次失敗。這樣,40多天后的一天下午,他悄然回家,一個人來到菜地里。漸漸走近,心跳不覺變快了。終于看清了,遠遠的草包頂起來了。小步跑過去,掀開一看,高高低低的滿是小傘一樣的蘑菇。他采了一籃子回家。母親非常高興,燒了一鍋菌湯,嘗一嘗非常鮮嫩。第二天,父親將這一籃子蘑菇拎到六郎集市上賣了十幾塊錢。
積累經驗
1985年9月,有些積蓄的許忠買了300瓶菌種、1噸棉籽殼,種了120平方米平菇,純收入1500多元。以后,他連續兩年擴大規模,均獲得了較好收益。1988年,許忠將種植基地移到蕪湖市近郊卜家店。妹妹家在卜家店,有3畝多荒地。許忠投入1.7萬元,開荒種了18噸生料。可是,事與愿違,原本準備大干一番的許忠,遭受了第二次失敗。由于土地是新開墾的,菌床做好了,許忠忽視了周邊環境的殺蟲消毒。蟲害從外向內慢慢侵蝕菌床,帶來病菌感染,18噸菌床一下子壞了11噸。坐在毀壞的菌床邊,深秋的風肆意吹亂了許忠頭發,妻子在一邊默默抽泣。許忠想,如何隔斷蟲病傳染呢?他忽然想到,如果用小塑料袋將生料包裝,這樣害蟲就不會輕易進入培養基了,而且塑料袋可以搬動,更易阻斷病源傳播。1989年9月,許忠改生料陽畦大床栽培為生料袋裝栽培,投入1.3萬元種了12噸生料。剛開始,蘑菇長勢非常好,可是幾茬一收割,由于培養料營養、水份等不足,蘑菇后期產量下降。許忠用刀子割破塑料袋,用傳統方法覆土、灑水、補充養分,提高后期產量。這就是有名的平菇兩場式栽培新法。在當時,這種新法經專家推廣迅速應用到食用菌生產上,獲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許忠考察蕪湖百菇生態科技示范園
1990年,應初中老師、時任六郎高級職業中學副校長唐祥云的邀請,許忠來到剛剛組建的六郎職高擔任生物課老師,教授食用菌栽培技術。學校有一塊1.3畝的空地和11間平房。許忠利用這塊地邊教學邊研究邊種植蘑菇。11間平房,他住了一間10平方米的房子,兩間用作菌種室,4間用作培養室,剩下做倉庫。為了有效利用這1.3畝土地,許忠將平鋪式生料袋裝改為墻式生料袋裝,使得平菇生產由平面場式發展到立體墻式,充分利用了空間。實踐中,許忠還發現,改為立體墻式后,培養體兩端都可以放上菌種,萌發菌絲,生長菌菇。1991底年,由于在同一地塊連續種植,蘑菇出現了病菌感染。許忠將生料栽培改為熟料栽培,因為菌種就是用熟料培育的。經過高溫加熱滅菌,生料中原有的病菌被殺死,這樣雜菌污染率由35%一下子降到5%以下,生物轉化率由80%上升到150%以上。1992年,許忠通過縣科技局批準成立了蕪湖縣食用菌研究所。
創新
隨著技術攻關和食用菌生產發展,菇農對菌種需求越來越多。許忠從上海、北京、合肥等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引進菌種、示范栽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篩選,開展遺傳育種,培育了適應本地區栽培的蕪湖1號、2號、3號等蕪湖系列食用菌菌種,有效解決了本地菇農外出買菌種難題。這些菌種適應性強、產量高、蓋大肉厚口感好,被廣大菇農廣泛引種。生產中,食用菌較適應春、秋季生長。如何反季節栽培食用菌呢?許忠思索著。他買來書籍,請教專家,苦苦探索、試驗、示范。在夏季,他搭建棚架,架上種植葡萄、絲瓜、扁豆、黃瓜等爬蔓作物,架下種植平菇、鳳尾菇、草菇等,合理解決了食用菌生長過程中溫度、濕度、光照、通氣矛盾,在六郎鎮形成了葡萄+平菇、絲瓜+鳳尾菇等立體栽培模式,填補了夏季市場無鮮菇供應的空白。在冬季,他搭起了塑料大棚,整天呆在試驗示范基地里,測溫度,量濕度,詳細記錄每一個數值。日積月累,他先后攻克了日光塑料大棚培育法、堆積發酵續溫培育法,較好解決了因低溫不長菇的難題,使蘑菇由單季生產轉為兩季、多季、甚至周年性生產。
創新沒有止境。1995年,種桑養蠶大鄉、原和平鄉因市場影響,許多桑農傷心的砍桑復墾。許忠得知這一消息,在縣科技局、農委等部門的支持下,趕到和平鄉,與鄉政府聯合開發香菇種植,利用修剪下來的桑枝做原料試種香菇。他到中國食用菌之鄉福建古田縣考察學習,買來烘干機、切片機、滅菌鍋爐等制作香菇菌種。許忠一下子收購了桑農修剪的15噸桑枝,試種了5萬棒香菇,獲得了成功。此項成果被列入安徽省農村星火計劃。2001年,許忠利用稻草、棉桿、木屑作原料,分別進行平菇、雙孢蘑菇栽培試驗。經過反復試種、比較,他摸索出了平菇、雙孢蘑菇栽培的理想配方:平菇是40%稻草+20%木屑+40%棉籽殼,雙孢蘑菇是70%稻草+20%棉桿+10%豬牛糞。據不完全統計,整個蕪湖市推廣這項成果每年開發利用稻草5萬噸、棉桿4300噸、木屑1600噸用于食用菌生產,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加快了資源轉化,又提高了菇農收益。2003年,他針對蕪湖地區食用菌栽培品種單一、效益不高等現象,先后引進金針菇品種7個,展開了純白金針菇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歷經3年多試驗、研究、示范、推廣,培育了適應蕪湖乃至華東地區栽培的純白金針菇新品種皖金1號。此項研究通過了省級專家的成果鑒定,被省科技廳認定為安徽省科技成果,掀起了蕪湖地區金針菇栽培熱潮。此后,許忠每年引進2至3個適銷對路的新品種,相繼引進開發了猴頭、杏孢菇、白靈菇、金福菇、茶樹菇、秀珍菇、鮑魚菇等一系列食用菌新品種。他與中國食用菌協會、華中農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科研院校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聘請安徽大學沈業壽、張部昌、李能樹,安徽農業大學陶鴻、樊美珍等9位教授組建了蕪湖百菇園專家大院,并先后承擔了省、市、縣科研項目11項,其中1項成果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成果分獲市科技興農二、三等獎、1項成果獲市“五小”成果二等獎、1項成果獲縣科技興農一等獎。2006年,許忠被評為蕪湖縣“十五”時期科技創新先進個人。
2007年9月,許忠又被評為蕪湖市首屆創新創業新銳人物。
創業
許忠種蘑菇成功了,成為遠近聞名的“蘑菇大王”。 1986年9月,初中同班同學李華林最早提出跟他學習。接著,親友村鄰陸續來學,許忠都毫無保留的傾囊傳授。1990年,在六郎職高教學,許多學生很感興趣,把食用菌栽培技術作為功課重點認真學習,有的還買種回家試種。像新豐的童忠俊、紅楊的汪洋,他們回家試種成功了,將父母帶到學校向許忠請教。學習的人多了,許忠就想到辦食用菌培訓班。他在灣沚、六郎等地貼了一些海報,第一期竟然收了23個學員。培訓班第一天,他灌輸理論,然后連續5天帶學員到試驗示范基地實踐,拌料、裝袋、滅菌、接種等各環節讓學員自己動手、全過程操作。第7天,他進行總結,幫助學員理清內容、鞏固所學。一期培訓班下來,學員普遍反映很好。此后,他又連續辦了3期食用菌培訓班,均收到了滿意效果。
見許忠的培訓班辦得很紅火,1991年,六郎職高主動和許忠聯合辦班,提升辦學辦班水平。許忠也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培訓上。培訓班上,有一個學員讓許忠記憶猶新。1994年9月,南陵縣馬橋鎮長山村閔后水慕名找到六郎職高來,要求入班學習,但是沒有學費。原來,他家境貧寒,自己借債買了一輛三輪車跑運輸,可是不成想出了車禍,更是債上加債,走投無路來學蘑菇栽培技術。許忠很同情他,不僅免了他的學費,而且免費提供食宿。閔后水為了學通學精技術,在許忠那里一學就是一個月。一個月后,閔后水回家種了5噸生料,賺了8000多元。第二年,他又擴大規模,種了10噸,賺了1.5萬元。幾年下來,他不僅償還了債務,而且建了新房。他所在的村,也因他的帶動被評為蘑菇專業村。據統計,從1991年起到1997年結束,許忠以蕪湖縣食用菌研究所的名義和六郎職高聯合開辦食用菌培訓班167期,進班培訓13700多人次。安徽師范大學、蕪湖師范學校、南陵縣三里職高、繁昌縣黃滸中學以及團縣委、縣婦聯、市教委、市農委等陸續組織學生、青年農民、婦女代表等到基地參觀學習達3萬多人次。
培訓、參觀過后,許多人回去種上了蘑菇。實踐中,許多人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自然又找許忠咨詢、請教。小問題,許忠在電話里解決。大一點的問題,許忠讓農戶把生病的培養基和菌種帶到基地,現場分析、現場解決。對照實物,如果還解決不了,許忠就到農戶家蘑菇地里查看。所有這些,他都免費為菇農服務,一年要貼去1萬多元電話、車旅費用。2003年,蘑菇種植大縣南陵縣食用菌協會聘請許忠為技術顧問。當年9月,東塘鄉小龍莊劉則虎投入4萬多元,種了1100平方米雙孢蘑菇。菌種播下去了不發菌,少量發菌的菌絲也萎縮。劉則虎急得團團轉,打電話給許忠。許忠趕過去觀察,發現棚子通風不良,氨氣過重,培養基PH值偏低、濕度偏干,致使菌種不萌發,并引起了部分培養基雜菌感染。他建議加大通風、抖松培養基、噴施2%生石灰水、補植菌種,同時床面覆蓋報紙進行保濕發菌。劉則虎對覆蓋報紙有想法,十架覆蓋了九架、留一架觀察對比。5天后,覆蓋報紙的菌床長出了許多白絨絨的菌絲,而沒有覆蓋報紙的菌床菌絲稀落。劉則虎細細一算,許忠傳授的方法不僅挽回了損失,而且比其他處理方法節省成本5000多元。多年來,許忠先后榮獲蕪湖市傳播食用菌技術標兵、蕪湖市首屆“十大杰出青年”、安徽省優秀農技帶頭人、“東西互助共同邁向富裕”全國先進個人、全國農村星火致富能人等榮譽稱號。2007年5月,他又被評為安徽省勞動模范。
與民同富
事物發展往往相輔相成。攻克技術難關,培訓推廣種植,技術服務上門,一時間蘑菇生產獲得了很大豐收。然而,區域市場趨于飽和了,菇農還能豐產豐收嗎?1993年春季,平菇大量上市,短時間內周邊市場飽和,出現了滯銷狀況。許忠和一些蘑菇大戶打聽到南京白云亭市場蘑菇好賣,就連忙運了一批蘑菇過去。可是,行情變化太快,他們剛到南京,外地蘑菇也泉涌而入,價格直線下滑,最后3元一蘿、5元一筐倒賣。一位菇農賭氣將一筐蘑菇倒在地上。正要走時,市場管理員來了,罰款10元。拿著一紙罰單,許忠的心沉重到了極點。他意識到,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才能保證菇農豐產豐收?他想至少有兩方面文章要做:一是調整蘑菇生產模式和種植結構,引進開發蘑菇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實行錯位競爭、特色取勝和品質優先戰略,推動蘑菇種植由單品種、單季節向多菌類、周年性方向發展。二是組建協會,成立公司,注冊商標,創建品牌,擴大銷售,占領市場,拓寬菇農致富渠道,推動食用菌產業由分散的家庭副業向集約化、規范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許忠認為自己既然走進了蘑菇的天地,就要不斷冒險、不斷探索、不斷開拓,勇做本地區食用菌行業的探險者、拓荒牛和領頭羊。
當年4月,他與12個種菇大戶協商,成立了蕪湖縣食用菌協會。此后,他們每年召開兩次會員會議,集中大家得到的食用菌信息,交流新品種、新材料、新技術,對會員實行統一采購原料、統一供應菌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加工、統一組織銷售,以此帶動廣大菇農發家致富,推動區域性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數年后,許忠又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籌建了蕪湖野樹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注冊了“野樹林”系列食用菌品牌產品。接著,許忠投入200多萬元在方村鎮建立了蕪湖百菇生態科技示范園,積極開發了20多個食用菌珍稀品種,組織認證了雞腿菇、茶樹菇、杏孢菇、金針菇、秀珍菇、香菇、黑木耳、海鮮菇、白靈菇、猴頭菇等10個國家綠色食品,每年向菇農提供30萬瓶適銷對路的菌種,同時扶持了135戶貧困戶走上了富裕之路,直接帶動服務農戶4890戶,間接帶動服務農戶9712戶,戶均收入15700元。幾年來,百菇示范園先后被評為全國首批農村信息化基地、全國科普惠農興村示范基地、安徽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2006年,依托蕪湖縣食用菌研究所、蕪湖縣食用菌協會、蕪湖野樹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蕪湖百菇生態科技示范園,許忠進一步組建了蕪湖縣野樹林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與高等院校緊密合作,廣泛吸納周邊規模種植大戶、能人,組建了一支理論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的生產、技術、營銷隊伍。他們上聯中國食用菌協會,下聯113名合作社成員,為分布在3省21市5189戶菇農提供食用菌新品種的引進與示范、新材料的研究與試驗、新技術的培訓與推廣、新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生產標準的統一制定與執行、產品的統一收購加工包裝銷售等服務。
在銷售上,一件小事讓許忠觸動很大。一次,他賣蟹味菇。一個買菜的婦女說,這是蘑菇嗎?奇形怪狀的,能不能吃呀?許忠知道,這不是消費者的錯。許多人不了解新品種蘑菇,不知道食用菌的優點和好處,是因為自己宣傳少了。他開始在蕪湖、合肥、南京、上海等城市30多個市場設點宣傳、銷售,聘請專業營銷人員跑推銷,產品成功進入了合肥家樂福、南京蘇果、蕪湖沃爾瑪等大型超市。每年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各種會展,自費印制食用菌產品知識宣傳單。同時,他通過安徽農網、中國食用菌網定期發布產品銷售信息,建立蕪湖野樹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網站,先后與河北省保定市瑞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仙客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年供應1000噸食用菌的常年銷售合同。2006年4月,江蘇省高淳縣劉行食用菌公司打電話給許忠,說瀏覽了他公司的網站要來實地考察。他們到蕪湖縣后,看到鮮嫩潔白的金針菇,一下子訂了20噸銷售合同,合同價每公斤高出市場價1元,使30多戶菇農滯銷的金針菇銷售一空。同年11月,舟山群島開飯店的王宏偉瀏覽野樹林網站,發來郵件說舟山群島地處海洋性氣候,沒有人會種蘑菇,飯店里蘑菇價格好、很緊俏,自己想試種蘑菇,不知道行不行。許忠分析了當地氣候條件,回信要他到自己的基地來學習。王宏偉果然來學了5天,回去種植一舉成功,結束了當地人不會種蘑菇的歷史。
10月29日上午9時,應安徽省科協邀請,許忠隨考察團從上海浦東起飛,遠赴日本參觀學習日本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成功經驗。11時半,飛機降落在日本新東京國際機場。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外交書記官王挺到機場迎接,并陪同參觀考察了千葉縣農協組織、佐瀨仙德農場、愛知多縣生物發酵工廠、大阪府農產物直銷店以及東京都農業展覽會。在日考察期間,許忠發現日本市場菌類產品非常豐富,有各色各樣的鮮品、干品、罐頭、飲料、醬制品以及經過深加工的食用菌保健營養品。市民在買菜時都買了數量不等的菌類產品。他很感興趣,在國內人們不是天天會買的,有時一戶人家三五天吃不上一頓蘑菇。他比劃著問買菜的日本老太、直銷店的員工和陪同參觀的日本友人,都說食用菌好,吃了很健康。中日友好協會會長早川恒雄告訴他,日本人非常喜愛食用菌,中午、晚上的膳食都會安排一種菌類食物,有煲湯的、有涼拌的、有涮火鍋的、有燒炒的,花色品種、樣樣俱全。許忠知道,這就是日本食用菌產業發達的根本所在。著名健康專家洪昭光認為健康的第一大基石就是合理膳食。他說,菇類防癌效果好,可降膽固醇、血液黏度,可減小動脈硬化,也可提高免疫力,并具有抗氧化作用、使細胞凋亡變慢,健康膳食應該是一葷一素一菇。食用菌產業在國內是一個惠民產業、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國家支持、農民得惠、消費者歡迎!許忠知道,這次日本之行收獲頗多,回國后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諸如,食用菌知識的普及、新品種的開發研究、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新產品的精深加工以及健康膳食理念的倡導、消費市場的開拓創新,等等。坐上回國的飛機,看著弦外朵朵白云映襯著藍天,許忠的心也隨著飛機一起上升、一起翱翔!
編輯:碣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