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太陽的人
發布時間:2009-08-2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記陜西省涇陽縣涇達食用菌總廠總經理張立東
涇陽曾以三輔名區、京畿要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為華夏矚目.
涇陽曾以“關內膏腴之最”而惠及京師。
然而,時至80年代初,涇陽的農民仍然像他們的祖輩一樣窩居于土木結構的瓦房和土窯洞里。他們日出而作,日落歸息,長年累月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知道種糧務棉花,多數農民苦累一整天,只能獲得一、兩角錢。
涇陽的各級領導、仁人志士,誰能不焦急呢?
在千百尋求涇陽農村革新改面,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農民中,走著一位年輕的共產黨員,他就是陜西省涇陽縣城關食用菌總廠總經理張立東。
歷史除了循序漸進,常常會超常規地作驚人一跳。
人們想不到,公元1995年10月14日“中國西北地區食用菌生產研討會”會在西鄉縣隆重舉行,來自全國29個省市的216位真菌專家,教授以及國家科委農村主任宋澤厚,中國食用菌協會執行會長蔣潤浩等領導會對張立東和他所開創的食用菌事業做出高度評價和贊許,張立東做夢也想不到,他竟會應邀受到國家農業部副部長杜子端、國家內貿部部長潘遙、國際熱帶菇類學會主席張樹庭的親切接見和贊揚。人們做夢也想不到,1997年10月10日,“首屆全國食用菌產品訂貨會”會在涇陽隆重舉行,而大會的主辦單位竟是陜西省涇陽縣涇達食用菌總廠。
陜西省涇陽縣涇達食用菌總廠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真菌界關注的熱點。
陜西省涇陽縣涇達食用菌總廠的奇跡究竟是怎樣產生的?總廠總經理張立東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個人?他在食用菌生產上有什么高招呢?
張立東是一位典型的關中青年,長方臉、濃眉大眼。中等身材;樸實、老實、厚道、仁慈似乎全寫在他那張白凈的臉上。如不翻閱履歷表,人們絕難想到他是一位退伍軍人、企業家、又會把他看作滿腹經綸的鄉村教師。
1985年冬,張立東畢業于蘭州軍區軍地兩用人才培訓學校。那時他才22歲,風華正茂,朝氣蓬勃。他全家都以裁剪謀生,他亦是裁剪的行家里手,父母指望他來領辦“裁縫技校”而他卻認為,裁縫只能是少數人致富,不可能使多數農民脫貧。所以他不顧全家人的阻撓,竟與五位伙伴醞釀起一個火熱的充滿誘惑力的計劃:他們要栽培蘑菇!既然浙江慶元縣栽培蘑菇富了全縣,咱們為什么不能試試?
在鄉親們疑惑的目光里,張立東與五位伙伴在西關村南10畝梧桐樹行距間栽培一棚蘑菇,以其非凡的膽量和氣魄在涇陽縣涇干鎮西關村寫下了涇陽縣后來成為“平菇之鄉”的歷史開篇。張立東并不蠻干,他不僅在蘭州軍區軍地兩用人才培訓學校學得栽培蘑菇的技術,而且在栽培之前又身背干糧奔赴世界食用菌發源地---浙江慶元縣參觀取經。同時他還請回省微生物老師精心指導,嚴格遵循科學方法進行栽培。“科學”使菇花怒放,長得個大葉肥。他興高采烈地蹬著自行車帶了兩籠蘑菇,飛奔進縣城叫賣。剎時人們象看西洋景似得圍著他觀看,可是敲擊他耳膜的卻全是熱潮冷諷:
“這些是啥玩藝兒,人還敢吃”?
“喲,這不是‘狗尿菇’嗎?人吃了不中毒才怪哩!
張立東面紅耳赤,飛也似地逃回家。他沒吃沒喝,整整一夜沒合眼。他想,要打開銷路首先要讓群眾認識蘑菇,認識它的食用價值!
第二天,張立東又帶了兩籠蘑菇奔進縣城,這次他沒有叫賣,而是東家進,西家出,把蘑菇全送給了他的老同學和親朋好友。親朋好友吃了,個個都贊不絕口,紛紛向左鄰右舍介紹。
幾天后,張立東又帶了兩籠蘑菇在縣城大街上叫賣,人們居然競相購買。三個月光景,五位伙伴都成為讓人眼熱的萬元戶。
由于張立東的帶動,西關栽培蘑菇的農民越來越多。為了給農民進行全方位的服務,一心想干事業想為鄉親們辦事的張立東,除了為鄉親們提供菌種,他走東家串西家,手把手地進行精心指導。一個月后,家家菇花吐放,人們臉綻笑容,每天收入達百元之多,栽培蘑菇的戶數迅速上升。到1989年,全村栽培蘑菇者竟達300多戶,幾年光景,家家戶戶蓋起了平房、樓房。張立東呢?也成立了恒達生物養殖廠。
作為中國共產黨員,張立東不單單是涇陽縣涇干鎮西關村村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他心里裝著的不僅是涇陽縣的農民,而是華夏,是整個華夏仍在貧困線上掙扎的農民!他在自己的辦公室的門上貼出一副對聯,上聯是;干驚天動地事業;下聯是:創華夏真菌事業;橫批是:自強不息。大膽的思維一遇上合適的機會就會迸發出耀眼的火花。隨著西關蘑菇栽培事業的蓬勃發展,外鄉、外縣前來參觀、學習的農民愈日俱增,張立東想,如果開辦一個真菌技術培訓班,那將會為各地培養一大批真菌技術人才,那么,真菌栽培事業就一定會得到蓬勃發展!
思想的種子,一旦萌發就會生長出蓬勃的生命;心靈的呼喚,一遇回應就會激發出燃燒的熱情。張立東的思維向前跳躍著前進。他立即籌集資金,租賃校舍,購置桌登,不久恒達生物養殖廠真菌栽培技術培訓班宣告成立!
真菌栽培技術培訓班剛一誕生,求學者便蜂擁而至,除本縣各鄉鎮的農民而外、連城固縣、西鄉縣、洋縣、蒲城縣、大荔縣、興平、周至縣、禮泉縣、安康地區、渭南地區、延安地區、寶雞市、銅川市以及四川省、福建省、河南省、市(地區)縣的青年農民紛至沓來,張立東除了為學員講授蘑菇栽培的原理、栽培技術、使用價值和市場前景外,還帶領學員進行現場栽培。他那嚴謹的作風,高尚的藝德,精湛的技藝為學員樹立了榜樣。在他的精心指導下,8000多名掌握了蘑菇栽培技術的農民學員分赴祖國各地,紛紛栽培起了蘑菇。僅涇陽縣1998年栽培蘑菇的菇農,就下料500多萬斤,獲純利潤達5000多萬元。那些農民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張立東的精心指導下實現.
照說,張立東該知足了。但他卻想:農民單一的經營,將會產生難以預料的難題,如何將分散在全縣的菇農組織起來?為此,他的足跡踏遍涇陽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在一個個蘑菇棚間,在一個個農家小院,在一個個土窯洞里,他與菇農們促膝交談,征求他們的意見、想法和建議,終于成立起涇陽縣食用菌協會,他被推選為會長。
會長,并非縣委、縣政府的紅頭文件所任命的官銜,自然沒有人給發工資,但張立東卻是一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的事業心、責任感驅使他傾注全部的心血為菇農服務。現在,他所考慮的不再是單純的發展蘑菇栽培戶,他想的是銷路,想的是如何提高蘑菇的產值,穩定蘑菇的市場價格。他認為,真正要使蘑菇生產發生質的飛躍,一定要走產、供、銷的路子。張立東的思緒又一次飄向遠方他開始尋找突破。
尋找是艱難的,又充滿焦灼的渴望,因為夢想總是最縣與艱辛和沉重為伴,張立東放棄了成功之后的安逸享受,又一次“自找苦吃”。他苦苦尋覓著自己給自己設列的這道謎題的答案。或許他生來就具備了一個有些的企業管理人才的秉賦,他是執著的,看準了就義無反顧;他的敏感的,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及深刻的洞察;他是睿智的,像開始栽培蘑菇一樣;當人們還不知道蘑菇會變成醬油等食品的時候,他已研制開發出了蘑菇醬油、蘑菇香醋、蘑菇面醬、香菇面醬。張利東認為,鮮菇一旦供大于求,將會傷害菇農的經濟利益,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唯有進行深加工,才能確保鮮菇價格的穩定性,促使食用菌事業的大發展。
那時全國還沒有一個以蘑菇生產醬油、香醋、面醬的廠家。為了高設備,張立東經過周密的考察和科學論證,終于作出了建立蘑菇醬油、罐頭廠的決定。
要建廠,資金首當其沖,100萬元,可不是個小數目啊!張立東東奔西走,好不容易借回12萬元,其他的資金怎么辦?他帶著可行性直接奔赴省財政廳。財政廳領導看了他的可行性報告,立即拍板:給他50萬元。
張立東興沖沖的返回涇陽,立刻找匠工拉磚瓦,風風火火地蓋廠房、購設備。湖南省客商聞訊,還與他簽訂了60萬元的產品購銷合同,合同簽訂一手交款,一手提貨必須保證供應。可是,基建工程高完,設備購置齊全,他借的那12萬元早以花的一干二凈,要投產還得幾十萬元的流動資金。他急頭拌腦地去找財政廳,想不到財政廳卻提出,讓他在涇陽找家銀行做擔保。
張立東頓時慌了神。他煙熏火燎的返回涇陽,跑遍四家銀行,把香煙遞了一圈又一圈,任他鼓動三寸不爛之舌,把好話說了幾筐筐,可四家銀行誰也不肯為他做擔保。
風風火火進去,失望奧喪地出來,但他并沒有絕望,又抬腿奔進縣政府,當時的縣長仔細瞧著張立東,一個20多歲的毛頭小伙子,萬一將廠子搞垮,誰來負責?所以,任憑張立東磨破嘴皮,也不愿到銀行去為他說情。他滿腔郁悶,欲哭無淚,只要一合上眼皮,一根高懸在屋梁上的吊繩就會出現在他的腦際。
伯樂識良馬,慧眼識英雄。當張立東走入絕境的關鍵時刻,寶雞罐頭廠的廠長聞訊趕來,與張立東達成合資經營的協議,才將張立東從死神的魔爪里奪了回來。
工廠建起來了,一批批蘑菇醬油、蘑菇香醋、平菇面醬、香菇面醬、蘑菇罐頭出廠了,并且暢銷西北各省區,張立東應該止步了?但為了實現“創華夏真菌偉業”的宏圖大志,張立東這位硬漢子反而加快了腳步,踏遍漢中、安康各縣區,精心指導那些曾在他所創辦的真菌栽培技術培訓班學習過的農民栽培蘑菇。他認為,這些學員就像種子,每成功一戶,就能帶動一個村,一個鄉乃至一個縣,所以必須手把手的對他們進行指導,絕不能讓一戶菇農失敗!
1989年10月,當張立東的雙腳邁入渭南市,踏上大荔縣這片熱土時,他才收住了雙腳,因為他與大荔縣達成協議,創辦起來陜西省第一家食用菌事業單位----- 大荔縣食用菌開發中心。開發中心設有辦公室、培訓部、大型種菌基地。他們培訓學員,繁育菌種,研制開發新菌種,擴大蘑菇栽培戶。他所研制的姬菇,不僅填補了西北地區的空白還漂洋過海,銷往日本。《農家信使報》、《陜西科技報》等多家媒體爭相報道。一時間,張立東名不見經傳的共產黨員、食用菌企業家的名聲傳遍全省乃至全國各地,雪片使的信件從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飛到大荔,飛在了張立東的辦公桌上。省、市領導,食用菌專家、教授,各縣(區)的考查團和祖國各地的真菌愛好者紛至沓來。
1990年3月,涇陽縣政府組織的考查團來到大荔縣后,才知道這位名揚全國的張立東不僅是涇陽人,而且是涇陽“平菇”的創始人。
考查團回至涇陽,接連給張立東發來三封電報,請他速回涇陽有要事相商。
副縣長王亞軍親切地接待了張立東,并首先聲明:并不是讓他放棄大荔縣的事業,而是殷切地希望他在兼顧大荔的同時,也在家鄉開辦一個食用菌開發中心,讓家鄉的農民盡快脫貧致富。張立東慨然應允。
回到涇陽,張立東雄心勃發,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投資100萬元,終于創辦起陜西省涇陽縣涇達食用菌總廠。該廠占地1萬平方米,擁有職工108人,其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18人,具人初級職稱的38人,總廠下設總務辦公室、經貿部、教學部、公關部、研發所,基層設有菌種廠,栽培廠,深加工廠;其網絡單位有菌種實驗中心、栽培示范中心、材料加工中心、信息咨詢中心、藥品加工中心、材料加工中心,機械加工中心、菌種管理中心。
至此,張立東終于建起了中國西北唯一的一家集科研、生產、加工于一體的最大食用菌事業。他們為菇農提供各級各種食用菌菌種、藥品、器械;他們組織一支支專業技術隊伍,分赴全國各地,現場指導菇農栽培蘑菇;他們為菇農進行產前、產中以及銷售等全方位的服務;他們開發出一批批五珍銀耳、草頭罐頭、口蘑罐頭、姬菇罐頭、麻辣蘑菇松、香菇罐頭、金針菇罐頭等罐頭產品;他們開發出香菇、黑木耳、銀耳、靈芝、猴頭、平菇以及鹽漬平菇、草菇、姬菇等干鮮鹽漬類產品。
張立東和他所領導的食用菌事業蒸蒸日上,他也成為涇陽人猜測、議論的焦點。有人以某些企業家的形象來推測,說他準是個財大氣粗的角色!實際上,張立東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平房,沒有時髦的家具,沒有小車,沒有手機,沒有皮裝革履,甚至連呢子大衣也沒有,即使寒風刺骨的冬天,他所穿的仍是關中人民所穿的那種對襟棉襖,而嘴上叼的既不是“紅塔山”,更不是“好貓”,而是每盒1.5元的“84猴”。
是張立東沒錢嗎?
否!
因為他有他的人生哲理,有他的抱負與追求,他不能不節衣縮食,節儉每一分錢。總廠建起不久,為了實現高科技興廠的宏愿,張立東又決定投資100多萬元,采用國外最先進的設備培育種菌。然而國內沒有一個企業可以獨立一面建造此種設備。為此,他馬不停蹄地奔往北方園藝開發集團、國家機械委員會所屬的大型軍工企業及國營河北第一機械廠,經三方協商,聯合攻關,終于建造起國內外最先進的自動調溫、調濕、調光的WSOL型”全天候溫室”.
追求無止境。張立東想要使蘑菇罐頭打入國際市場,就必須用國內為一流的生產設備代替傳統工藝流程。但要更新設備,必須投資2000多萬元。2000萬元!這個驚人的數目去哪兒借?去哪兒貸?幾經周折,張立東大膽決策,與荷蘭跟斯公司聯營,終于建起了大型現代化的蘑菇罐頭廠。
從傳統培育種菌,到全自動調溫、調濕、調光的WSOL型“全天候溫室”培育種菌;從傳統制作罐頭到現在化生產線,這跨越無異于天方夜譚,卻又是真真正正的存在,涇達食用菌總廠由此實現了從傳統制種,傳統制作罐頭到現代化之中,現代化罐頭生產的飛躍,實現了從“丑小鴨”到“白天鵝”的飛躍。正因為如此,他們廠的產品不僅暢銷全國26個城市,而且還打入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朝鮮、澳門、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在中國西北地區首家引進世界一流的技術、設備,張立東以過人的勇氣與膽識令人嘆服,他超前的思維、決斷、又將食用菌總廠引入高層次的栽培、栽培領域,但他并沒有就此罷休。2000年,黨和國家關于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剛一吹響,張立東立刻聞風而動,與縣長秋青山及縣科技局的領導一起進行考查論證,并決定將香菇代料生產列入全縣重大科技產業化龍頭項目,大力進行推廣。他們利用全縣10萬畝蘋果樹枝,36萬畝玉米下腳料,走香菇產業化之路;他們制定了2000年---2005年五年計劃;他們以生產優質花菇為主攻方向;他們以涇達食用菌總廠 為主體,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在縣長秋青山的大力支持下,張立東帶領全廠員工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到2000年底,已在全縣20個鄉鎮建立香菇基地20個,發展農戶5000多戶,年收入億元大關。正因為如此,張立東才被咸陽市委宣傳部、市科委、市科協評為先進工作者,被咸陽市委、市政府評為“十大杰出青年”。
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偉大戰略,2000年,對從事食用菌事業已達15個年頭的張立東來說,是最緊張最繁忙的一年,但為了實現“創華夏真菌的偉業”宏圖大志,張立東擠時間進行著一項震驚華夏的研究課題。傳統的蘑菇生產周期為一個月,1993年,張立東萌發了一個奇思,如果能研制出一種縮短蘑菇生產周期的種菌,取代傳統中菌,那將是我國食用菌史上的一次革命,從而使我國的食用菌事業出現一個新的大飛躍!然而他經過兩年半的刻苦探索,終以失敗而告終,但他并沒有灰心,仍鍥而不舍地探索著。1995年10月,在“中國(福州)食用菌新產品交易會”上,他發現美國展臺上有一種15天即可萌發菇花的“美國菌種”。他想購買技術,但人家只賣菌種,不賣菌種。這位從不服輸的硬漢子想,你們能研究出來,我為什么不能?于是,他買了幾瓶種菌,索要了簡介,立刻返回涇陽,將自己關進實驗室,反復研究,探索,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達180多個日日夜夜的反復實驗,“中國氣生型顆粒菌種”終于誕生了!“中國氣生顆粒型菌種”是繼“法國菌種”、“英國菌種”和傳統制菌方式方法一個世紀的“美國菌種”(1902年一直沿用的瓶裝式菌種)之后新興起的一種新型菌種。采用自動化調溫、調濕、調光“全天候溫室”規模化大床育種,經過真空封口而成。
該菌種為內含雙核菌絲,遇空氣立即萌發,菌領為15天,可保存一年,使用方便快捷,不污染,產量高,萌發率為百分之百,經專家鑒定認為;該菌種為21世紀菌種業的支柱產品,是填補世界菌種業生產空白的專利技術的結晶。實踐證明,經大面積推廣使用,該菌種以其發菌快,出菇率高、產量高而收到廣大菇農的青睞。在2001年楊凌農博會上,張立東帶去了500瓶菌種,3個小時竟被搶購一空。農博會后,全國各地地購買菌種的匯款單、感謝信如雪片似得飛進涇達食用菌總廠。
研制新一代菌種,僅是張立東“創華夏真菌偉業”的一個舉措,他的另一半舉措則是培育市場體系。張立東從各種資料中獲取各國食用菌行情,其中日本,因其栽培食用菌的原料依靠進口,生產代價高,所以每公斤蘑菇售價為110元人民幣,因而他認為培養市場體系,促使蘑菇出口,占領國際市場是振興國際機場不足25公里,且公路,鐵路四通八達,如果在涇陽修建一個蘑菇市場,那將不僅給涇陽,乃至給整個西北地區的食用菌生產插上騰飛的翅膀!為了實現這一紅愿,1998年,張立東奔赴省財政廳,聽領導仔細看過他的可行性報告,驚奇地問,報告時誰起草的,他說是自己起草的。廳領導驚喜地說:“好!好!好!沒想到你一個農村小伙子竟會有此遠見卓識!你先回去,等我們研究之后再給你答復。”
幾天后張立東一進省財政廳,廳領導就說,給他300萬元,只是暫時沒有這個款項,得等一段時間。
可是,為了這300萬元,無論是風刀霜劍的冬天,還是烈日炎炎的盛夏,張立東年復一年地整跑了三個年頭,始終沒拿到一分錢。
一天,他又要去省財政廳,家里人卻說:“你一年四季不沾家,這個家連個旅館都不如!你在省上跑了幾年,沒要下一分錢,路費花了不少,難道你還不死心?”
張立東無言以對,他捫心自問,的確為了涇達食用菌廠,為了菇農的栽培,他東奔西波,忙得昏天黑地,陰晴不辨,但他從來沒有忘記去找財政廳。可是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忙呀!他們并不影響他們十分有規律的和家人團聚,而這十幾年來,家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個旅店。即使偶爾在家呆那么一會兒,他的腦海里仍然會浮現食用菌批發市場的宏偉藍圖。也許,生活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有很多的快樂,很多的興趣,每個人都一無例外地要在這些換了和興趣中進行篩選,而他,不知不覺中就選擇了振興華夏真菌偉業的這副重任。也許,最初是由于一種強烈的事業心,抑或是強烈的責任感,他被卷進了漩渦,而現在,他已經習慣了漩渦生活,掙脫不出,也不想掙脫這個限定的范圍了!他已經完全被食用菌事業所異化,心甘情愿地變成食用菌事業的附庸!現在,想讓他去過那種安逸的生活,絕無可能,他并不是那些書上所描寫的先進人物,也自認為不具有那種圣潔到令人驚嘆的崇高美德。他像一個在海浪上顛簸了終身的水手,已經習慣了海浪的呼嘯,海風的吹掠,他不能忍受無所事事的平靜。當他偶然在海灘上坐下休息時,他的眼睛也會不由自主地向向海洋深處望去,如果偶爾飛來幾只海燕,閃現幾桿船桅,他渾身立即會產生一種狂熱的震顛,那幾乎成了一個弄潮兒的本能,成了支撐他靈魂和軀體的動力!那種感覺,是一個對生活和事業沒有熱情的人,永遠體味不到的!
他想起當初向省財政廳報可行性報告的情景,那時候為什么有那樣大的信心?因為修建蘑菇市場會吸引更多的國外客商,為食用菌事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對他的設想,當初省財政廳領導作出了何等高的評價啊?三年來他沒撥款,一定是還沒有這筆專款,而自己又不去找,那么,幾年努力不久白費了?任何事情都不會那么一帆風順,但凡成功者,往往成功者都在于堅持最后再努力一下之中。
既然如此,還猶豫什么呢!
2000年9月28日,300萬元終于撥下來,基建工程終于啟動,短短五個月,那傲然崛起的兩座交易大樓,那110間門面為涇陽縣增添了一大景觀,也為涇陽乃至西部的食用菌事業插上騰飛的翅膀。為了食用菌事業,為了這個占地116000平方米的食用菌批發市場,張立東身上掉了十幾斤肉,連眼窩也凹陷了下來。
瞧著年僅36歲的張立東那疲憊不堪的面容,記者想到了一個歷史傳說:很古很古的時候,有位劍眉郎目,長鬢飄逸的老者,手攜拐杖,跋山涉水,苦苦追趕著風馳電摯的太陽。終于在天涯海角,他闖進了太陽,烈焰烘烤中,他永遠地躺下了他那疲憊不堪的身軀,而他的手杖卻變成了一片花枝的桃林,流域后人納蔭乘涼。
他,就是《山海經》中的夸父。
人類史上第一個藐視自然,追趕太陽的人。
而今,時代造就了新的夸父——張立東。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