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国产精品天干天干,亚洲av永久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專題推薦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圓滿落幕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圓...

    2025食用菌市場征訂季火熱開啟

    2025食用菌市場征訂季火熱開啟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里龍江省食用菌協會第三屆二次理事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里...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食藥用菌與林下經濟發展研討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食...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成立暨2024食用菌產業數智化創新發展大會勝利閉幕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成...

    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

    發布時間:2012-09-1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國辦發〔2012〕4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2012年9月1日

    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

      《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主要闡明“十二五”時期我國國內貿易發展戰略,提出發展政策導向,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促進國內貿易又好又快發展。

      一、現狀與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國內貿易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十一五”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國內貿易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改革開放,轉變發展方式,健全流通網絡,提升服務水平,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規劃目標,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體規模快速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生產資料銷售總額分別從2005年的6.8萬億元、14.3萬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5.7萬億元、36.1萬億元。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增加值從2005年的1.8萬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4.4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14.9%。

      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區域結構有所改善,2010年中西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近1個百分點。農村市場體系薄弱的局面明顯改觀,2010年底,農村連鎖超市已覆蓋全國80%的鄉鎮和65%的行政村。流通組織化程度提高,全國批發和零售業法人企業數占批發和零售業全部經營單位比重由2005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8.8%。零售業態發展較快,超市、便利店、專賣店、專業店、網上商店等加速普及。

      現代流通加快發展。連鎖經營向多行業擴展,物流裝備技術和現代化配送水平穩步提高,電子商務發展迅猛。2010年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額達到2.7萬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6.8%;一批現代化物流配送中心投入使用,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統一配送率達到63.6%;2010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5萬億元,其中網絡零售額超過5200億元。

      綜合貢獻更加突出。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005年的9.8%上升至2010年的10.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居第三產業首位。2010年國內貿易稅收近1.6萬億元,占全國稅收總額的21.8%。“十一五”期間,國內貿易稅收年均增長24.0%,高于同期全國稅收年均增速。2010年國內貿易就業人數達到1.027億人。國內貿易在應對突發事件和舉辦重大活動中,發揮了保障供應、穩定市場的重要作用。

      國內貿易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市場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尚需完善;城鄉市場發展不均衡,部分生活服務行業發展滯后;企業競爭能力不強,流通效率亟待提高;市場調控和應急保供能力較弱,市場秩序仍需規范。

      (二)“十二五”時期國內貿易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國內貿易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國家著力擴大內需、完善促進消費政策措施,為國內貿易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鎮化積極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為國內貿易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預期,為國內貿易發展提供了市場潛力;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加快經營管理模式創新,推動流通向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為國內貿易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二五”時期,國內貿易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對國內貿易優化結構與布局提出了新要求;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國內貿易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性進一步增強;國際國內市場聯系更加緊密,國內貿易領域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任務更加艱巨;部分大宗商品較多依賴進口,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較大,市場調控難度增大。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眾生活、保障商品質量、引導生產發展和促進居民消費,加快推進國內貿易發展方式轉變,建立健全現代國內貿易體系,更好地發揮國內貿易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的作用。

      (二)基本原則。

      堅持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遵循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則,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繼續深化流通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努力營造公平、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流通企業發展。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突出擴大消費的戰略地位。著力創新和完善消費促進政策,推動消費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大力促進便民消費、實惠消費、熱點消費、循環消費、安全消費和信用消費。發揮城市的消費中心功能,大力開拓農村市場,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充分發揮國內貿易保障消費、引導消費、創造消費的功能。

      增強引導生產的重要功能。推動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加強合作,促進產銷銜接,引導制造業轉型升級,引導發展訂單農業。大力發展生產服務行業,完善生產服務網絡,加快服務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以現代流通帶動現代生產,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明確改善民生的根本宗旨。完善商品流通和生活服務網絡,加強市場調控,保障市場平穩運行,滿足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充分發揮內貿吸納就業的優勢,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減輕社會就業壓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弘揚誠信經商、文明興商的商業文化,保障居民放心消費,提高消費者滿意度,促進社會和諧。

      注入改革創新的強勁動力。深化內貿領域各項改革,繼續推進國內貿易對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信息化帶動流通現代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積極發展綠色流通,加快推進節能減排;統籌區域、城鄉和國內外貿易協調發展,優化布局與結構;推進產業融合互動發展,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

      (三)發展目標。

      總體規模指標實現翻番。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左右;生產資料銷售總額76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6%左右;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增加值超過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11%左右。2015年國內貿易就業人數1.3億人左右,其中城鎮就業1億人左右,年均增加500萬人以上。

      城鄉區域發展趨于協調。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滯后的局面得到改善,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連鎖超市行政村覆蓋率顯著提升。城市商業網點布局更加合理,綜合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增強。

      流通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0%左右,統一配送率在70%左右;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30%以上,網絡零售額快速增長;流通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流通企業。

      市場應急調控能力增強。城鄉市場統計監測體系功能完善、反應靈敏,市場調控的前瞻性、預見性增強。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政府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的生活必需品儲備制度基本建立,有效防范和應對市場異常波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國內市場環境明顯改善。內貿領域法律法規、標準和信用體系進一步健全,市場秩序更加規范,市場主體誠信意識明顯提升,流通領域商品質量安全行業管理水平提高,商品和要素順暢流通。

     

    三、主要任務

      (一)統籌國內貿易協調發展。

      1.推動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發展格局。發揮東部地區先行帶動作用,重點拓展新的服務領域,推動內外貿互動發展,加快形成大城市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先行區。發揮中部地區區位優勢,提升流通樞紐地位和商品集散功能,加快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突出西部地區資源和特色優勢,加大農產品和資源能源類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力度。大力支持沿邊省(區)和民族地區發展,建設一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邊貿市場、商品交易市場和區域性商貿中心,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特需商品和民族貿易。建立國內貿易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引導資源跨區域整合。

      2.發揮主要商業功能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結合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構建城市化戰略格局的總體部署,加快形成11個主要商業功能區,發揮其商品集散、價格形成、消費集聚、產業服務和輻射帶動功能,形成一批國內貿易的重要增長極(見主要商業功能區分布圖)。推動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商業功能區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強化貿易中心地位和消費集聚功能。推動中原、長江中游、成渝、關中—天水商業功能區建設,強化商品特別是農產品現代物流基地和流通樞紐地位,提升商品集散和消費集聚功能。推動滇黔桂、甘寧青、新疆商業功能區建設,支持特色商品流通、民族貿易和邊境貿易發展,增強商品集散功能和市場保障能力。推動哈長商業功能區建設,大力發展糧食等重要商品流通和專業服務行業,增強商品集散功能和為產業服務的能力。加強規劃銜接、資源共享和市場開放,實現主要商業功能區內部一體化發展和功能區之間協調聯動發展,初步形成全國骨干流通網絡。

      3.加強農村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引導大型流通企業進入農村,加強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繼續推進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擴大農村連鎖超市覆蓋面。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小城鎮建設規劃,重點在縣、鄉鎮培育農村商貿服務中心。整合流通企業、銀行和電信運營商等資源,建立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和農村商業信息庫。以縣、鄉鎮為農村物流節點,建立多元化的配送體系,加快農村物流資源整合,提高商品配送比率。支持農村商業網點拓展經營領域,取得相關經營資質,開展日用消費品、農資、圖書、藥品、煙草、通信等產品的經營,增強農技推廣、水電費代收代繳、維修等服務功能。鼓勵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郵政等網點開展農產品購銷、再生資源回收等業務。建立健全農機制造企業品牌營銷網絡、農機專業流通企業銷售網絡相結合的新型農機市場體系。

      4.推進城鄉商業服務網絡一體化。積極推進商業網點規劃制定和實施。在城區,鼓勵改造提升傳統商業中心,引導商業網點合理布局,形成具有綜合服務功能和較強輻射能力的消費中心;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街提檔升級、規范發展。在郊區,引導專業市場及物流配送中心集聚發展。在社區,加強商業設施建設和業態配套,嚴格商業網點用途管理。鼓勵各類經營主體進入社區,設立便利店、菜市場(店)、早餐店、藥店、維修店、郵政局(所)、家政服務點、再生資源回收站等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商業網點,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服務圈。發展社區商業中心,提升社區綜合服務功能。培育一批商業中心城市,推動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商業發展,優化城市群內部的商業分工。推動城市現代商業網絡向農村延伸,支持流通企業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營銷網絡,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渠道。

     

      (二)建立和完善現代商品流通體系。

      1.著力建設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引導各類投資主體投資建設和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等鮮活農產品零售網點。加強預選分級、加工配送、包裝倉儲、檢驗檢測等設施設備建設改造。支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逐步形成全程冷鏈。積極探索以參股控股、產權回購回租、公建配套等多種形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具有公益性質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菜店。統籌農產品集散地、銷地、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積極推動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等多種產銷銜接方式發展。支持農業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社區設立多種形式的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鼓勵拍賣、網上零售等現代交易方式發展,探索發展農產品流通領域的電子商務。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健全農產品信息網絡,形成全國統一的信息發布機制。

      2.積極完善生產資料現代流通體系。鼓勵直采直供、網上購銷。支持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供應鏈集成服務模式。逐步完善傭金代理制,規范發展總經銷和總代理。支持發展企業間的電子商務。鼓勵具備條件的生產資料生產、流通企業發展內外貿結合的經營模式,建立跨國采購和銷售網絡。支持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加快改造升級,提升物流配送、流通加工、價格發布、金融服務、信息引導等綜合服務功能,形成一批全國性或區域性生產資料交易中心。

      3.加快健全工業消費品流通體系。引導零售企業突出主業、提高自營比重。支持零售企業拓展網上銷售、信用銷售、配送等服務功能,完善售后服務。積極促進工商對接,引導工業消費品批發、零售、生產企業建立穩定的供應鏈,鼓勵生產企業向零售企業直接供貨。促進工業消費品批發市場規范發展,提升綜合服務功能。鼓勵發展具有品牌優勢的連鎖工業消費品批發市場。支持具有批發功能的倉儲式會員店發展。規范總經銷、總代理,減少代理層次。

      (三)促進內貿領域服務行業大發展。

      1.促進家庭服務業規范發展。整合家庭服務資源,實現家庭服務供求信息高效對接。豐富服務內容,延伸服務范圍。加強家庭服務企業和人員管理,鼓勵從業人員職業化,加強服務技能培訓,統一服務標準,提高服務質量。推動一批管理科學、運作規范、影響力較大的家庭服務企業跨區域發展。

      2.鼓勵發展大眾化餐飲。發展特色餐飲、民族餐飲、早餐、快餐和送餐服務。優化大眾化餐飲布局,支持大型餐飲企業建設主副食加工配送中心,發展標準化餐飲網點。培育一批品牌化、連鎖化經營的大眾化餐飲企業。弘揚中華飲食文化,逐步形成業態互補、高中低檔協調發展、中外餐飲融合促進的發展格局。

      3.支持發展經濟型住宿業。建立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住宿服務網絡。大力發展綠色飯店和經濟型連鎖酒店,在大中城市開展綠色飯店創建活動。鼓勵住宿企業連鎖化、品牌化經營,推進住宿、旅游、出行一體化服務。推廣實施住宿業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提高住宿業服務水平。

      4.提升其他服務行業發展水平。促進洗染、沐浴、美發美容、人像攝影、再生資源回收、修理與維護等服務網點合理布局,豐富便民利民服務網點,擴展服務領域和服務項目。大力發展租賃業,鼓勵開展先進技術裝備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發展實物租賃市場。培育一批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專業化品牌化展會。加強拍賣和典當業監管。規范提升認證認可、信用評估、經紀代理、管理咨詢、市場調查、服務外包、創意設計等商務服務行業。

      (四)全面提高流通企業競爭力。

      1.積極培育大型企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動有實力的流通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聯合、兼并、合資、合作等方式,跨行業、跨地區整合資源,實現資本化擴張,形成若干大型零售商、批發商、代理商等。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依法合規、公平競爭的前提下,組成戰略聯盟,開展采購、營銷等方面合作。

      2.大力扶持中小企業。支持中小流通企業特別是小微型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建立健全中小流通企業服務體系,扶持發展一批面向中小流通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鼓勵中小企業開展聯合采購。引導中小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管理、營銷和服務水平。

      3.鼓勵實施品牌戰略。建立品牌促進、推介和保護等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中國品牌產品境內外營銷網絡,暢通中國品牌產品流通渠道。積極發展品牌產品專賣店、專業店。鼓勵流通企業開發自有商品品牌。支持流通企業服務品牌建設,保護中華老字號,鼓勵中華老字號創新發展。

      (五)大力推進流通現代化。

      1.積極推動科技進步。加強國內貿易領域信息化、自動化、標準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支持流通企業信息化改造和綜合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鼓勵技術創新,推廣應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管理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等信息管理技術。積極推動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應用,開展智能商店試點。

      2.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強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服務業。鼓勵流通企業通過應用電子商務實現轉型升級,積極推動網絡零售健康快速發展。支持發展社區電子商務、移動電子商務等新型電子商務模式。完善電子商務技術標準、統計監測和信用體系,探索建立電子商務信用等級認證制度。有序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推動電子商務交易監管平臺建設,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3.鼓勵發展連鎖經營。推動連鎖經營向多行業、多業態延伸,提高流通規模化、組織化程度。鼓勵發展直營連鎖,規范發展特許連鎖,扶持發展自愿連鎖。提升統一采購、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統一配送水平。運用信息化手段,優化供應鏈,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4.加快發展物流配送。大力發展面向國內貿易的第三方物流,支持一批傳統物流企業改造升級,提高商貿物流專業化、社會化、信息化水平。積極發展多式聯運。支持大型連鎖企業的配送中心面向社會提供配送服務。完善城市共同配送網絡。合理規劃和建設商貿物流集聚區,支持建設跨區域物流信息服務平臺。

      5.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流通。引導流通企業開展綠色采購,設立節能環保產品專柜。鼓勵消費者購買和使用資源節約和綠色環保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塑料袋的使用,遏制商品過度包裝。大力推進綠色物流。推廣使用散裝水泥。加快以舊換新、收舊售新、舊貨流通、再生資源回收等循環流通網絡建設。推動舊貨市場和二手設備、二手車交易市場升級改造,大力發展品牌二手車經營。培育報廢汽車、船舶和廢舊電子回收拆解骨干企業,引導建立報廢汽車破碎示范中心。制定和實施內貿節能環保標準,加強能耗、水耗、環保管理,積極開展節能、環保和低碳認證。推進商業建筑和設施節能減排,培育一批節能環保商店、綠色市場、綠色園區示范企業。大力推廣節電、節水、環保技術和裝備。

      (六)保障國內市場穩定運行。

      1.加強公共信息服務。完善城鄉市場統計監測體系,進一步健全監測指標系統、信息采集系統、信息加工系統、信息儲存系統和信息發布系統,提高市場監測、預測預警分析和公共信息服務能力。打造覆蓋全國的市場監測網絡平臺。支持樣本企業改善信息報送條件,優化樣本企業結構,增強樣本代表性。整合信息資源,構筑全方位、多層次的市場信息發布渠道。

      2.提高市場調控能力。加強重要商品儲備,增強平抑市場異常波動能力。對豬肉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儲備制度。培育中央和地方兩級應急保供骨干企業隊伍,積極探索生活必需品商業儲備制度建設,支持骨干企業增加生活必需品庫存。健全應急商品投放網絡。加強肉、菜、糖、邊銷茶、生絲等重要商品儲備的設施設備建設與升級改造。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維護重要商品市場供求基本平衡。

      3.完善市場應急機制。加強生活必需品市場應急供應管理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對機制。不斷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應急預案。建立應急管理平臺,及時掌握應急商品的地域分布、庫存水平、產出能力和物流資源等基本情況,逐步實現市場應急供應管理全程控制。

      (七)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

      1.大力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全面清理各種地區封鎖的規定,促進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消除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的阻力。清理規范涉及行政許可和強制準入的壟斷性經營服務收費。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監管效能。嚴厲打擊缺斤短兩、商業欺詐、商業賄賂、不正當競爭等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整頓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秩序。規范零售商、供應商交易行為。

      2.嚴厲打擊侵權和假冒偽劣行為。完善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研究修訂相關法律制度,推動完善刑事定罪量刑標準,健全相關檢驗和鑒定標準。加強和規范行政執法,加大刑事司法打擊力度,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推動建立跨地區跨部門執法協作機制。健全監督考核制度,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3.積極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商務領域信用信息系統。支持商會或行業協會依據標準開展對會員企業的信用評價工作。建立商務從業人員信用管理制度。推進信用信息和信用評價結果的共享和應用。制定商業保理等信用服務業的行業規范,培育有序競爭的信用服務市場。大力發展信用銷售,規范發展預付消費,鼓勵發展信用消費。積極開展誠信經營宣傳教育活動。

      4.加強商品質量安全行業管理。鼓勵食品經營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和管理規范,健全企業進貨查驗、購銷臺賬等制度。完善食品安全事故處置、信息通報、監測評估體系,提高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防控能力。完善藥品流通網絡和藥品流通分類分級管理制度,推進社會零售藥店規范管理,制定從業人員職業分類標準和崗位規范,健全藥品購銷索證索票、出入庫及運輸安全管理責任制。扶持和規范中藥材交易市場,建立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加強保健食品、化妝品流通監管,探索建設追溯體系。逐步建立肉菜等食用農產品的流通追溯體系。完善酒類流通隨附單溯源等管理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生豬等定點屠宰企業升級改造,嚴格企業準入。完善省、市、縣和企業互聯互通的屠宰監管系統,建立監管和公共服務網絡。整合充實商務領域執法監管力量,嚴厲打擊私屠濫宰等違法行為。

      (八)深化國內貿易的改革開放。

      1.推進管理體制改革。放寬壟斷專營領域市場準入,深化原油、成品油、食鹽、藥品等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完善重要商品流通體系和管理機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流通領域。加快流通管理部門職能轉變,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增加政府對具有公益性質的流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建立分工明確、權責統一、協調高效的國內貿易管理體制。強化政策制定、執行與監督相互銜接。推動相關行業協會、商會改革和發展,加強行業自律和信用評價,支持行業組織提高服務能力。

      2.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創建公平的內外資投資環境,依照法律法規對內外資企業實行同等待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優化外商投資結構。引導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和社區商業,引進新業態、新技術,促進傳統內貿行業改造升級。依法加強外資并購管理。完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在境外設立中國商品交易和物流集散中心,建立國際采購和營銷網絡。積極為生產企業建立境外營銷網絡提供配套服務。

      3.促進內外貿協調發展。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流通規則體系。引導外貿企業疏通內銷渠道。鼓勵流通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支持內外貿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與合作,重點培育一批具有產業鏈整合能力、內外貿結合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重點發展一批外貿商品占有一定比重的商品交易市場。培育一批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展會。鼓勵優勢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內外貿交易。

     

    四、保障措施

      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國內貿易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組織領導與政策促進,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39號),推動本規劃的實施。

      (一)完善法規標準體系。

      1.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內貿領域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步伐,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根據實際情況與需要,抓緊研究制定和修訂市場體系建設、重要商品流通、商業網點規劃管理以及規范市場主體和經營行為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或部門規章,進一步完善流通領域立法。

      2.加快完善標準體系。推進基礎性標準和涉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健康等領域標準制修訂,完善節能降耗、從業人員崗位和技能要求、檢驗檢測、農產品和食品流通、藥品流通等方面的標準和認證認可制度,逐步實現流通行業標準全面覆蓋。開展標準化示范企業創建工作。加強標準化隊伍建設,提高行業協會、標準化技術機構和企業標準化人員的業務素質。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鼓勵企業參與或主導制訂國際標準。

      (二)加大財稅和價格政策支持力度。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著眼于搞活流通、擴大消費,優化結構,突出重點,積極發揮中央財政資金的促進作用,大力支持內貿關鍵領域、薄弱環節,提升國內貿易行業的綜合服務能力。認真落實現行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有利于內貿行業健康發展的稅收政策。實行結構性減稅,重點支持農產品流通、生活服務業、連鎖經營企業發展和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建設。

      2.規范流通環節收費。進一步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開展公路收費專項清理工作,完善公路收費政策,規范公路車輛通行費管理;清理整頓大型零售商向供應商收費,完善相關法規和規章制度;加強零售商供應商交易服務收費管理;規范農產品市場收費,推動降低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攤位費。地方政府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將政府投資或控股的農產品交易市場收費納入地方政府定價目錄,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加快推進工商用電用水同價。

      (三)創新金融支持政策。

      1.大力發展消費信貸。穩步發展消費信貸市場,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集中推進汽車、家電、教育、旅游等與改善民生密切相關的信貸消費發展。完善消費信貸政策,支持新型消費信貸機構發展,充分發揮信用卡的消費信貸功能,支持新型消費產業和新型消費市場發展。

      2.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積極引導金融機構、融資性擔保機構加大對流通企業特別是小微流通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優化項目貸款管理模式和貸款評審流程,推動發展新型融資方式,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資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流通企業通過設立財務公司、發行企業債券、上市融資、發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多種方式籌措發展資金。

      3.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適應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要求的支付平臺,不斷完善電子商業匯票系統建設,推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規范發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支付效率。

      4.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優化銀行卡刷卡費率結構,降低總體費用水平,擴大銀行卡使用范圍。提高資金跨區匯兌效率和票據的安全性,共同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四)完善規劃和土地政策。

      制定全國流通節點城市布局規劃,做好各層級、各區域之間規劃銜接。科學編制商業網點規劃,做好商業網點規劃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相互銜接。加強商業網點建設指導,完善社區商業網點配置。統籌安排流通業用地,落實和完善支持流通業發展的用地政策。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應嚴格按照規劃合理布局,土地招拍掛出讓前,所在區域有工業用地交易地價的,可以參照工業用地市場地價水平、所在區域工業用地基準地價和工業用地最低價標準等確定出讓底價。土地出讓后嚴禁改變用途從事其他商業及住宅等房地產開發。地方政府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礎設施用地應優先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并予以保障。

      (五)加強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

      1.重視內貿基礎理論研究。堅持內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支持高校加強內貿學科建設,支持高校、科研機構積極開展內貿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研究,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流通理論體系。

      2.加快內貿專業人才培養。支持高校加強內貿相關專業建設,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創立高校與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提高內貿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強化內貿職業教育、評價和培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教育培訓機構,指導商業類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優化整合現有資源,拓展新興領域專業設置。建立內貿行業專業人才評價機制,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和行業標準,做好內貿行業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培養多層次、多門類、復合型的貿易經濟人才。

      (六)建立統計評價體系。

      建立完善行業統計調查制度和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對行業發展規模、經營效益、行業結構、現代化程度和貢獻度等方面的調查統計,及時準確反映行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鼓勵行業組織和科研機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行業統計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規劃的組織實施,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合力,扎實推進規劃各項任務的落實。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實行年度監督、中期評估和終期檢查制度。制定分解落實方案,明確工作職責、時間進度和質量要求。加強年度計劃與本規劃銜接,注重短期政策與長期政策配合,對主要指標設置年度目標,充分體現本規劃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強化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跟蹤分析,加強監督檢查。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公眾號

    更多資訊 ! 歡迎掃描左上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微信公眾號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