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6-2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記者 林彬)云耳,即木耳,因其形似云朵,又像人的耳朵,故名。
云耳是廣西著名的特產山珍,歷史悠久,早在漢代,人們就發現深山野嶺中有取之不盡的天然云耳。
《本草綱目》引宋代蘇頌《圖經本草》說:“杉菌出宜州,生積年杉木上,狀若菌,采無時。”到了清代,廣西各州縣均能培育云耳。其中百色云耳品質奇佳,名氣較大。據有關史料記載,百色峒民早在漢代就常常到深山野嶺中采集木蕈(菌類總稱,包括云耳)作菜食;從宋代起,百色人開始人工栽培云耳。
目前,百色云耳主要有黑云耳、銀耳、黃背木耳、白背木耳、金木耳、砂木耳等,黑云耳最佳,其耳身半透明,表面黑褐色,背呈灰白色,朵大肉厚,無毛鮮亮,質嫩脆滑,耐泡耐炒,干爽利口。
在百色,最有代表性的云耳產自百色市東郊的百蘭鄉,距百色市區43公里。這里地處山區,北高南低,層巒疊嶂,所產“魯賢云耳”享譽中外(舊時百蘭稱魯賢鄉)。“魯賢云耳”肉質肥厚,顏色黝黑而有光澤,質嫩脆滑,是云耳中的上品。
據《百色市志》記載,1945年,百色云耳大量出口。1979年,在陜西省召開的“全國人工培植木耳技術交流會”上,百色代表帶去的黑云耳清脆可口,廣受贊譽。1980年,在全國評比中,“魯賢云耳”名列前茅。
在古代,“木耳……令置朽木于濕地,雨后在左右旁出,曝干食之,味美而脆”。古人認為,“桑、槐、楮、榆、柳,謂之五木耳,而桑槐二樹佳”。
實際上,在過去,百色的云耳是長在櫟木上的,品質也佳。這是百色人經過長期實踐,因地制宜,形成的栽培云耳的經驗。過去,每到11月以后,群眾便上山開辟云耳場,砍伐3~5年的成年櫟樹,讓其長久曝曬,風吹雨打,樹皮和木質層枯朽了,形成一層腐植質,這正是云耳所需的養分。自然飛落或人工點接耳菌的云耳孢子,在春雨的滋潤下,萌發為菌絲,吸收陽光和水分后,便在樹上長出云耳來。若是雨水氣溫適宜,半個月就可收獲一次。春夏兩季是云耳生長和收獲的旺季。
百蘭鄉村民往年的做法是:冬季把櫟木砍倒,放在原地,讓其自然干枯。時過一年后,逢春季雨水,枯木吸收水分,自然生長少量小朵、肉厚的云耳。每年4~6月雨量充足,是云耳的繁盛期,朵大質優。7月份以后,天氣炎熱,云耳產量減少,品質較差,肉薄耳小,直至終止生長。也就是說,這種自然生長的云耳一般是砍木后的第二年才開始有收,第三年大量繁生,第四年逐漸衰減,直到枯木腐爛,再生樹長高遮陰而停止生長。云耳出生后,可以讓其在枯木上曬至半干后采摘,隨后陰曬至干。民間也有用火烘烤的,其色黝黑無光澤,且帶煙味,質差價低,不符合出口標準。
以上可看出,培育云耳需要大量的櫟木,如此做法對自然環境破壞較嚴重,不是長久之計。1975年,百色市永樂公社三合、南樂兩個生產隊率先進行大規模人工培育試驗,將櫟木鋸成一米左右的木段,人工打眼,放置菌種,澆水培育。1977年,這一做法在廣西大力推廣,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現在,經過技術革新,栽培云耳不再使用櫟木,而廣泛利用木屑、玉米芯、稻草、甘蔗渣等代用料進行栽培,云耳種植從接種成功到打孔后菌絲長滿,只需一周,菌絲長滿后搬至農田只需20來天即可采收,見效迅速。百色云耳在原有基礎上推廣桑枝原料,所產出優質的桑枝云耳產品,已經通過“有機食品”認證,帶動了廣西桑枝系列食用菌的發展。
據當地菌農稱,用代用料培育的干云耳,每公斤可賣五六十元,每畝可放原料袋2萬袋,每袋每次可采鮮耳1.5公斤左右,烘干后有0.1公斤,每袋可采4次,除去各種成本,每袋凈賺2元以上,因此,每畝的收益可達4萬元以上。
云耳是一種高級食用菌,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還含有鈣、磷、鐵以及維生素B、C和胡蘿卜素等。百色云耳因營養更豐富而被譽為“素菜之葷”。不但如此,云耳還有藥用價值。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云耳“性甘平,主治益氣不饑”。現代科學也證實,云耳對減少肌體的血液凝塊有良好作用。此外,它還具有清肺、潤津的功效。
2008年,廣西食用菌產量超過了60萬噸,成為全國食用菌的主產區,云耳屬于廣西4大食用菌(蘑菇、香菇、木耳、平菇)之一,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
云耳可以制作出很多菜品、甜品,如木耳炒蛋松、冰糖木耳、木耳燜肉等。“云耳爆雞脯”是百色市的歷史名菜。相傳,此菜最早見于南宋淳熙年間,原為當地的提陀廚師創制。但在當時,此菜僅供官員享受。到了清代乾隆時期,云耳爆雞脯已出現在當地百姓操辦的紅白喜事的筵席上,以后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從民國初年至今,百色的餐館飯店常有此菜推出,在當地有口皆碑。
此菜的做法是:把雞片放入淀粉與蛋清攪成的糊中,抓勻。凈鍋上火,加油燒熱出鍋。換成涼油,隨即下雞片,這叫熱鍋冷油下料法。肉下鍋后,要看準油溫變化,在油漸未熱時輕輕攪開,一開始不用猛力,先輕后重,同時轉動炒鍋,使油溫迅速升高,在10秒鐘內把雞片攪得既不脫芡也互不粘連最好。攪好后,將雞片出鍋待用。重新將油鍋燒熱,下云耳爆炒,爆至云耳乒乓亂跳時適度,接著放姜、蔥、醬油、食鹽、骨頭湯等抖勻,汁沸后倒入雞片,隨之澆點明油,翻勺出鍋即成。此菜盤內不見湯汁,盤底不見余油,云耳黑中富有透明感,雞片白中透黃,完整不爛,入口嫩滑爽脆,甘香鮮美。
制作前所選云耳頗有講究。帶有大疙瘩的云耳多為次貨,零零碎碎的要看品種。有的雖然碎,但看上去很有質感,它的邊緣是自然干的,沒有碎裂的痕跡,顏色很黑,有一層白色霜狀物質,此品尚可。淺灰色的云耳基本上是因為薄,另外是因為放了化學物質浸泡,泡出來很薄,缺少云耳的香味。棕色的云耳最差,泡好后非常厚,嚼不爛,但一般來講,超市里鮮見這種,常常“流放”到農貿市場去了。
還有一種大片的云耳,有大疙瘩,表面有一層白霜狀物質,用手拿起來輕輕扔一下,撞擊聲清脆又不碎就是好的。也可以看超市的袋子,里面如果有很多碎渣就不好。還有,上好云耳不會有太大塊的,最好是直徑在4~6厘米左右的干品,泡好后最大不會超過一個拳頭。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