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支持政策與提高農業生產力”研討會在京召開
發布時間:2013-11-01
來源: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
10月24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在北京共同舉辦了“中國農業支持政策與提高農業生產力”研討會。
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唐盛堯副司長和OECD特別參贊卡梅爾·希爾女士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雙方表示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和世界共同需要應對的問題。在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關鍵階段,中國農業承載的任務更加繁重,支撐農業發展的資源已經繃得很緊,農業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更加突出,必須依靠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補貼,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水平,全面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加強中方和OECD在政策研討方面的溝通,對一些熱點農業政策問題進行探討,有助于借鑒經驗、分享成果。
在中國農業支持政策演變部分的討論中,農業部政法司張紅宇司長指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在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確保“四化”的同步發展、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此,中國現代農業建設必須 “發展與改革兩手抓、支持與保護并重”,以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農業產業政策的出發點,綜合使用價格政策、補貼政策和金融保險政策等保障供給;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經營制度創新和培養新的經營主體等創新農業體制機制,深化改革。
農業部貿易促進中心倪洪興主任在題為“中國農業支持政策”的主題發言中強調,中國農業農村的本質特征,即中國農業主體是生計型農業,以糧食安全為核心的農業。農業承擔著大量社會功能,決定了中國農業支持具有生計型、補償性和非貿易扭曲的特性。中國“財政支農”政策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把“三農”支持政策等同于WTO農業支持政策,將高估中國的農業國內支持水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用于“三農”的財政支出不斷增長,但相對于中國農業人口數量、收入水平、農業多功能性和社會貢獻以及消除二元結構的需要來說,目前中國對“三農”的支持水平仍然很低。不斷加強和完善國內農業支持,不僅對確保開放條件下中國農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對確保世界糧食安全十分重要。
OECD的高級經濟師安德魯克·克維欽斯基指出,根據OECD基于統一的國際市場價格作為衡量標準,中國國內支持水平在提高并已接近OECD的平均水平。最低收購價不斷上升和玉米、棉花等產品臨時收儲政策是導致其增長的主要原因。此外,人民幣升值、宏觀經濟走勢、關稅政策等都對農業支持水平產生影響。國務院研究中心程國強秘書長認為,今后中國農業政策的首要目標仍是確保糧食安全,但要適當調整糧食安全的戰略邊界,要根據不同大宗農產品的需求結構、特點和趨勢,以及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確定切實可行的階段性自給率目標和合理的大宗農產品產業結構。通過提高農業生產力,保障供給能力,同時通過全球配置和合理的儲備保障糧食安全。
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部分的討論中,農業部科教司崔江浩副處長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創新,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1年一號文件也將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主要內容。農業部門目前正著力推動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實施好農業創新計劃;二是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三是培養職業農民。南京農業大學鐘甫寧教授認為,由于人口變遷和國際競爭的雙重壓力,今后的農業科技創新不能再不顧成本地追求高產,應當更加關注節約成本,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來自先正達、孟山都、諾維信、拜耳、巴斯夫等著名涉農跨國公司的代表從各自企業發展的角度,對如何加強農業創新,提高農業生產力發表了具有實踐意義的觀點。
出席本次會議的有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相關部委、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科學圖書館等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部分國家駐華使館農業官員、中外著名涉農公司和行業協會管理人員等100多名代表。本次研討會的召開,為農業支持政策和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和視角,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觀點,同時為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臺。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