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順昌縣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突圍之路
發布時間:2011-06-2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食用菌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各類珍稀食用菌連續3年面積、產量不斷翻番。但一哄而上,帶來同質化競爭,讓菇價一路下跌。如何從惡性競爭變為良性發展?
“一條腿”跑出“全國冠軍”
“就營養價值而言,畜類‘四條腿’不如禽類‘兩條腿’,禽類‘兩條腿’又不如菌類‘一條腿’。順昌每天有近5萬公斤工廠化生產的海鮮菇銷往全國100多個城市乃至國外,目前產量全國第一,產值近4億元。”順昌縣農業局食用菌辦主任王忠宏近日告訴記者。
5月中旬,福建省食用菌行業協會第一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在順昌召開,來自省內各地200多名食用菌行業的專家和從業人員,就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展開交流探討,大家對順昌縣近年來工廠化栽培珍稀食用菌的飛速發展發出由衷贊嘆。
走入現代化的工廠,一股清涼的菌香撲面而來。5月24日一早,順昌神農珍稀菇業有限公司廠房內一片忙碌。150克、300克、500克……工人們正將剛采摘下的“神農白雪”稱重、包裝,趕在快運冷藏車到來之前出貨。
順昌海鮮菇的發展源于神農菇業。2001年,神農菇業從日本引進海鮮菇,通過工藝改進,自主研發出“神農白雪”新品種,從組織分離到常溫培養,最后成功地進行了工廠化生產。
近年來,在龍頭企業的引領下,順昌工廠化生產海鮮菇年總量從800多萬袋發展到7000多萬袋,產值從3200萬元上升到如今的近4億元。由于品質好,順昌海鮮菇目前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80%,銷往全國80余座大中城市,并出口東南亞、歐盟、美國等地。 作為一個只有18萬畝耕地的農業小縣,順昌正在大力發展食用菌,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根據順昌目前的工廠化生產食用菌水平,一畝食用菌的產值相當于 100畝的露地農業產值。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順昌的工廠化食用菌面積將達到1800畝,實現再造一個“新順昌”的目標。
一哄而上與市場飽和之爭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看到在工廠化栽培珍稀食用菌有利可圖,一時間大伙一哄而上,直接的后果就是價格一落千丈。
數據顯示,順昌海鮮菇生產廠家正呈幾何級增長,從5家發展到34家僅用3年時間,今年底可能突破40家。
“最近日子不好過。今年人工緊俏,為了留住工人,我們工資提了30%,原材料也上漲了50%。”見到記者時,順昌宏瑞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燦泉眉頭緊鎖,“淡季期間只能勉強保本。”
一哄而上讓食用菌生產從良性循環變為惡性競爭。2009年初的一幕讓許多人歷歷在目:“由于企業間相互壓價,致使海鮮菇價格不斷走低,接近成本。”時任神農菇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謝財清組織部分食用菌生產企業,向縣食用菌辦提請出面邀請召開行業業主大會,訂立技術標準,引導企業遵守行業自律和競爭法則,扼制惡性競爭,使整個行業的生產和銷售恢復平穩了一段時間。
“去年、前年效益還不錯,去年年底神農白玉一公斤最高賣到52元。但今年初以來珍稀食用菌的價格一路下跌,每公斤成本12元,現在出廠只賣8元多。”鑫品真菌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長坦說。
“這幾年,大家看工廠化栽培生產食用菌效益好,紛紛轉行投資工廠化栽培。去年許多搞竹木加工的企業家也轉行過來做海鮮菇,且規模都在年產150萬袋以上。”由于新上的企業太多,食用菌行業間挖墻腳搶人才、互相壓價爭市場的現象時有發生。時融兩年,等到40多家珍稀菇企業都投產后,菇價暴跌的那一幕是否會重現?張長坦對此憂心忡忡:“各家技術參差不齊。一個菌筒產量要達到300克才能保本,250克以下就要虧本了,有相當部分企業已處在虧損的邊緣。”
“市場已經飽和了,再這樣盲目發展下去,大家非倒閉不可。”一部分企業主發出這樣的警告。針對這一情況,王忠宏分析道,周邊的建陽市、邵武市、光澤縣和延平區,包括全國各地都在不斷上馬工廠化生產食用菌項目,產量大幅增加,而食用菌的主要市場在酒店,這個市場確實已經接近飽和。
“但市場也是相對的,順昌縣正在與有關科研院所聯合攻關,想方設法降低生產成本,培育新品種,如果能開發出價格適宜、普通百姓也能吃得起的珍稀食用菌,開發大眾市場,那工廠化栽培食用菌的春天才算真正到來。”王忠宏說。
打造品牌與開拓大眾市場
順昌工廠化栽培食用菌是否已到頂峰?是否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刻了?下一步該向哪一個方向發展?這是從業者都關心的問題。面對挑戰,一些食用菌生產企業已經開始探索改良技術,培育新品,打造品牌,開拓新的市場。
“由于外形好、口感脆,我們的產品比同類產品價格每公斤高出1元還是供不應求。”從事了20年建材生意后,2009年,王燦泉轉行殺入食用菌行業,征地61畝成立順昌宏瑞菇業有限公司,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他的企業已具有日產4萬袋海鮮菇的能力,僅次于神農菇,排行老二,成為是順昌食用菌行業的“黑馬”。
“其實食用菌市場還很大。”對于市場飽和的觀點,王燦泉有自己的看法,現在的情況是大家還處于同質化的競爭狀態,大家都生產一樣的東西,自然就會產生互相壓價的結果。 宏瑞菇業一開始就“不走尋常路”。在硬件和技術方面,宏瑞可謂不惜血本,高投入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標準化車間,全部使用冷鏈組合空調。目前,他們正與福建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研究液態菌技術。這項技術接菌速度快,可大量節省運營成本,投產后,每年就能帶來5000萬元的效益。此外,宏瑞菇業還通過安裝可控射燈、調節光線和溫度、控制二氧化碳濃度等一系列技術革新,生產出來的菇不僅產量高、品相好,賣價也高。
采訪期間,一個好消息傳來,順昌有5家食用菌生產企業成功通過了農產品無公害認證。在順昌縣農業局局長王火生看來,質量問題才是決定一個產業生死存亡的關鍵,順昌食用菌產業依然還有許多拓展的空間。今年,順昌將大力引導食用菌企業進行無公害認證,狠抓食品安全和質量,通過打造知名品牌,讓順昌珍稀食用菌走進超市,走上尋常百姓的餐桌。
為促進食用菌生產的良性發展,順昌縣工廠化食用菌產業積極延伸產業鏈,縣農業局向省里爭取項目資金,扶持了2家菌草企業,并成立星升菌草農民專業合作社,使輔料生產全面實現本地化;為適應海鮮菇保鮮周期短、快銷的產品特點,順昌還大力發展鮮菇物流業,引導快運、制冷、包裝等企業加人同業公會,使海鮮菇在專業的保鮮物流體系中及時發往各地。
在新產品開發方面,發揮技術能人的作用。被譽為“順昌菌種第一人”的林桂榮,投資辦起了新菌都菇業發展有限公司,與福建省農科院植保所、食用菌所合作,成立“閩北食用菌繁育基地”,積極引進和開發姬松茸、金針菇、秀珍菇、雞腿菇、白靈菇、灰樹花等價格適中又適合工廠化栽培的新菌種,他們生產的食用菌不但可以滿足順昌需求,還遠銷省內外。他和科特派高允旺還共同引進竹蓀項目,目前全縣每年栽培竹蓀678公頃以上,成為竹蓀生產“萬畝基地縣”,竹蓀年產值1億多元。
“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是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是一個有廣泛市場前景的短、平、快致富項目,通過更新設備、提升技術、降低成本,就一定能盡早把這一營養豐富的珍稀食品送上百姓的餐桌,為全人類造福!”王火生對此信心滿滿。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