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11-0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日前,記者站在曲沃縣磨盤嶺放眼望去,嶺下3600棟蔬菜大棚一望無際,數百畝溫泉養魚場與百萬只雞規模的養雞場一片生機,溝壑間100余孔蘑菇洞星羅棋布,半山腰10萬株日本甜柿樹碩果累累,好一派北國“小江南”風光。在金秋收獲季節,這里以立體種植著稱的現代農業,向三晉父老捧出一份驕人的成績單:蔬菜大棚畝均純收入20000元,是種糧食的40倍;溫泉養魚畝均純收入25000元,是種糧食的50倍;種植日本甜柿畝均純收入5000元,是種糧食的10倍。這種集“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四位一體的農業綜合開發典型,被省委書記張寶順譽為“磨盤嶺模式”。
斗轉星移9年間,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由“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磨盤嶺已完成精彩“變臉”,發展空間驟然放大。當地18個村2萬農民在萬余畝土地上演繹出現代農業神話。該縣在貫徹“三個發展”中,立足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加快農業轉型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磨盤嶺地處曲沃縣史村鎮,是典型的丘陵地貌。過去,當地農民種糧,每年畝收入不到400元,始終走不出“有糧、缺錢、人閑”的怪圈。尤其是西海村,2000年全村260戶人家在當地信用社僅有存款2萬元。從2001年起,縣農業開發辦引導當地農民走上農業轉型發展之路,按照“宜糧則糧,宜棚則棚,宜洞則洞,宜樹則樹”的原則,確定了項目區菜、柿、菇“三大主導產業”,確立了“兩戶一個棚,人均百株樹,三戶一個洞”的發展目標。為保證目標的順利實現,該縣捆綁使用資金,改善園區生產條件,統一組建經濟合作社,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品牌,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市場銷售。在當地信用社的強力支持下,形成了由“百果園”休閑服務區、“賞花摘果”游覽區、溝坡窯洞雙孢菇栽培區、河槽大棚蔬菜采摘區、嶺溝土雞養殖區和農民文化廣場娛樂區組成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區,構建起以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和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鏈。
農業的成功轉型,打開了當地土地產出率的大門。如今,隨著特色產業規模擴大和龍頭企業拉動市場的作用,農民投入和單棚面積也發生了變化,投資由最初的1萬元增至5萬元,單棚面積由0.6畝擴大為3畝,僅今年一年,擴張的棚內面積就相當于前8年的總和。據統計,農民經營一個生產周期,收入最高可達4.5萬元,周圍大棚每年可為農民增加收入1.5億元。農業增效,放大了農民增收空間。西海村年逾七旬的殘疾人李明老漢感慨地說:“咱以前過年靠借錢,現在每年都往信用社存錢,蔬菜大棚成了我的‘養老院’了。”村民王林河,2006年建起蘑菇洞,每年收入數萬元。如今,一家6口人日子很紅火,還買了小轎車。據統計,截至2008年,西海村人在當地的信用社存款已經達到360萬元。
磨盤嶺農業的成功轉型,滿了農民錢袋子,加速了由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如今,這里建起了全省首家農民培訓基地,每年都舉辦消夏文藝演出和農民旅游節。西海村有60余戶農民安裝了電腦,在網上為莊稼看病和進行蔬菜交易;有20余戶農民買了小轎車;還有的農民走出了家門,在外地做起了蔬菜種植技術員。目前,在“磨盤嶺模式”的輻射帶動下,蔬菜大棚遍及曲沃全縣,節能日光溫室綠色蔬菜基地建設、綠色蔬菜包裝加工、千噸冷藏保鮮庫建設、果蔬醋酸系列飲料加工、蔬菜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等產業化經營項目,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磨盤嶺周邊8個村,均被列為國家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楊木林 李宏偉 郭兆賓 王建先/山西日報)
編輯:XS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