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8-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通江銀耳因自然生態獨特,林木資源豐富,食藥兩用功效,早在明代就一枝獨秀于中華大地,1995年被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緊緊跟進省委、省政府對優勢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工作部署,堅持“舉銀耳名牌、抓產業集群、建食用菌強縣、富通江百姓”的思路,力爭2015年全縣食用菌產量達到20萬噸,產值達到9億元以上,其中段木銀耳產量、質量創全國第一。2009年,全縣已接種段木銀耳51萬瓶,段木木耳69萬瓶,段木香菇40萬瓶,袋料香菇2530萬袋,鮮食型食用菌680萬袋,預計全年食用菌生產規模達1.22億袋,產量可達6萬噸、產值可達2.5億元以上,食用菌產業占種植業產值的20%以上。10家食用菌加工企業產值1.2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60%。該縣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突出抓了“四個推進”促“四個提升”。
一、推進基地建設,提升規模水平。采取政府引導建、企業主體建、農戶參與建等方式,實行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發展,著力建設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產業園區和生產基地。一是立足資源抓規劃。按照山上銀木耳、山下鮮食菌的總體布局,在中高山區利用退耕還林政策抓好耳林發展、保護和新植;在低山區大面積種植菌草(簧竹草)、充分利用秸稈發展袋料栽培,堅持“一村一品”、整村推進,形成了“兩園三帶二十五鄉七十五專業村”食用菌產業基地格局。二是創新科技攻單產。制訂了銀耳無公害產品標準化栽培技術標準,攻克了立體栽培、菌株選育、轉核育種、菌絲純化、高溫越夏、立體栽培等系列技術難題。做到四季有菇出,天天有錢賺,解決了一年只能栽種一季的問題。銀耳單產從過去的每瓶0.3斤提高到0.6斤。三是園區帶動上水平。建立了國家級銀耳、香菇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園區、企業、合作社帶動農戶多種多養,以專業化推動規?;?、標準化,生產基地實現了“六統三分”(統一粉料、統一裝袋、統一滅菌,分戶接種、分戶管理、分戶出菇,統一鮮品回收、統一烘干、統一銷售)的一體化經營模式,促進了規?;l展。今年全縣食用菌生產收入超過2萬元以上的種植大戶總數達到2680戶。
二、推進流通加工,提升產業效益。一是聯戶標準加工,分等分級銷售。農戶自愿結合形成生產聯合體,購進烘干機具2000多臺,變傳統的晾曬、熏干加工為脫水加工,對加工的產品分等分級對外出售。二是龍頭企業精深加工,加快產業化步伐。培育了銀耳公司、德富隆等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山霸王、光泰科技、銀耳酒業等4家市級龍頭企業;引進浩翔科技投入3500萬元建設兩條銀耳降脂膠囊生產線,引進富康菌業帶動了雙孢蘑菇大發展。先后開發了通江銀耳飲料、通江銀耳羹、銀耳酒、銀耳化妝品、銀耳降脂膠囊、壓縮銀耳等4大類20多個品種,實現了由食用到藥用的新跨越,由低級產品到終端產品的新跨越。碧山食用菌產業園區依托耿晟公司投資200萬元建立了食用菌脫水烘干廠,年加工食用菌干品800噸,年出口創匯300萬美元。三是建專業合作社,眾人合力闖市場。在縣內建成4個商品交易市場和產品集散地;組建合作社、協會13個,會員1.2萬多戶,經紀人達到2000余人。大巴山食用菌協會有會員1320戶,跨2省3縣8個鄉鎮,基地規模達1000萬袋以上,年銷售產值超過6000萬元,會員人均純收入1.8萬元。四是增設直銷窗口,拓寬銷售渠道。以政府駐外辦事處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主體,農業部門牽線搭橋,今年在省內外20多個大中城市增設了20多個直銷窗口。目前,以通江銀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產品暢銷香港、上海、廣州、北京、武漢、寧波、成都、重慶、西安等30多個大中城市,并長期出口東南亞。
三、推進機制創新,提升保障能力。一是創新工作機制。縣委、縣政府集中精力抓食用菌產業發展,主要領導掛帥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專門班子常年抓、各項政策配套抓,充分發揮在引導、組織、投入上的杠桿作用,不斷完善發展機制,促進食用菌產業突破性發展。邀請省內外專家幫助修訂、完善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制訂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建園區、建基地使用土地上政府補貼租金,在建標準化耳棚、菇棚上政府給予補助,對種植大戶和龍頭企業給予獎勵。確保產業發展的規范性、持久性、可靠性。二是創新投入機制。今年縣財政建立產業發展資金500萬元,每年按20%的比例遞增納入預算,用于貸款貼息、創業補貼、創業獎勵、創業培訓;按照產業規劃到哪里項目配套到哪里的原則,捆綁整合農業、畜牧、水利、林業、國土、建設、環保等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用于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引導農民回鄉創業和吸引外商投資食用菌產業發展資金達6780萬元。同時,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小額信貸專項支持,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食用菌產業發展。今年前八個月,全縣金融部門已發放食用菌特色產業貸款3000多萬元,有效破解了投入不足的難題。探索依托龍頭企業和食用菌協會,設立風險基金,降低基地農戶和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三是創新服務機制。加強銀耳科研所隊伍建設,新建銀耳科研大樓,組建通江銀耳信息網,建立了產品供求信息交流平臺。對外與四川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聯合開展技術協作和攻關,成為食用菌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展示、推廣基地縣。對內建立和完善了技術服務體系,實行專家培訓技術人員、技術人員培訓科技示范戶、示范戶培訓帶動耳農的梯次培訓方式,專業技術人員包片指導、駐點指導和入戶指導。建立嚴格的菌種生產經營管理制度,加強原輔材料和投入品的市場監管,加大食用菌產品質量的安全監測。積極探索建立食用菌產業保險機制,將食用菌生產納入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引導龍頭企業和專業協會按照風險共擔的原則帶動農戶投保,降低種植風險。
四、推進產業文化,提升品牌名氣。為扭轉貴在深山無人識、皇帝女兒也愁嫁的局面,從品牌營銷入手,著力打造產業文化,提升食用菌產業的社會認知和公信力度。一是以節交友。修建了通江銀耳博覽館,編寫了《通江銀耳志》,舉辦了通江銀耳節,誠邀全國各地領導、專家、客商參觀、指導、訂貨、投資,打開了期貨交易局面,提升產品認同程度。二是傳媒推介。在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多家知名媒體對通江食用菌產業進行專題報道,提升產品社會影響力。三是物流節本。依托山霸王公司在民勝鎮周子坪村建立了以食用菌為主的農產品物流中心,降低產銷成本。四是靠牌揚名。通江銀耳已獲得證明商標和原產地保護,山霸王牌銀耳、木耳、香菇是四川省名牌產品,“雪花”牌銀耳獲得綠色產品認證,通過政府、企業、協會共同努力,使品牌保護強硬化、品牌宣傳統一化、品牌利益共同化。今年已吸引120多家外地客商參與市場營銷,70%的產品實現了訂單銷售。(四川農業信息網)
編輯:XS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