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技術是“以草代木”發展起來的中國特有技術,實現了光、熱、水三大農業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生產,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結合,有利于生態、糧食、能源安全。
——習近平
2024年5月中旬,南太平洋的風,拂過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蔚然成蔭的菌草,如波似浪,仿佛在演奏一曲贊歌。
這首歌,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花了20多年心血譜寫的。這些草,是他培育的菌草,也是他植入到這個島國的盎然綠意。
透明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糅為一體,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水乳交融,這是81歲的林占熺第29次來到這個大洋洲國家的情景。
菌草技術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親自推動,惠及眾多發展中國家的重大發展合作項目,是中國將自身脫貧經驗應用于全球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實踐。目前,菌草技術已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成為中國對外援助的重要品牌。
脫貧致富的草
1983年,40歲的林占熺跟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著名的老蘇區閩西長汀縣,赤地千里的山地生態讓他夜不能寐。
這正是林占熺此行希望解決的難題——“菌林矛盾”!
長汀是福建較早開始用椴木栽培香菇的縣。改革開放之初,香菇種植點燃了這里百姓脫貧致富的夢想,卻由此導致了當地競相砍樹伐木,加劇了水土流失。
草乃百卉,林林總總,不計其數,能否用草來代替木材呢?
林占熺首先要突破的是選擇能替代木材的理想草種。一日,他來到家鄉的冠豸山,登高而望,漫山遍野的芒萁頓時讓他心頭一亮:這一野草質地與闊葉樹較接近,木質素含量較高。經過一番綜合觀察、比較、論證與篩選,最終確定把芒萁作為“以草代木”的首選和突破口。
他帶著助手把野草加工成食用菌培養基后,再植入香菇菌種,一同植下的還有他的希望:從上百個高溫型、中溫型、低溫型的香菇菌株中,篩選出最不排斥、最“情投意合”的一對。
經過3年多的努力,經歷了數十次的失敗,1986年10月的一天上午,林占熺看到了用芒萁和五節芒栽培出來的第一朵香菇。他終于從成千上萬種的野草里,找到了能夠培植香菇的菌草!今后菌草不僅能“變出”香菇,還能“變出”毛木耳、白木耳、靈芝等各種食用菌。
從此,菌草學作為一門全新學科誕生了。菌草是草的一個新類別,是新的生物材料,是新的農業資源,是“菌”與“草”交叉的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的新領域!
1988年3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把“以草代木”發展食用菌列為“福建省科技興農項目”。
這項投入少、接受易、周期短、見效快的惠農新技術,引起國家科委的關注和重視。1991年,國家科委將菌草栽培食用菌綜合技術列入“星火計劃”全國十二個重中之重項目。
林占熺信心滿懷:“我認為,繼種植業、養殖業之外應該開發一個新的產業即菌草業。我國草地資源豐富,菌業潛力很大,我想讓更多的農民從菌草業中走出一條小康路。”
機會很快就來了。
1997年4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在銀川召開。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同志考察后提議,以銀川市永寧縣玉泉營開發區黃羊灘吊莊移民點為主體,建立一個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移民開發區——閩寧村。
就在這次會議上,菌草技術被列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
時任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辦公室副主任的林月嬋,在省扶貧辦工作時就與林占熺熟悉,想著讓他那個在福建燒出一把火的“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技術,去寧夏西海固消除貧困。這個想法得到了習近平同志的大力支持。
1997年4月15日,被“點將”的林占熺率領工作團隊,帶著六個滿裝菌種和菌草草種的箱子,以及一批技術資料、材料設備來到固原地區彭陽縣試種。
晚上10點鐘到彭陽縣城,還沒有吃飯,林占熺就急著向當地的扶貧隊員了解情況,飯后還央求帶他到附近農家看看。
經過一通實地考察,他們從當地氣候、地理條件特點中發現了優勢:生產反季節菇類。選取當地廢棄的窯洞,來個“窯洞種菇”,變廢為寶,既省得讓老百姓花錢搭建菇棚,又借此克服西北冬季溫度低、空氣濕度低的環境條件。
1998年春,林占熺的“六盤山區菌草技術培訓班”在彭陽縣電影院舉辦,有218個學員參加。
他和縣科委從中挑選了27戶作為示范戶,并帶領示范戶因陋就簡,開展用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培訓的示范戶水平參差不齊,但林占熺對誰也不放棄,面對面地講授,手把手地指導,一干就是一個多月。“林老師留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一項脫貧技術,還有一套完整的致富產業鏈,是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利在當下,功在千秋。”參與此次培訓的彭陽縣科委技術員米占國,多年之后說起往事仍情難自禁。
一試的結果,是半年后的捷報:27個示范戶,每戶收入均達2000元以上,最高者純收入上萬元。示范效果彰顯。但林占熺意識到,菌草種菇技術今后若要大面積推廣,還必須解決菌種生產本土化的難題。
林占熺又帶著菌草技術員來到永寧縣閩寧村,在一間不足15平方米的舊車庫里干了起來。
當地玉米秸稈經過發酵等工藝,作為培養基加進菌種栽培蘑菇,已然有了可喜的結果,但林占熺還是想著突破,因為這些秸稈都有農藥殘留,以之做培養基絕非長遠之計,還得菌草上!他就這樣自創了一套“組合拳”:一方面使用農作物秸稈,一方面在閩寧村的戈壁灘上試種菌草,探索走出一條與生態相結合的新路子。
反復試驗,磨杵成針,記錄本上那些沾著隊員們鼻血的字和數據,像紅色的音符在為新生事物歌唱。“嫩芽芽”真的在沙漠里拔地而起了!種蘑菇的原料問題終于迎刃而解!
(圖為2021年3月29日,林占熺(中)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農戶劉昌富的大棚里查看菌草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鵬/攝)
為了讓當地農民對菌草種菇徹底放心,林占熺和團隊與當地政府簽下一份獨特的“菌草技術扶貧全程承包協議”,承諾不但無償提供菌草專利技術用于扶貧,還承擔技術和市場風險:菇農種出的菌菇全由工作隊包銷,時產時收,當場兌付,不打白條,參考定出的保護價,就高不就低。
寧夏的反季節“菌草蘑菇”,填補了江南6月至10月不產雙孢蘑菇的空檔。高峰時,銀川飛往上海的航班貨艙幾乎都被來自閩寧村的蘑菇給“霸艙”了。
菌草在彭陽縣、閩寧村初步扎根,碩果累累。1998年9月,閩寧兩省區黨政領導現場考察后,對菌草扶貧這個好項目寄予厚望,決定在寧夏全境的貧困縣推廣。菌草成為當地百姓脫貧的重要產業之一。
2000年7月5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代表福建省政府授予林占熺一等功證書。習近平同志指出,菌草技術的優勢在全國相當突出,要繼續讓它在扶貧致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他號召“廣大知識分子投身到生產第一線,投身到科教興省、科技興國的洪流中去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我們的科技知識分子只有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代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為世人矚目的、為人民群眾所歡迎的卓越貢獻”。
多年后,電視劇《山海情》中凌一農教授的原型,就是林占熺。
林占熺念念不忘的,是習近平同志對建設福建省菌草科學實驗室滿腔熱情的支持。
2001年,習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菌草技術是福建的優勢科研成果,已產生廣泛影響,這個項目較其他一些項目更貼近現實,有經濟和社會效益。”林占熺滿懷感激地說,“有了這個實驗室,才會有今天的3個國家級菌草技術創新平臺。有了這個實驗室,菌草技術也才可能列為聯合國經社部‘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完全可以說,這項前沿技術是在習近平同志的長期關懷支持下發展起來的。沒有他的關懷支持,菌草技術不可能有新世紀的大發展,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好局面”。
保護生態的草
20世紀70年代初,林占熺第一次來到黃河邊,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成為他心里解不開的結。
自培育菌草起,他沒有放棄每一次以草治沙治水的機會,同時持續專注新草種的發現。當年,在閩西長汀縣,林占熺就曾在這個水土流失重災區進行象草種植試驗。結果表明,所植地當年每公頃減少土壤侵蝕60—70噸。
當菌草技術在全國各地扶貧開發中大放異彩、很多人還在致力于快速推廣菌草技術時,他著眼的卻是:“我國貧困縣大多生態脆弱,只要利用非耕地種植菌草,全國便可形成千億元的產業,在可持續發展中,也有利于扶貧開發和生態建設。”
1998年10月,福建農林大學向省政府提交《關于赴寧夏開展小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情況匯報》,建議利用包括菌草技術在內的多項技術,在寧夏實施小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習近平同志對此作出重要批示,明確指出“菌草是我省之優勢”,要求“揚長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
牢記習近平同志的囑咐,林占熺帶領團隊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寧夏、新疆、內蒙古等地的干旱荒漠地、鹽堿地種植菌草,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2010年在閩寧鎮武河村黃羊灘的荒漠地上種植的巨菌草經專家驗收,畝產鮮草20噸,是當地在耕地上種植的青貯玉米產量的4倍左右,為黃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并且能使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緊密結合的新模式。
2011年在尼羅河上游盧旺達開始的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試驗示范,結果很給力:種植巨菌草的土地,土壤流失量比種植玉米的減少97.05%—98.9%,水流失量減少80%—91.1%。
又經過多年的努力,林占熺終于培育出了一種根系長逾9米、可以多年生的草種,命名“綠洲一號”,它耐寒、耐旱、生長速度快、分蘗率高,能在零下20攝氏度低溫下正常越冬,已成為生態治理中“武藝齊全”的重要角色。
2013年4月19日,中國四大沙塵暴發源地之一的內蒙古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東緣黃河沿岸,迎來了一支風塵仆仆的小分隊,拉開了菌草治沙的序幕。
4月23日,林占熺團隊采用育苗移栽和機械化種植方法,把來自南方的青青菌草,嵌在了烏蘭布和的沙漠上。
2013年9月14日這天,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組織的專家隊伍,抵達阿拉善菌草治沙試驗示范基地,來一番現場考察并論證。
行走在翻波滾浪的草海中,專家們欣喜地看到,一叢菌草就把十來個立方米的流沙給吸附、抓牢、固住了,菌草根系發達而密集,一草深扎就是一道“綠色防線”啊!
經過10多年的探索,現場解說的林占熺,道及菌草經受的7次“死去活來”嚴峻考驗后,語氣堅定:“實踐證明,菌草只要能扎下根,頂著風沙長至30厘米高,便能抗住8級大風,生長100天左右,就能固住流沙。”“這一帶沙地種上巨菌草和新培育的‘綠洲一號’草種后,有機質含量分別增加了197.43%和58.97%。”菌草收割后根系可固沙10年,增高沙地有機質含量并改良土壤,第二年便可套種西瓜、花生、向日葵等經濟作物或沙生植物。
(十多年來,林占熺團隊在內蒙古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握手”的地方開展種植菌草防風治沙和岸線治理示范。圖為2024年8月20日拍攝的菌草生態治理示范基地。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供圖 羅宗志/攝)
2017年6月,十幾名親歷菌草生態治理的兩院院士和知名專家,聯名向國家提交《關于加快推進黃河生態屏障建設和菌草新興產業發展的建議》。
河南省蘭考縣在風沙侵蝕的黃河灣建成了全國單片最大的“綠洲一號”菌草田。3年工夫,在焦裕祿帶領干部群眾向風沙宣戰的蘭考縣,3000畝菌草把沙地變成了良田。
“如今,我們已選育出適合從黃河上游青海貴德到山東入海口均可種植的巨菌草、‘綠洲一號’等菌草品種,并在黃河上、中、下游不同類型生態脆弱地區創建菌草生態治理和菌草新興產業發展的示范基地。我深信,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黃河不僅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而且黃河生態治理還能為世界大江大河的治理貢獻中國方案。”林占熺自豪地說。
2001年,福建省政府把菌草技術列為智力援疆項目,昌吉州全州菌業產值當年就從8910萬元增加到3億元。24年來,福建農林大學累計派出技術人員150人次駐新疆實施菌草項目,在阿克蘇、和田、喀什等地進行了菌草生態治理荒漠化的研究。如今,在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沿菌草防風固沙與鹽堿地治理的研究取得很好的示范效果。
林占熺研究、培育和篩選的高產優質菌草已達40多種,其中不少菌草的產量是一般作物的5至10倍,對太陽能的轉換率是闊葉樹的4至6倍。單說堪稱最新撒手锏的巨菌草吧,在我國南方一年可收割兩季,每畝總產量都在2萬公斤以上,展現出菌草作為生物質能源的巨大潛力。
林占熺的夢想在延伸,讓菌草蓬勃生長的地方,長出一個個綠色“煤礦”、“油田”、“發電廠”。
造福世界的草
2021年11月19日,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在福建工作期間,他接待了來訪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省長拉法納瑪,“我向他介紹了菌草技術,這位省長一聽很感興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個林占熺去了”。
初到巴新,林占熺面對的是一個近乎刀耕火種的原始部落地區,沒有電燈、電視和電話。他和專家組帶來了精心準備的5套技術方案和精挑細選的菌種,因陋就簡,很快取得示范成功,首批2萬多袋食用菌成品率達到99%,實現東高地省菌菇栽培“零”的突破。菌草技術很快在當地推開,還創下一項菌草菇之最——種出單叢重量15公斤的紫孢平菇為巴新國慶獻禮。不少農戶通過菌草種菇,生活很快得到明顯改善,蓋起新房,成了家。
項目實施期間,東高地省遇上百年罕見旱災,大地一片蒼黃,常有餓死人的新聞報道。林占熺帶領專家組投入旱稻試驗,攻堅克難,終獲成功,實現東高地省種植稻谷“零”的突破,并連創兩項當時的世界紀錄:實現農戶生產旱稻產量8.5噸/公頃的紀錄;播種一次、連續收割13次的旱稻宿根法栽培紀錄。旱稻技術也迅速傳播開來,種植農戶近3000戶,為被西方宣布“不適合種植稻谷”的東高地省開辟了一條保障糧食安全的新途徑,被巴新政府和人民譽為“最好的禮物”。
隨后的20多年,林占熺和“小而美”的中國菌草開始了在世界的奔跑,斐濟、盧旺達、萊索托、南非、中非等地都活躍著菌草的“身影”……
對于這株奔跑的“中國菌草”,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推廣,“我當國家副主席以后,到南太,到非洲,到南美洲繼續推廣菌草。現在這個技術已經在10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給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
2009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過境訪問斐濟,當他聽說當地無法生產菌菇時,即向斐濟領導人推薦菌草技術。同年11月兩國簽署中國援助斐濟菌草技術項目換文協定,隨后該項目正式啟動,中國在斐濟建立了援斐菌草中心。
5年后,習近平主席訪問斐濟時再次過問菌草項目合作。此后,經過中斐專家多年的努力和實踐,斐濟菌草技術示范中心已成為太平洋地區規模最大的菌草技術示范基地,成為中國和太平洋島國減貧與發展合作的金字招牌。
“18年前,我擔任中國福建省省長期間,曾推動實施福建省援助巴新東高地省菌草、旱稻種植技術示范項目。我高興地得知,這一項目持續運作至今,發揮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成為中國同巴新關系發展的一段佳話。”2018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巴布亞新幾內亞前夕,在當地媒體發表署名文章。
“中國愿同有關各方一道,繼續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使菌草技術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2021年9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在北京舉行的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論壇發出賀信,他對菌草技術的高度評價和殷殷厚望,讓與會代表無比振奮。
小小一株草,情接萬里長。
2024年5月,林占熺第29次來到巴新東高地省,到處響起歡呼聲:“butupa回來了!”butupa是象征幸福與吉祥的巴新國鳥“天堂鳥”,是國徽象征物,如此稱呼一個中國人,背后的尊敬不言而喻。
巴新牧業部長、秘書長在中國駐巴新大使陪同下,第一時間接見林占熺,拉著他的手說:“永遠不會忘記是中國人教我們種菌菇和旱稻,戰勝了饑餓,我們都盼著你回來啊!”
汽車飛馳,林占熺眼前情不自禁地浮現出20多年來在這里走過的歲月……如今,“小而美、見效快、惠民生”的菌草技術已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給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人民帶去了希望。
巴布亞新幾內亞領導人表示,菌草技術在農耕創新、扶貧和糧食安全等方面為當地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菌草就是我們的脫貧致富草”。
在南非,菌草技術培訓中心將技術指導與生產實踐相融合,為農村地區失業人員提供工作崗位,1萬多個家庭從中受益,被譽為“中南合作成功典范”。
在萊索托,菌草技術項目推廣菌草菇農戶約1000戶,建設菌草技術旗艦點16個,種草養畜促進了當地畜牧業發展,緩解了因過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
年逾八旬的林占熺教授還一如既往地在國內外奔跑,“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辭這樣評價他:“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黃沙破巖,傳遞幸福,不以閩寧為限,傳播文明,不以山海為遠。時不我待,所以只爭朝夕;心系鄉土,所以敢為天下先。你不是田間的野草,你是新時代滋養的大樹。”
奔跑的“中國草”,不僅是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也是世界的“共贏果”。(來源:《求是》2025/02,作者:鐘兆云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