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12-0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蘑菇鮮 富路寬
山丹縣李橋鄉立足農民增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引導群眾種植雙孢菇,拓寬了群眾致富路子。該鄉從2007年試種雙孢菇,至目前,全鄉已在東溝、河灣、巴寨荒灘坡上累計建起雙孢菇大棚185座,每棚每年可產菇1500至2000公斤,實現收入1.2至1.6萬元,小蘑菇已成為引領群眾發家致富的大產業。
“通過算對比賬,我們在比較優勢中找準了突破口。”黨委書記周文云介紹說,“以前種10多畝地,全年收入也就四五千元。而這一棚雙孢菇占地不到1畝,每年純收入要1萬多元呢。”長期以來,受地理位置和干旱缺水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傳統的小農意識禁錮著人們思想,僅靠幾畝薄地維持生計,成了制約李橋經濟發展的“瓶頸”。走特色農業、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是必然選擇。2007年,鄉黨委、政府通過考察論證,在東溝村試種雙孢菇大棚15座。萬事開頭難,為保證雙孢菇種植成功,鄉政府成立專門組織,并抽調3名農業科技干部常住在東溝村,深入農家院戶、田間地頭,幫助種植農戶解決實際問題。通過統一規劃、以獎代補的形式予以資金扶持,調動農民種植建設的積極性。2008年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雙孢菇大棚達70座。 2009年,外地客商上門卻按每公斤7元錢收購。今年,種植規模繼續擴大,在東溝村新建大棚60座,在李橋鄉農民創業園區,通過政府帶動的形式,新建大棚40座,和外地客商簽訂了最低價每公斤6元錢的雙孢菇銷售合同,并在東溝村建起一座恒溫庫,實現了種植——保鮮——銷售一條龍。
為解決種植雙孢菇中存在的技術難題,李橋鄉主要領導先后4次到永昌縣紅山窯考察學習大棚雙孢菇種植技術,組織東溝村各社社長到永昌實地參觀,邀請省農科院的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及動員培訓,確定10戶懂科技,接受農業新科技、新成果快的農戶,由縣政府每座大棚扶持資金5000元,建造10座半坑式樣板棚,聘請省農科院專家任愛民教授作技術顧問,選派兩名技術人員駐點進行技術指導,常年駐守蹲點,試驗示范食用菌新品種、栽培新工藝、栽培基料新配方、簡易栽培設施等技術,指導農戶栽培種植食用菌。
針對雙孢蘑菇栽培對溫度的要求和當地氣候條件,鄉上提出“設施簡易化、生產規模化”的思路,充分利用過去閑置的山灘旱地,積極推廣半坑式反季節雙孢蘑菇栽培棚及專用栽培設施,比同等面積的蘑菇棚造價降低了一半,緩解了農民建棚成本壓力。由于雙孢菇產業取得了可觀的效益,全縣設施農業現場推進會在李橋鄉召開,并在全縣各鄉鎮大面積推廣,同時雙孢菇市場銷售暢通了,種植農戶從中得到了實惠,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轉變,積極性空前高漲。
截止目前,山丹已初步形成了李橋鄉東溝、河灣、巴寨村,霍城鎮東關村、新莊村二社、四社,大馬營鄉雙泉村等村為主的雙孢菇生產基地。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