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9-2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在經受著國際金融危機,外貿出口受到沖擊的當前,金堂縣食用菌協會最近的一組數據卻讓人振奮:今年1季度,全縣食用菌產量達到10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0%;銷售8萬噸,出口1萬噸,同比增長6%,全縣食用菌產業不僅沒有因金融危機受到影響,反而呈現出產業升級、品牌優化的加速發展態勢。今年2月,金堂縣再次被評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主產基地縣”。
逆勢上揚、加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金堂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決策以及在復合發展三次產業思路的引領下,對產業始終如一的打造。特別是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該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狠抓標準化、規模化經營,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全縣正在從食用菌生產大縣轉變為食用菌生產強縣,力爭在3年內實現食用菌總產量40萬噸,產值20億元;出口食用菌基地認證達100%;創建1個國家級品牌,3個省級名優品牌;培育有直接出口經營權企業5個,外貿出口達50%以上;帶動菌農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到2012年末,成為“全省食用菌產業牽頭縣”,“全國食用菌袋料栽培第一產區”,“中國食用菌之都”、“中國最大的出口食用菌基地”。
規劃引領 基地生產標準化
每天清晨,淮口萬福村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大路上便喧鬧起來。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商們聚集在這里,收菇的貨車排起了隊——自從有了這個500畝的新基地,這里的生意就越來越好了。據悉,為了促進產業提檔升級,縣上加快了標準化、規模化基地建設,目前萬福村的基地已有種植規模在30萬袋以上的大戶20戶,下一步該鎮的加工企業也將逐漸遷入基地內,使生產與加工連成一片,實現生產統一指導、產品質量統一把關。“生產更規范了,產量和質量更有保證,這些貨都是要出口的!”一位客商說。
以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業,這一直是金堂縣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堅持的“真理”。從今年開始,縣委、縣政府將食用菌產業列入全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確定了“一園一區”(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和集中加工區)的產業發展思路,計劃至2010年,全縣食用菌生產規模突破4億袋,產量達40萬噸,行業產值突破20億元,同時,結合全縣9個食用菌主產鄉鎮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食用菌品種各有特色的實際,通過深入調研,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逐步建立起木耳、姬菇和新特珍稀菌類三大基地,并在清江、淮口、趙鎮、趙家和福興新建“金堂縣優質出口食用菌集中發展區”5個,總面積3000余畝,有力地促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程度的提高。
了解食品出口的人都知道,要想真正推動食用菌走出國門,產品質量安全的技術壁壘是最大的難關。從今年起,縣上制定了姬菇、木耳、平菇等幾個品種的生產技術規程,對生產、加工到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規范,要求各個基地按照“六統一”的模式規范管理,并采取由縣農發局、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以及鎮鄉等多部門聯動、相互協作的方式,合力進行質量監管。目前全縣食用菌基地全部建立了生產檔案,將菇農信息及生產過程詳細地作以記錄,建立生產經營者責任制和質量追溯制,有效保障了食用菌生產、管理程序的規范化和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據悉,為了讓每一個菇農都能牢固樹立起質量意識,縣政府每年還撥出20萬元專項經費加強菌農技術培訓,加快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步伐,并狠抓示范基地建設和社會化服務,促進廣大農村居民都能掌握科學的食用菌栽培管理技術。截至目前,全縣被農業部認定的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達8000余畝,有5個食用菌加工企業獲得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3家企業通過HACCP食品安全體系認證。目前業主規模經營食用菌生產基地達3000畝以上,食用菌主產鄉鎮9個(基中9000萬袋以上規模的鄉鎮1個,5000萬袋—6000萬袋的鄉鎮4個,1000萬袋—2000萬袋的鄉鎮4個);種植100萬袋以上的專業村65個,種植10萬袋以上的專業大戶500余戶;培育食用菌加工企業19家,產值突破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8家,專業加工大戶200余戶,產品成功打入到日本、韓國及歐美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扶優助強 企業經營品牌化
“幸虧我來得及時,不然怎么給下了訂單的商家交代啊!”簽下近萬噸姬菇的銷售合同,專程從日本趕到金堂的濱一株式會社社長浜本鄉一松了一口氣——經過多年的發展,金堂縣已獲得“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稱號,成為國內唯一獲此殊榮的姬菇生產基地,并成功地打入了沃爾瑪、好又多等大型超市和日本、韓國以及歐盟國家。現在,金堂姬菇已代表了了行業中的頂級品牌,每年的銷售幾乎都是被經銷商一搶而空。
如果說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品牌則是產品的靈魂。圍繞食用菌產業的基礎和優勢,近年來金堂縣在品牌打造上下足了功夫。縣委、縣政府成立了食用菌產業領導小組,負責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指導、管理、協調和服務工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見》和《關于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循環經濟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優惠政策,并從縣財政每年籌集一定資金用于食用菌標準化建設、扶持龍頭企業、菌種研發等專項補貼,鼓勵企業樹立品牌、創品牌,走品牌發展之路。近幾年,縣政府投入的專項扶持資金已達到近千萬元,已有5家食用菌加工企業被評為成都市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了姬菇、白平菇、雙孢菇、雞腿菇、榆黃菇等10多個品種以及清水菇、小包裝方便食品、壓縮食用菌塊等多種產品的發展格局。同時,縣上還通過資源整合,在遵循自愿的前提下,組織全縣有一定加工、生產實力的金菇菌業、金成食品、金琳食品、金源菌業、金綠菌業和三強菌業六家公司聯合,新組建了“四川金綠菌業(集團)開發有限公司”,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強產業樹品牌,光靠政府還不夠。縣上引導食用菌大戶和企業成立了金堂縣食用菌產業聯合會,并先后在6個鄉鎮建立了食用菌專業協會,為各重點鄉鎮配備了1—2名專職或兼職技術人員。作為聯系政府、菇農和市場的橋梁與紐帶,各專業合作組織切實履行了“服務、維權、自律、發展”的職能,充分發揮技術推廣、信息引導、資金協調、菌種管理、食用菌交易秩序整頓、技術培訓等作用,有效帶動了全縣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寬了食用菌營銷渠道。據悉,目前金堂縣已成功創建“菇源”、“天綠”等四川省、成都市知名食用菌品牌,并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申報了“金堂姬菇”的地方證明商標。
變廢為寶 產業發展循環化
一大早,金堂縣清江鎮雙江村村民薛興斌便騎著三輪車,把這兩天生產的食用菌廢渣運到1公里處的菌渣堆場。而堆場的另一邊,一袋袋包裝好的菌渣被抬上了有機肥生產企業的運貨車。“以前每天都要頭疼菌渣往哪倒,現在不但不愁了,每噸菌渣還可以賣120多元!”據堆場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金堂縣已全面推行了“秸稈——食用菌——菌渣——飼料——生態有機肥”的循環綜合利用機制,今后全縣每年產生的30萬噸菌渣不僅不會為環境帶來影響,還將為菌農增加收入。
金堂縣是我省最大的食用菌生產縣,但是許多人都不知道,考慮到環境污染對可持續發展的制約,縣上差點“槍斃”這一產業。為了解決食用菌產業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廢棄物處理難等問題,近年來金堂縣始終把資源循環利用放在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注重從品種選擇、技術創新、廢棄物利用等方面攻克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這道難題,不斷淘汰需要木屑、鋸末粉的食用菌品種,研究試驗栽培料新配方和栽培管理新技術,另一方面著力研究菌渣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拉長產業鏈,實現食用菌產業循環經濟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在清江、淮口、趙家等5個主產鄉鎮,金堂縣分別落實了1—2個面積在10畝以上的集中堆放場,并引進了成都大地綠色系統有限公司等菌渣回收利用公司,所有菇農都可將生產后產生的菌渣運送到這里集中堆放,經發酵、壓縮后由公司負責回收,用于生產各種肥料。同時,縣上還在清江、淮口、趙鎮、趙家和福興等鎮組建了“金堂出口食用菌集中發展區”,在集中生產和管理的同時也對園區內菌渣進行集中處理:首先用生物酶將菌渣中的蛋白質轉化成生物飼料;不能轉化為生物飼料的菌糠(渣)則送入生態有機肥廠處理,生產出高效、優質、廉價、無公害的肥料用于農業生產;剩下的糠渣通過堆放處理,將其腐熟后直接施入果園;最后不到30%的廢棄物經沼氣和氣化爐處理,還可產生出清潔的一氧化碳氣體供人們燒火、做飯。據悉,目前全縣每年生產的菌渣在30萬噸左右,其中80%左右已通過精深加工回收利用,其余的也通過粗加工,采用粉碎還田等方式再次利用,有效保障了產業可持續發展。(成都日報)
編輯:XS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