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3-2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記者 任志梅)近日從江山市食用菌辦獲悉,江山市白菇產業化協會被中國科協、財政部聯合授予2010年度“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稱號。榮譽的背后,是江山市白菇產業化協會多年來為引領全市食用菌產業大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
早在1987年就成立的江山市食用菌協會,于2003年更名為江山市白菇產業化協會。這一全市食用菌生產、種植推廣、商品流通等有關單位和個人自愿參加的行業性、非營利性的業務組織,以普及科學技術、互通信息、共謀發展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組織生產、流通和科技推廣,提供優質服務,架起了政府與白菇從業人員之間的橋梁和紐帶。2010年,江山市有10205戶農戶參與食用菌種植,種植量達38120萬袋,總產量達15.01萬噸,產值達12.775億元,菇農戶均收入達38000元,農民人均收入增加1358元,輻射帶動從業人員5萬余人。
多年來,江山市白菇產業化協會依托技術、人才等優勢,通過加大科普宣傳、普及標準化技術、提高產品質量等措施,培育了譽滿國內外食用菌市場的“江圣”牌江山白菇,其種植量和產量屢創歷史新高,產品深受用戶歡迎。每年,協會都要組織以協會技術專家為主的宣講隊伍,深入各鄉鎮、村開展無公害江山白菇標準技術、秀珍菇反季節種植技術等食用菌技術培訓和技術示范。2006年以來,協會每年發放的科普圖書、食用菌技術模式圖、卡片等都在10000份以上,協會制定了《江山白菇浙江省地方系列標準》、《省級江山白菇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等,通過標準的制定與推廣,確保江山市白菇產業健康穩定發展。還通過建立會員科普示范基地,促進基地菇農規范生產。
江山市白菇產業化協會注重品牌建設,促進產業化發展。為規范市場和銷售行為,提高江山白菇的檔次,實施名牌戰略,協會逐步要求使用“江圣牌”江山白菇商標,對各會員使用“江圣牌”江山白菇商標實行許可證制度,嚴格實行“四統一”,即統一宣傳橫幅,統一說明,統一包裝,統一使用印有“中國白菇之鄉”的封裝膠帶,嚴禁使用保鮮劑、防腐劑、增白劑;并且在銷售季節,農貿市場每天有管理人員巡查,從而大大提高了江山白菇在全國的知名度。同時,協會積極引進食用菌新品種金福菇、大球蓋菇,成功利用江山白菇廢料代替稻草、麥稈原料栽培金福菇,探索出“金針菇——金福菇”、“大球蓋菇——水稻”、“竹蓀——油菜——水稻”、“黑木耳——水稻”等資源循環利用的種植模式,既避免了白菇廢料對環境的污染,又節約了原材料成本,實現了菇棚設施的全年利用和畝產千斤糧、畝菇萬元錢。
該協會還通過加強技術交流,提升產業技術水平。“5·12”汶川大地震后,協會通過“空中課堂”、派技術人員指導、在當地建立示范基地等方式對衢州市對口援建的災區馬公鄉進行技術支持,帶動當地發展食用菌。2009年,塘源口鄉白菇專業合作社就利用生活舊板房,在援建區建立30畝食用菌示范基地,種植江山白菇26萬袋,當年就帶動2戶災民種菇,得到了省援建指揮部及省農業廳領導的充分肯定。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